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老,以其吃苦耐勞、身處崇山峻嶺的特殊地理環境,形成了他們獨特的風味小吃,如擂茶、倒蒸蕃薯幹等。而煎薯包則是這眾多風味小吃中的特中之特。它與全國其他地區的風味小吃一樣,集眾物於一體,成小吃之精華。而它那繁雜的操作過程又有別於其他區域的小吃,它是中華民族美食中的一枝奇葩。 

  贛南為丘陵地帶,山多俊秀,層巒疊嶂。一十八排三十六坳,密密麻麻地長著茶油樹。人秋,茶桃成熟,累累碩果,壓彎了枝枝丫丫。茶桃可榨油,稱茶油。茶油的用途極廣,除食用外,還是一劑良藥,若論農家人最愛,則莫過於用它來煎薯包了。每年入冬以後,毛薯成熟了。油也榨出來了,忙碌了一年的農民也有空閑了,於是家家戶戶飄出了油香,村村寨寨的老煎起了薯包。 
  “表嫂手藝好晤好,就看你煎咯薯包,硬梆硬來打死狗,軟達達嘞沒味道。若要好看又好食,成色金黃像茶桃”。這首客家山歌,道出了煎好薯包的難度。客家人視能煎一手味道爽口的薯包為榮,客家女人尤甚。客家山民聰明伶俐。那繁雜的煎薯包過程,那無以倫比的薯包香味。便足以證明這一點。煎薯包時,先將毛薯用破碎的瓷碗片或其他物件將其毛、皮刮凈,用瓷盆盛著,將特地制作專用來刷薯的刷子置於盆中,將去毛皮的毛薯刷上漿汁。然後在薯漿中撒入適量的米粉或面粉,倒入適量凈水,和入少許鹽水並用筷子攪勻。稍停片刻後,將拌有鹽水的大蒜、姜絲、蔥等佐料摻入薯漿米粉中,再用筷子和勻。然手左手撈一把和好的薯漿,手握成拳狀,讓薯漿汁從拇指和食指之間留有的小孔中溢出,待溢出漿汁的料成團形,比拇指稍大時,用調勺接上,放入滾燙的油鍋中,剪成黃色時,立即用漏勺撈起。趁熱吃薯包,色、香、味俱全。 
  煎薯包其實並不難,難就難在煎出好薯包。眾口難調,一個“好”字,真是難倒眾多高手啊!煎薯包的絕招。就是可根據不同的口味煎出軟、酥不同程度的薯包來。這除去與米粉的精細、面粉的多少有關外。關鍵的一點在於薯漿存放時間的長短。一般而言,若毛薯的毛皮一刮幹凈就刷成漿汁攪和立刻下油鍋的話,煎出的煎包則香噴噴、油酥酥;若刷好的薯漿存放一二個小時後再下鍋,那麼煎出的薯包則是另外一種味道了,它軟而不達,舒心爽口。這些招數並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贛南多山區,冬天寒冷,北風蕭蕭,但即便是寒風刺骨,客家人也要上山打柴,下田勞作。此時若能吃上幾個熱呼呼的薯包,既享口福。又驅體寒,確實難得。若有米酒相伴,則吃喝起來又是別種情趣了。(收藏自《中國論文網》

Views: 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