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希臘、塞浦路斯的合併運動(1950年)
在阿帝卡的大地上
有位所謂的睿智之人
那裡的薔蔽花
將橋毀滅 偉大的卓越
成為奴隸 阿波逐流 亦被海水吞沒
阿蒂卡這一地名在美國和希臘的地圖上都能找到,由此無法判斷這首詩的預言所指。
但是,一位研究古拉丁語的學者提醒我們「橋」的古拉丁語(pont)與教皇(pontife)極為相似。如果可以這樣理解的話,這首詩似乎預言的是發生在1950年的希臘與塞浦路斯的合併運動。
普法戰爭·普魯士的宣戰(1870)
--------
一切都順風滿帆
一切都潤澤的土地
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滅亡臨近
你自傲於自己的繁榮
卻不知已在衰減
和第七號岩石同一狀態
在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王國由於有鐵血首相俾斯麥的改革,且擁有克虜伯大炮和鐵路,一躍成為了軍事強國。普魯士國王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八十萬常備軍,遠遠勝過任何一支歐洲軍隊。
俾斯麥蓄意挑起戰爭,想在有損於法國的情況下完成德意志的統一,他不願意有一個強大的鄰國。因此他借有關西班牙國王繼位人的爭執問題,認為法國侮辱了普王,因此於1870年1月向法國宣戰。
法軍人數較少,且士氣極為低落;在士氣高昂、武器精良的普魯士軍隊面前屢戰屢敗。
在色當戰役中,拿破侖三世當了普魯士國王的俘虜,法軍死傷二萬五千人。色當這場失敗而絕望的戰鬥,給巴黎的中央集權主義以重大打擊,法蘭西第三帝國隨戰敗而覆亡了。
本詩描述的便是殘酷的普法戰爭。「太陽和月亮」指的便是法蘭西與普魯士,而第三行的「你」指的便是法蘭西第三帝國。在諾查丹瑪斯的神秘預言中,用第二人稱單數的時候,有很大一部分指的是法蘭西。「已在衰減」指的便是色當戰役法軍的慘敗,法蘭西帝國也因此日趨衰亡了。
法國大革命的高潮·南特恐怖行為
--------
謀叛的城市中 為首的數人
為了爭回自由他們憤然而起
市民被撕裂 不幸的混亂
南特充滿鬼魔叫喊
慘狀不堪入目
在法國大革命中,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雅各賓派取代吉倫特派掌握了政權,雅各賓派最強有力的人物;主張恐怖的三巨頭: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
1793年9月雅各賓人通過的「反嫌疑分子法」授權救國委員會將與政府為敵的人,不論是聯邦黨、還是教士,全部逮捕。恐怖統治提上了「議書日程」。在巴黎,處決犯人的協和廣場每天血流成河,法國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大規模的屠殺。
在法國西部的南特,一些強有力的公民組成了「抵抗恐怖的中央集會」,結果卻被國民公會粉碎,超過一千人的市民受到分屍的酷刑。
本詩便預測了雨特的屠殺慘狀。第三行的「市民被撕裂」,準確地表明了這些犯人被處以最為殘酷與痛苦的分屍之刑。而這種過激的恐怖屠殺給社會帶來混亂;同時恐怖手段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法國國土全部被光復。
英國艦隊航行於法蘭西西海岸
--------
從意大利西面的最底處
到意大利諸島的首領居所
艦隊通過布羅阿進入紀龍德
葡萄酒與精鹽隱藏於酒樽內的火炎
本詩被認為是預言英國艦隊的行動。但是至於是預言何時的行動並不明確。
例如第一行的「意大利西面」的解釋,有人認為是意大利遙遠的西方,即北部非洲。若是此種解釋,便指的是英國艦隊到達北非,並且大肆掠奪土地,使北非成為英國殖民地。也有專家認為是指百年戰爭中,意大利確保了十年法蘭西西海岸。
也許是在講述未來的戰爭景況吧!英國艦隊航行於法蘭西西海岸,向世界其他國家擴張,首先佔領意大利,然後佔領北部非洲,重新恢復偉大的「日不落帝國」。
攻擊三日用型海域的英國戰艦
向前是巨大的三日月型海域的自由城市
已經心懷叵測
英格蘭的艦隊
在濃霧中悄悄逼近
為了奪取樹技
偉大的人物燃起戰火
這一首詩也是在預測英國軍艦的行動。與上一首也許有一定關連。
「三日月型的海域」指的是日內瓦區域。日內瓦是鄰近法國的美麗城市,一直未受到戰火的洗禮。這一次也許是英國意圖掠取這一大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同時進攻法國、比利時等國家,妄圖重新成為「日不落」大帝國。
而本詩的「奪取樹枝」也許便指的是英國本土資源已被耗盡。它需要大量的木材、石油與礦產;這些只有通過侵略戰爭掠奪,奪取大量的資源以維持本國產業的發展,發動戰爭是一個捷徑。
發生了威脅社會的投毒事件
--------
偽裝成兄弟姐妹
在礦泉裡投入了露水
撒在給予老人與女人的糕點裡
樸素的農家女
吃了糕點便一命嗚呼
「露水」與拉丁語中的「毒」極為相近,這裡很顯然是在預言一種毒品被混入食物中,對人類造成極大傷害。
日本在1997年發生了一次恐怖的0—157事件,0—157是大腸桿菌的一個變種,人類在此前並未注意到它的存在。而這一次某食品公司生產的乾菜中含有大量的0—157病菌,結果日本有數以萬計的人感染此病菌,並有數人喪生。這一次0—157事件雖已平息,但是留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仍是恐怖與害怕。在當今社會,食物越來越被各種物質污染。大量農藥的使用使食物中毒事件愈來愈多,人民的生活已經得不到有力的保障了。
日本的新政權是短命而終嗎?
--------
三百席融合於一個協定
為達成自己的目的
二十個月之後經過所有的幻想
他們的王者 被偽裝的憎惡所背叛
諾查丹瑪斯的這首詩涉及的是距法國數千里以外的遙遠而陌生的日本。它預言的是一九八七年以來的日本政治狀況。
日本島內政黨林立,每一次競選總會十分激烈。在1937年的大選中,自民黨獲得了三百個議席,它開始執掌政權,力量大大增強。竹下登首相組成了以自民黨為主的新政權。但是由於國內外種種原因,竹下政權在一年另八個月之後夭折了。
本詩的第一行即說明了自民黨獲得了三百議席;第三行的「二十個月」即指竹下政府只維持了一年另八個月;第四行的「王者」便是暗示上台又匆匆下台的竹下首相。
繼承王位的路易十五
--------
國王死後偉大的繼承者
每日過著放蕩的生活
因為怠慢
不得不放棄一切
最終沙裡加法是有必要的
在十六世紀末期,路易十四是法國國王,在他執政後期,他不妥協的宗教政策和稱霸歐洲的野心招致了許多敵人。而在1715年,路易十五登基之時,他受到極大歡迎,得到了人民的熱情擁戴,被稱為「受愛戴的路易」。然而,沒有一個國王像他那樣受到後代的貶棄。君主制度每況愈下,外患和財政危機,這一切都歸咎於他。特別是在宮廷中,路易十五過著放蕩行樂的生活,最後失去對國政的興趣,不能對國家負責了。本詩前三行便描述了路易十五宮廷中放蕩的生活,他就要失去一切了。
而本詩最後一行的「沙裡加法」指的便是沙裡家族的一部法典。這部五、六世紀著成的法典,明確地指出王位的繼承人不能力女子。諾查丹瑪斯在這裡說「最終沙裡加法是有必要的」,便是譏諷路易十五自以為沙裡加法的約束使自己的王權無憂,他便放任自己過著極盡放蕩腐爛的生活。
亡命意大利的夏伯龍伯爵
--------
編織百合花束的真正子孫
作為埃托魯尼亞的後代
小心翼翼地將之飾戴
經過數代而成的他的家族
鑄成費倫茲的百合紋章
本詩預言了夏伯龍伯爵的流亡命運。
法蘭西皇室的紋章是「百合花」,夏伯龍伯爵作為正統的法國皇族的後裔,卻受種種迫害,最後不得不與母親一起逃亡到意大利境內。
1846年,夏伯龍伯爵與費倫茲家族的特琳沙公主結婚,從此兩家合為一家。而讓人感到驚奇的是,費倫茲家族也使用的是有百合花的紋章,兩個古老的貴族家族真正地成為一體了。
戴高樂政權的結束與美國的壓力
--------
皇室的血統已成亂七八糟
·907·
法蘭西人漸漸受到西方的制約
他也許在等待自己任期結束吧
直到對他的記憶
完全消逝為止
經過法國大革命以及其後的各種政變和兩次世界大戰,法蘭西王室的血統已經不能得到維持,真正的正統王室後裔已不復存在;即使存在,他也不會得到任何特權,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1958年,戴高樂跨過盧比孔河,開始重新上台。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了,從此再也沒有部落紛爭和倉猝出航了,法國開始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一切都熱火朝天地活躍了起來。
但是由於美國的強大經濟實力,法國在貿易關係上一直處於下風,一直受到美國的制約,直至今日仍可看見這種傾向。
在戴高樂政權執政期間,法國工業飛速發展,國力也大為提高,但是1958年五月風暴,使急劇變動中的法國措手不及。各種政治力量的紛爭反映了這種深刻的動盪不定的局面。在各種運動之中,戴高樂派組織了反抗,贏得了群眾的支持。極左翼社團被解散,其骨幹分子被拘押,各項工作開始逐步恢復。
1969年4月,心力交瘁的戴高樂辭職,並於1970年11月逝世,戴高樂時代終於結束了。
本詩第一行預言了現代社會法國王室已不復存在,正統後裔已經沒有。第二行預言法國在商業貿易領域一直受美國約束;而第三、四行便寫出戴高樂為振興法國,為解決五月風暴已心力交瘁,最後只得辭職,戴高樂政權也終因他的逝世而告終。
埃及誕生卓越的領導者
--------
在黑暗的日暈之下誕生
他用仁慈的統治
達到卓越的程度
用自己的鮮血復甦古老的大幕
他用黃金世紀替代了黃銅年代
一提到非洲古代,人們自然而然便聯想到金字塔的王國——埃及。這個富饒而古老的國家卻屢次淪於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鐵蹄之下。英國於1882年佔領了埃及,埃及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埃及人民也陷入了水深火熱、作牛作馬的苦難之中了。
人民渴望獨立與自由,因此經過英勇的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成為獨立的國家。而這時出現了一位卓越的領導者——薩達特。
薩達特注意人民的疾苦,體諒人民的苦難,他一開始便實施仁政,大力發展經濟,盡量改善人民的生活;他的統治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埃及這個文明古國又煥發了青春,埃及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到來了。薩達特還成為第一位訪問以色列、與以色列和解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他還為調解中東紛爭盡了最大努力,這一切為他,為埃及贏得了榮譽和尊敬,他己成為卓越的政治活動家。
本詩便預測了薩達特的出現使古老的埃及重新復甦,他用仁慈的統治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薩瓦返回法蘭西(1860)
--------
熱衷戰爭的男人 升到鐘樓的高處
薩瓦終復歸於法蘭西
倫巴魯蒂亞的人民
惶惶不可終日
這些被天秤座支配的鷹的後輩
1852年掌權的路易·波拿巴渴望象叔父一樣征服整個歐洲,可是他卻沒有叔父的才能。拿破侖三世為了贏得人心,一次又一次沒有理由地參戰,但是取得勝利卻異常艱苦。
1860年,撒丁國首相,一位手段高明的彼埃蒙特人加富爾與拿破侖三世會晤,說服了拿破侖三世與撒丁王國訂立同盟,對佔領意大利的強國奧地利宣戰。
戰爭雖為時不久,但傷亡極大。不過,法國在加富爾的同意下,在尼斯伯爵的領地和薩瓦舉行了全民投票,薩瓦順利回到了法國的懷抱,意大利尚未實現統一,而法國卻使自己的六角形邊界更為完善,帝國的威望空前提高了。
本詩就是預測的是薩瓦的回歸。第一行的「熱衷戰爭的男人」指的便是渴望戰爭,卻力不從心的拿破侖三世;而第二行更是一目瞭然,直截了當地描述了幾百年後薩瓦的去向;而最後兩行是指在戰爭中失敗的奧地利軍隊,他們被逐漸趕出了意大利領土,國力也日漸衰弱。
因為即刷術惡行猖撅
--------
教會的衰亡之日並不遙遠
普羅旺斯拿波利
西齊裡亞 塞爾 龐斯
德意志 萊茵和科隆
被美因茲的惡徒害死
諾查丹瑪斯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對異教分子是很難容忍的。在德國,路德創立了新教,從此新教派開始向法國傳播,並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持。美因茲及其附近的地區便是新教的發源之地,因而諾查丹瑪斯對德國的這個城市是深感厭惡的。
而且,美因茲是印刷術的發源之地,諾查丹瑪斯認為那些惑眾妖言一旦被印刷成為書籍,毒害更大,純正的天主教也將受到巨大創傷。因此,諾查丹瑪斯也討厭起帶來文明巨大進步的印刷術來,並且惡狠狠地稱「美因茲的惡徒」。
但是現在看來新教與印刷術都不應受詛咒,這些都應被我們接受。
教皇再次掌握軍隊
--------
赤色之人在海上
成為海盜的階下之囚
正因為他和平被威脅
他用虛偽的言行
顯露出憤怒與強欲
偉大的教皇的軍勢倍增
在十四、五世紀地中海上海盜猖撅,許多船隻被海盜洗劫,人們對航海已心驚肉跳。
為了保護廣大教徒的利益,教皇組織了一支自己的軍隊,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對付一些海盜還是綽綽有餘的。
本詩便預言了教皇軍隊的存在。但是教皇在十六世紀便失去了軍隊的擁有權,本詩並未涉及這一點。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梵蒂岡的教皇又會擁有一支武器精良的部隊,而不是現存的人數極少的教皇衛隊。那時,或許已經發生了世界大戰,再無和平之地了。
德國進攻法國·二戰的決鬥
--------
大帝國不得不日益荒廢
阿登高原的森林
已經變貌
討厭的兩個傢伙
被年長者撤去職位
然後鉤鼻的男子開始統治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的納粹軍隊大舉進攻波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被迫參戰,但是國內輿論意見紛壇,士氣不旺,而且一種奇怪的現象出現了:除了芬蘭和蘇聯之間的敵對行動外,歐洲毫無動靜,聽任德國人大舉進攻。
但是,德國軍隊很快把進攻矛頭轉向了法國。德軍佯攻比利時與荷蘭,以吸引英法主力部隊,同時,另一支德國坦克部隊通過了阿登地區的狹窄公路。盟軍無法營救荷蘭,荷蘭投降;同時比利時人放棄了阿爾貝運河。德國人開始進入法國境內,突破色當,越過繆斯河。很快法國北部地區淪陷了,英法盟軍只得冒著施圖卡式轟炸機的俯衝襲擊,在敦刻爾克撤退到達了英國。隨後,德軍進抵塞納河,1940年6月10日政府撤離巴黎,遷往圖爾和波爾多。法國屈膝投降了。
而一直堅持對抗,反對投降的戴高樂將軍逃亡到英國,組成了「自由法國」的軍隊與政府,開展了法國抵抗運動。丘吉爾也開始承認戴高爾將軍是「全體自由法國入的領袖」。後來,在盟軍與戴高樂的法軍的堅苦鬥爭下,法西斯勢力逐漸衰亡,戴高樂將軍終於解放了法國。
本詩便預測了二戰期間法國國內的情況。第一行、第二行描寫了法國大片領土被德軍佔領,許多農村因為戰爭和動亂而荒無人煙。而第三行的「討厭的兩個傢伙」便指的是在與德軍交戰中軟弱無能。一敗塗地的法軍將領:甘默林、魏剛,他們因為失敗而被撤職。而第四行的「鉤鼻的男子」便指的是主戰的、卓越的領導人戴高樂將軍,在二戰中,他成為了廣大法國人民的救星。
新教皇選出之時東歐諸國的紛爭
--------
喧嘩爭吵與新的分裂
發生於紅帽的薩比勒人選出之時
他們反抗於他
編出種種的詭辯
然後羅馬被阿爾巴尼亞的人們中傷
第二行的「紅帽的薩比勒人」指的便是從意大利選舉出的新的教皇。而在那個時候,東歐在蘇聯的影響之下成立了一大批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他們在宗教上也傾向於蘇聯的東正教,因此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皇的產生頗有異議。
所以在新教皇被選舉出來之時,以阿爾巴尼亞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廠很大的騷動,抗議羅馬教皇的非法,這些抗議給梵蒂岡很大的影響。
本詩最後一行很清楚地描繪了阿爾巴尼亞對羅馬教室的惡意中傷,但是梵蒂岡並未因此廢止新教皇,它仍舊支持被廣大教徒選出來的教皇。看來宗教紛爭正在無時不刻地發生著。
伊斯坦布爾作為希臘軍的前進基地
--------
偉大的阿拉伯在前面進出
他被比紹切姆的人民背叛
古老的希臘為與他相會
奮勇前進
匈牙利人受到更大傷害
這首詩預測的是將來的一場戰爭,挑起戰爭的是希臘人,而另一方是土耳其或者匈牙利。
在本世紀末或下世紀初,人類將面臨一次嚴重的危機,戰爭、飢餓、乾旱等等此起彼伏,世界已找不到和平。在熊熊的戰火中,古老的希臘,也禁不住戰爭禁果的誘惑,向鄰國土耳其發動了襲擊。
巴爾幹半島一向作為戰爭的發源地,被人視為「火藥桶」。民族危機、宗教糾紛、邊境爭吵等等都會觸發戰爭,希臘處於這個「火藥捅」的中心,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戰爭勢必會在這個「火藥桶」中爆發。
匈牙利也極可能捲入戰爭。
亞得裡亞海沿庫成為戰爭舞台
--------
皇威在受到巨大打擊之後
兩個敵人都以失敗告終
非洲的艦隊
誕生於匈牙利
恐怖的行為在陸地與海上交錯發生
這首詩與上一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指出在亞得裡亞海附近區域,即巴爾幹半島會發生激烈的戰爭。
「巴爾幹火藥桶」在沉寂了幾十年之後,又會再一次觸發,而這一次也許更為猛烈,這會不會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呢?
新教皇與敵人的和解
--------
並非西班牙 而是古老法蘭西
為了震憟的船 他被選中
他和敵人進行和解
這些傳播疾病的敵人 成了他治世的內容
羅馬的梵蒂岡教廷在過去曾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教皇由意大利人擔任。但是隨著時代的推移,教皇的推舉並不限於意大利了。本詩第一行便預言了新教皇由法國人擔任。至今為止,這個神聖的職位還未被法國人染指過,看來這必是預言的將來發生之事。
在當今社會,宗教在人民的心目中的地位遠非幾個世紀以前的那樣崇高而神聖。熱衷宗教信仰的人雖為數不菲,但已不是全民信教了,人們有了宗教自由。科學的發達,使宗教中的一些教義,如上帝知曉一切,上帝能拯救眾生等虛無的東西受到了懷疑。理性崇拜成為一種潮流,其中以共產主義者為最甚,他們相信無神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思想中是辯證的唯物主義,而非唯心主義。所以基督教徒一向視共產主義者為異類,他們的思想是一種毒物,所有的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都被視為基督教徒的敵人。
在本詩中,諾查丹瑪斯預測了法國人的新教皇與無神論者的共產主義分子達成了一種和解。
法蘭西皇族攻破神聖羅馬帝國
--------
百合花的兄弟達到成年
他們之一成為偉大王者
確保了羅馬尼亞
山峰在震顫 拉坦的道路被開闢
締結了向阿魯美尼亞進軍的盟約
百合花是法蘭西皇家的徽章,所以本詩第一行「百合花的兄弟」指的便是法國皇家的子弟。在這裡也許指的是拿破侖。拿破侖具有卓越的作戰才能,他侵佔了歐洲大部分土地,包括羅馬尼亞,以及「山峰」(指阿爾卑斯山脈)那一邊的意大利。
但是拿破侖雖為法國皇帝,但他並非正統的皇室子弟,在這裡解釋為「百合花的兄弟」稍有不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關係
--------
塔基亞 英格蘭 波蘭
然後捷克斯洛伐克的民眾
結成了嶄新的同盟
為了通過直布羅陀海峽
西班牙人 意大利人
策劃了殘酷的陰謀
這首詩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關係,是意味深長的預言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各國達成了各種相互援助的同盟關係。英格蘭與波蘭結成了相互援助條約;除此之外,英國也與巴爾幹諸國達成了同盟關係。他們相互約定:雙方若有一方受到侵略,另一國將無條件援助。雙方都保證對方的兵力物資順利運輸,因此,當波蘭受到德國的閃電襲擊之後,英國毫不猶豫地向德國宣戰了。
而在二戰中,據守直布羅陀海峽的西班牙人卻傾向於法西斯勢力,佛朗哥保證了德國、意大利的軍火運輸,卻阻礙了英法等同盟國的物資運輸。這也體現了另一種相互援助的協同關係。
本詩開頭兩行便敘述了英國與波蘭和捷克、羅馬尼亞為代表的巴爾幹諸國形成了同盟關係。而後兩行便講述了意大利法西斯勢力與西班牙佛朗哥獨裁政權的相互幫助。
伊朗革命(1979)和巴列維國王的亡命
--------
反對之王登場
他使王國的亡命者
那些素質低下的人們 沉浮於血海之中
他在大旗之下 永遠光榮
這首詩預言的是1979年2月的伊朗革命。第一行的「反對之王」指的便是領導伊斯蘭革命的宗教領袖霍梅尼。而第二行的「亡命者」便指的是被伊朗革命趕走的巴列維國王,他亡命逃竄於外國。而「素質低下的人們」當然指的是伊朗國民。在伊朗革命以前,他們過著水深火熱的悲慘生活,是霍梅尼把他們團結在伊斯蘭的大旗之下的。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勢力之爭
--------
太陽與金星的紛爭
猜測著預言的精華
一方他方都難以理解
偉大的梅西亞
太陽保持著光芒
本詩中的「太陽」與「金星」,各自指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均為世界最有影響的宗教之一,各自的信徒也以億計。基督教主要是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而伊斯蘭教主要信仰者在中東。這兩個教派都努力吸收更多的信徒,都努力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這勢必在一些領域產生矛盾,發生一些宗教摩擦,繼而發展成為大的宗教戰爭。
諾查丹瑪斯在本詩最後一行預示了基督教將壓倒伊斯蘭教,統治整個世界。這也許只是流露他作為那穌的信仰者的一點信念而已,事實上這兩個宗教都不太可能戰勝對方,獨佔世界。
東方的中國軍隊進攻
--------
偉大的男子,從韃靼與黑海那面前來
一個王者登場
為了見到法蘭西的領土
越過阿拉尼亞與阿爾梅尼亞
在比紹切姆放下帶血的皮鞭
諾查丹瑪斯在好幾首預言詩中暗示了一個「反基督」的首領在亞洲出現,發動了一次世界範圍的戰爭。在第一章中,他指的是對抗歐洲的伊斯蘭教首領薩達姆。而在這一首預言詩中,諾查丹瑪斯暗示了強大的中國人將在本世紀末或下世紀初發起一場大的戰爭,並將遠征歐洲,直至法國。
第一行中的「偉大的男子」是從「韃靼與黑海」那一面前來。韃靼指的便是從東歐到西亞的這一帶領域。它的那一面,即東面,當然是日益強大的中國。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以來,一直是共產黨執政,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相信無神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是它的理論基礎。雖然中國國內的宗教政策是信仰自由,不反對基督教的,但是在它的領導層中產生一兩個仇視歐洲、反對基督教的人是有可能的。因而第二行的「一個王者」指的便是這樣的一個領導者。
諾查丹瑪斯很清楚地預測了中國軍隊的最後目的地:法國。而且在第三、四行又精確地描述了進軍的路線。中國軍隊將沿著西亞到達黑海,再抵達土耳其的阿拉尼亞,進入歐洲,開始征服阿爾梅尼亞,越過巴爾幹半島,最後進攻法蘭西。
本詩最後一行「帶血的皮鞭」讓人聯想到征服歐洲的忽必烈。他揮動長鞭率領蒙古大軍一直打到歐洲的腹地——萊茵河流域。而在這裡,「皮鞭」指的便是蒙古人的後代中國人使用的一種武器,也許便是洲際導彈。可以想像,中國軍方首先會用洲際導彈摧毀歐洲的防禦系統與指揮中心,然後揮師西進,以閃電般的速度征服巴爾幹半島,直搗法蘭西中心——巴黎。
阿拉伯領袖征服西班牙、意大利
--------
混雜阿拉伯人的國土
馬霍梅的法律之中
一個強有力的王者誕生
他使西班牙痛苦
並且征服格拉納達
利古裡亞的人們啊
全被這海上來的勢力屈服
本詩預測了阿拉伯國家中一個優秀的領袖出現,並率領大軍征服了西班牙的格拉納達,進而控制西班牙全境,然後控制了意大利(利古裡亞)。
到1492年為止,在西班牙確實存在有信奉伊斯蘭教的穆阿人,因此第一行「混雜阿拉伯人的國土」的確指的是西班牙。想不到在未來的日子裡,佔少數的阿拉伯人會佔領這一片遼闊的土地。諾查丹瑪斯並沒有指出這一次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意大利發生在什麼時候,可以推想是在不遠的將來。
高齡的羅馬教皇之後年輕教皇就任
--------
年邁的教皇逝去
人們選出年輕的天主教徒
他宣言會將聖座變為平凡
但是他卻嘔心瀝血
讓寶座長期據為己有
這首詩預言的也許是年邁的保羅二世逝去之後的情況。
現在的教皇保羅二世自1978年登上教皇寶座之後,到現在已執掌了二十年的法杖。但是他現在已垂垂老矣,據說已患上了老年癡呆症,智力減退,動作遲緩,對教皇之職已力不從心。可以想像年老的保羅二世會在數年之後逝去,那時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教皇呢?
諾查丹瑪斯預言的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年輕教徒將登上這神聖的寶座,而且會執政多年,成為一個比較出色的教皇。
弗勒呂斯戰役、氣球作為偵察手段
--------
從哥魯菲埃山和
阿文提尼山出來的人
向洞穴中的軍隊發出警告
在兩塊岩石之間
找到戰利品
獨身者塞庫斯托斯聲名掃地
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歐洲各國組成了反法同盟,妄圖撲滅革命之火。在提倡革命恐怖的雅各賓派當政之時,各國更加強了對革命的干涉。在1794年春天,茹爾當領導的革命軍在弗勒呂斯與普魯士、奧地利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最終革命軍取得了勝利。
在這場戰鬥中,熱氣球開始登上戰場。熱氣球的發明者是蒙哥魯菲埃兄弟,而諾查丹瑪斯在本詩第一句「哥魯菲埃山」就暗示了這兩兄弟的發明出現了。並且作為「發出警告」的工具。也就是指熱氣球作為了散發傳單,偵察敵陣的一種尖端武器。
在這場革命者與衛道士之間的戰鬥中,革命者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年輕的共和國得救了。
用水路輸送大炮(1627年)
--------
從阿累斯的水道 沿著加爾河
越過森林與難以接近的山峰
途中橋樑被切斷
尼姆的大將 大概是一個恐怖的男人吧
1624年,黎塞留成為紅衣主教,執掌了法國政權。他是一個野心家,他要建立一個使歐洲肅然起敬的絕對君主制王國。黎塞留粉碎了貴族等級,卻還得與日益曼延的新教徒叛亂作鬥爭。
1627年,胡格諾派在尼姆發動了暴動,但這次暴動很快被紅衣主教發覺,一些新教徒被困於尼姆城中。而支持新教的羅昂大公為了營救這些新教徒,利用尼姆的水路向城裡運送了大炮,緩解了紅衣主教的圍攻。
在法國境內,有許多有名的羅馬式橋樑,其中以阿累斯至尼姆一段最為密集。羅昂大公為了運送大炮,切斷了橋樑的支柱,拓寬了河道。本詩第三行很清楚地預測到了這一點。
救出長髭男子之時戰爭爆發
--------
英格蘭的領袖
在尼姆居住過於長久
去西班牙救出長髭男子
這一天戰爭爆發
多數人都陣亡了吧
長鬍子的星星降臨於阿圖瓦
這首詩指的也許是戴高樂將軍逃離法國,去英國展開「自由法國」運動,並最終解放法國的事。
「英格蘭的領袖」指的便是二戰初期因不滿於貝當元帥的投降政策,而毅然逃離法國,到英國尋求丘吉樂支持的戴高爾將軍。
戴高樂到達英國後,組織了一支軍隊,積極開展法國抵抗運動。後來隨著法西斯的戰敗,戴高樂將軍重新回到法國,重建家園。本詩最後一行預測的便是戴高樂的勝利:他成功地打回了法蘭西。
克雷姆威魯成為英國護國卿(1653年)
--------
剃髮僧的恩賜
他不正當地被選中
背負著難以承受的重荷
他懷著激憤宣言
在火與血之中
深深地刻印著性別之一半
關於這首詩很多人都認為講的是拿破侖與羅馬教皇的事情。但是從「剃髮僧」這一處聯想的話,最為適合的應是1653年克雷姆威魯成為英國護國卿的事件。
最後部分描述的是清教徒革命。在這場革命中,許多男人為此失去性命。最後一行的「性別之一半」指的便是男性。
拿破侖義子支配意大利
--------
高位的領袖之子 並不依據出身
他控制了亞平寧山脈
天秤座的人民
全部極度恐慌
從亞平寧山到塞尼山充滿烈焰
1804年5月6日,拿破侖經過精心策劃,宣稱自己為法國人的皇帝,號稱「拿破侖一世」。七個月後,他在巴黎聖母院,於教皇面前舉行了加冕典禮。拿破侖建立了世襲王朝,以一種更為明確的方式來鞏固個人權威。
在1805年間,拿破侖始終不能取得對英海戰的勝利,他只有加強對歐洲大陸的控制。5月26日,他自我加冕為意大利國王,在儀式上還用上了查理大帝過去戴過的倫巴第鐵冕。十四天後,他讓其二十三歲的義子歐仁。博阿爾內作為總督,代表他主持意大利的政務。
本詩就是預測的歐仁。博阿爾內任意大利總督。歐仁·博阿爾內本不是拿破侖的親生兒子,因為拿破侖在1805年也才不過36歲而已。歐仁·博阿爾內據說只是一個窮困人家的兒子,後來卻成為拿破侖的義子,被任命為意大利總督,一步登天。
本詩第一行「並不依據出身」指的便是歐仁出身低微,卻身居高位。第二行「他控制了亞平寧山脈」便準確地預言了歐仁成為意大利總督,代表義父拿破侖主持意大利的政務。
以歐洲為中心燃起戰火 是東西間的戰爭嗎
--------
堅硬的石山之上 腥紅血雨下起來
太陽為東土星是西
奧爾貢附近爆發戰爭
羅馬遭受深重災難
艦船覆沒制海權被人奪走
本詩又是一首戰爭預言詩。
有兩種預測:其一為法國、意大利為中心爆發歐洲大戰。奧爾貢為法國城市。羅馬為意大利首都。很明顯這兩個歐洲腹地的國家捲入了這場戰爭。為什麼而爆發戰爭呢?也許是為了爭奪制海權,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在經貿上的聯繫更為緊密,而貿易貨運是各國貿易往來的手段之一,此時能夠找到一條更為簡易便捷的海上運輸線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各國對控海權十分重視,為此發生戰爭也是在所不惜的。何況意法所處的地中海正是海運貿易的黃金路線,為了爭奪地中海的航運權是極有可能爆發戰爭的。
另一種推測是從本詩第二行「太陽為東、土星是西」發展而來的。有許多學者認為是亞洲強大的中國對歐洲發動了戰爭。而法國、意大利是其最終目的,因為這兩個國家是歐洲最為重要國家,佔有了它們,地中海也就唾手可得,而戰爭的最後結果是法意難以抵抗中國軍隊的銳利攻勢,只得黯然投降。
1975年西貢解放後的越南難民
--------
無益的企圖招致名譽不當的控訴
混入拉丁人的漂泊之船
寒冷 飢餓 波浪
從提貝爾河到遼遠的土地
被血站污
惡疫 數度施與人類痛苦
1945年越南人民勝利發動了「八月革命」,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建國後又進行九年抗法戰爭,於1954年迫使法國在日內瓦協議簽字,承認越南獨立、主權、統一與領土完整。但是美帝國主義撕毀協議,扶植傀儡政權霸佔了越甫南方。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使爭取民族解放與祖國統一的鬥爭進入新階段。1975年4月30日,經過激烈鬥爭,甫方民族解放陣線軍隊解放了西貢,並改名為胡志明市,取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
本詩第一行寫了越南南方傀儡政權處於被征討的地位,必將失敗;而第二行便寫了西貢解放後,一些越南人匆匆逃離西貢,到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尋求支持與保護。而最後兩行便描繪了戰爭的慘狀:越南人民為了抵抗美帝國主義和戰勝南部傀儡政府付出了卓絕的代價,為此,許多越南人民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未解決的難題
--------
聚集在一起的人們 支持多數的平穩
海與陸被命中止
奧托勒和赫諾瓦的附近
尼斯的影子
從都市與田園 革命的波濤推向國王
本詩的第三行「奧托勒(Autonne)」在諾查丹瑪斯的預言中屢屢出現與之相近的詞語,卻沒有人知道這包含何種意思。比如以後會出現的意韻相近的Newtone和Antibes等等。
但從其他詩行中可以推測到諾查丹瑪斯在暗示一次反對王權的革命。
在愛滋病恐慌中鎮壓同性戀者
--------
驟然現出影姿
這恐怖淒慘的東西
事件的主謀者隱藏著
被炭火焚燒的女人們已經看不見
在那裡 慢慢憤怒的蟲子
開始騷動
在第一章的第六十三首詩中,諾查丹瑪斯曾經預言在下世紀初愛滋病這種「世紀惡疫」將會得到有效控制,從現在已出現的「雞尾酒療法」等較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推測到下世紀初這個預言必將實現。
而本詩也是預測有關愛滋病情況的。只是本詩不是預言的將來;而是預言八十年代初愛滋病發現以來出現的各種現象。
愛滋病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因此在開始並未受到人們普遍重視,而在八十年代初愛滋病突然爆發,患病者日益增多,到了九十年代未,短短十幾年間愛滋病感染者已逾億數。而愛滋病還未找到治療的剋星,一個人若患了愛滋病便意味著死亡的到來,因此整個世界陷了一種極度的愛滋病恐慌之中。
而在愛滋病的防治過程中,各國政府都視妓女和同性戀者為罪魁禍首。「性」是傳播愛滋病最主要的途徑。因此各國政府都加緊了對賣淫嫖娼的打擊,也不遺餘力地整治了一批患有愛滋病的妓女。而同性戀者不同於陰暗處的妓女,他們大部有工作,有家庭,有感情。簡單地鎮壓打擊他們是不可行的,但是同性戀者又是愛滋病高發群體,不管治又不行。於是同性戀問題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受到了人們的高度注意。美國在初期對同性戀者進行了譴責壓制,但受到同性戀者的反對,他們認為自己有選擇性伴侶的自由。逐漸他們也受到人們的同情,政府在處理同性戀者的問題上也陷入了困境。
本詩第一行預言了愛滋病在八十年代突然爆發,引起恐慌;第三行暗示大批妓女被管制處分;而第四行則暗示了眾多同性戀者對政府的鎮壓行徑的反抗與不滿。
從寺院下發掘出黃金燈盞
--------
侍奉威斯特女神的處女們的古代建築下
離水道橋不遠的地方
太陽與月亮閃光的金屬在長眠
特羅伊的黃金燈盞
在熊熊燃燒
第一行的「古代建築」,研究學者一致認為是祭伺狄安娜女神的聖·索布爾寺院。狄安娜是古羅馬神話中的一位女神,她是月亮與狩獵的女神。
從本詩的內容看,預測的是一件古物的發現:特羅伊的黃金燈盞在狄安娜女神的神殿之下被發掘。
而這個「黃金燈盞」有何深意倒讓研究學者頗費腦筋。
教皇與法蘭西王國的運命(1585年前後)
--------
佩魯賈的首領
並沒有損壞祭服的勇氣
他被脫成一絲不掛的裸體
貴族七名被奪去生命
父親與兒子 都以喉傷喪命
佩魯賈為意大利中部的地名,在本詩中指的是意大利。而「佩魯賈」的「首領」便當然指的是身在羅馬的教皇。在這裡指的是亨利三世時代的教皇西庫斯托瓦斯五世。
第二行便暗示的是亨利三世上台之後,發佈了博利厄敕令,他承認了一切法國城市都有權舉行新教儀式。就這樣亨利三世承認了胡格諾派是國中之國。這一決定讓羅馬教徒大感侮辱,教皇大發雷霆,之後他想把亨利三世驅逐出教門,但從此他便失去了法蘭西,也就失去了一大筆收入的源泉,在這種得失之間教皇開始患得患失,最後失去了勇氣。
而本詩最後兩行暗示的是亨利二世、亨利三世都是被暗殺致死,且傷口都為喉部。在第一章第三十五首詩作中,諾查丹瑪斯準確地預言了亨利二世的死是因為長矛刺入他的眼睛,順勢抵達喉部,利刃深入腦部而造成的,而亨利三世也是在會議上被人刺中喉嚨而死的。
從法國開始領導革命的霍梅尼
--------
偉大的駱駝是為了
飲用多納河與萊茵河的河水而來的吧
但是他並未後悔
羅馬的人民震慄
盧瓦爾的人們也開始發顫
阿爾卑斯附近
雄雞被他消滅
本詩第一行的「偉大的駱駝」指的便是伊朗的領袖霍梅尼。
從詩的內容中看很像是霍梅尼率軍對法國發動了戰爭,但歷史上並未發生此事。那麼霍梅尼與法國有何干係呢?
據說霍梅尼在伊朗發動伊斯蘭革命之前,曾在法國設立總部領導國內革命,本詩也許指的便是此事吧!
1830年,路易·菲利浦即位
--------
偉大的人
他已經討厭偽裝的睡眠
不安追逐著安息
金色藍色朱色的密集軍團出現
征服非洲 踏碎骨骸
1830年7月27、28、29日在法國歷史上被稱為「光榮的三日」。為了維護憲章,巴黎學生首先發動了起義,後來整個巴黎參加了革命,巴黎聖母院的塔上升起了三色旗,查理十世逃往聖克盧,8月2日他放棄了工位。8月7日,兩院聯席會議把王冠奉獻給路易·菲利浦,9日,他宣誓忠於「立憲憲章」。在加冕過程中,他面對著三色旗宣誓。當然,三色旗為紅、白、藍,後來成為法國國旗。
在同一年,法國征服了阿爾及利亞,使阿爾及利亞成為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人民陷入了殖民主義的奴役之下,從此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
本詩第一行的「偉大的人」指的便是剛上台的路易·菲利浦,他忠於三色旗。而最後一行的「征服非洲」指的便是法國征服了阿爾及利亞。法國的三色旗隨著軍隊的進入遍佈於非洲大陸。但是諾查丹瑪斯預測的三色旗卻是黃、藍、紅三色,與紅、藍、白的真正的三色旗有一色之差。
對於這一點,列瓦爾等研究學者說:「在寫這首預言詩時,諾查丹瑪斯已垂垂老矣。我們應該考慮他年老眼花的情況。因此,對於這種小小失誤,我們後來之人是應該大度諒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士耳其敗北
--------
服從於天秤座的地域
大戰爭震撼山野
比紹切姆的性別之一方
變為囚犯與奴隸
在這黎明時分 他們互相打著招呼
比紹切姆是土耳其舊時首都伊斯但布爾之舊稱。前面的預言詩中數次出現有關土耳其的預測,本詩又是一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土耳其依舊是奧斯曼土耳其封建帝國。但是它已達不到十五、六世紀的全盛時期,到了二十世紀初,西方帝國主義勢力入侵,土耳其成為帝國主義的附庸國。在一戰中,土耳其加入了德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
但在戰爭中,協約國佔了上風,到1918年底,同盟國失敗,土耳其也宣佈投降。在這場戰爭中,土耳其人民遭受巨大損失,國內局勢動盪不安,在戰敗後的1919年土耳其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王朝的資產階級革命,並於一年後成立了國民政府。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了。
本詩第一行暗示了土耳其加入一戰同盟國集團。第二、三行描繪戰爭造成土耳其人民大量死亡。而最後一行暗示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
從海庫侵略英國,是希特勒嗎
--------
等待海水的人的憤怒
激發了動搖全軍的大怒潮
乘載貴族的十七隻船
使者來到羅納河時已經太遲
在二戰中,希特勒利用閃電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歐洲大部分地區,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英國保持著頑強的姿態反抗著法西斯勢力。因此,只有佔領英國,除去這個心頭大患,德國才能真正成為歐洲霸主。於是希特勒發動了一系列的對英進攻,而英國人民在丘吉爾的率領下發動了卓絕的「倫敦保衛戰」,最終取得了勝利。
本詩第一行「等待海水的人」便是暗示渴望侵佔英國的希特勒;而最後一行的「羅納河」為法國西南部的河流,二戰中成為德國的控制區。
也有專家認為第一行的那個人是偉大的拿破侖。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