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人主要由三大民族組成,分別信仰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與波黑人交往時,應盡量避免談及宗教敏感話題,註意上述三教的風俗禮儀以及宗教禁忌。東歐諸國的談判人員待人謙恭,特別看重對方的尊重。所以與他們談判時,應以尊重為前提,以敬換情,通過一系列尊敬對方的措施感動對方,換取信任,來促進思想的溝通和信息的交流,以使談判順利進行。

波黑曾是20世紀90年代世界關註的焦點,也是我常駐多年的地方。

波黑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簡稱,是前南斯拉夫聯邦中的第三大共和國。它是一個山區高原國家,有5.1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平均高度為海拔693米,只有極小部分面積低於海拔150米。波黑森林資源非常豐富,不僅有地中海灌木叢和亞熱帶植物園,還有高山草原和針葉林。不過,1997年7月我再次到波黑工作時,看到不少茂密的樹林裏增添了很多“禿斑”。據說,那些樹木在戰爭中被砍去當柴燒了,著實令人可惜。

波黑的山川在前南斯拉夫地區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過卓越貢獻。1943年11月29日,當時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委員會在波黑小山城亞伊采舉行第二次會議,為新南斯拉夫建立打下基礎,這一天後來就成為前南斯拉夫聯邦的國慶日。科紮拉山地的戰鬥、奈雷特瓦河戰役、蘇捷斯卡第五次反攻、德爾瓦爾空降等,都曾是震動當時世界的行動,這些都為前南斯拉夫地區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國觀眾熟悉的“奈雷特瓦河戰役”、“蘇捷斯卡戰役”、“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等前南斯拉夫電影故事都發生在這裏。

說到薩拉熱窩,我就會想起那條名叫米利亞茨卡的小河。它只有36公裏長,清澈見底,正從薩拉熱窩市中心流過。河的兩岸由諸多小橋連接,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普林西比橋。就是在這座橋邊,“年輕的波斯尼亞”革命組織成員、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比1914年6月28日暗殺了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並由此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1992年戰爭前,橋邊曾有“年輕的波斯尼亞”革命組織博物館,它的外墻上曾鐫刻有記述這一歷史事件的文字和一雙腳印。但戰後這些紀念物都不再有,普林西比橋也恢復拉廷橋的舊稱了。我曾無數次地在河邊徜徉,傾聽它對歷史的訴說。

由於長期受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統治,東西方文化在波黑都留有深刻的印跡。這裏伊斯蘭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並存,既有歐洲最大的清真寺,也有東正教堂、天主教堂和猶太教墓地。不同的歷史和文化造就了不少優秀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伊沃·安德裏奇以其長篇小說《德裏納河上的橋》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故居就在波黑小城特拉夫尼克市內,受到了很好的保護。

波黑有470萬左右人口,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中以波什尼亞克族(以前稱穆斯林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地亞族為數最多。薩拉熱窩是以波什尼亞克族人為主的城市,這裏保留著很多古樸的傳統。我尤其留戀老城的手工藝作坊區,工匠們用鐵槌、鐵釘在金屬片上敲擊,隨著悅耳的聲音,打造出精美的圖畫。巴尼亞盧卡是波黑第二大城市,是塞族共和國的首府,大街上沒有戰爭留下的痕跡,寬闊的林蔭道上,種植著高大的行道樹,人們悠閑地散步。莫斯塔爾是克羅地亞族集中的城市,這裏的“老橋”聞名於世。老橋建於1566年,莫斯塔爾就是“護橋人”的意思。但在1992年戰爭中,老橋被完全破壞,多年後由國際社會資助修復。

20世紀90年代的戰爭,在波黑的山河上和人們的心裏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各方面和各階層人士都在做著深刻的反思,戰爭的創傷正在愈合。我們祝福波黑各族人民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曾任中國駐波黑大使,收藏自 中國國際網 )

Views: 6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