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登·斯坦頓《人在紐約》(下)

溫情紐約客感動全球

人在紐約(Humans of New York)的每張照片都有上萬轉發。這名芝加哥證券所的前債券交易員自2010年離職搬到紐約後,每天在日落前花4個小時遊蕩街頭,給陌生的路人拍照。

攝影師布蘭登·斯坦頓(BrandonStanton)想要打破紐約城的“冷漠”,他選擇的方式是拍攝街頭的那些陌生人。現在,“人在紐約”(Humans of New York)的每張照片都有上萬轉發,但他仍將成功歸因於拍攝對象,“人們背後復雜而辛酸的往事,攫取了大眾的關註。”

這名芝加哥證券所的前債券交易員自2010年離職搬到紐約後,每天在日落前花4個小時遊蕩街頭,給陌生的路人拍照。他將這些照片配上記憶中的對話或標註,上傳到社交網站Facebook,並將這個項目命名為“人在紐約”,兩年前,又開通了同名網站。

去年年底,《紐約時報》評選“30位30歲以下世界變革者”,29歲的斯坦頓便因此項目入圍。而兩個月前,同名精選攝影集譜一上市,便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榜首。在亞馬遜上,這本收錄400個人的攝影集被評為當月最佳圖書。

毋庸置疑,斯坦頓已晉級明星攝影師的行列,如今的他不再滿足於自己早前規劃的那張草圖,“起初,我希望自己能完成1萬張街頭人物照,把它們編繪成一版地圖,建立一個影像式的紐約城人口普查表。事實上,這個目標早已達成。”現在,他給自己更多時間去感受鏡頭中的紐約客,體會那些相片背後的故事,比如真實,比如苦難。“如果問我,現在的想法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我想,連我都不知道它的結局究竟會如何。”

唯一的“傾聽者”

初冬的紐約街頭,陽光裏彌漫著冷冽的氣息,陌生的路人在這座美國第一大城市行色匆匆,一如既往地錯身而過。

“我知道你是誰,也知道你的網站!”神情落寞的男子原本端坐在街頭的門階上,一旁的女友也似乎興味索然。當聽到斯坦頓上前詢問“可以給你們照張相嗎”,兩人激動地做了一個“耶”的手勢,女友還扮了個鬼臉,念叨著“我要出名啦!”快門聲響起,這兩張蒼白、頹然的面龐露出靦腆的笑容,“看看,拍得真不錯。”

“多數時候,即使我問受訪者一些非常私人的問題,他們也願意回答,因為我是唯一一個會問他們的人。”斯坦頓希望人們能通過他的記錄,去重新認識那些每天擦肩而過的人。“這個城市有800萬人口,但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詢問他們生活得好不好。”

斯坦頓的那些照片,沒有華麗的辭藻,更沒有高深的攝影技巧,恰恰是一種安靜的美。緬懷9·11事件中不幸死亡的父親的上班族、不太會講英語但請求攝影師給他拍一張的斷腿中年,認為美元貶值是政府針對工人階級的陰謀的退休老頭、自暴自棄的華人移民第二代……更有面對青春期兒女孤獨落單的父親,實則為《絕命毒師》中大律師索爾·古德曼(SaulGoodman)的扮演者。

不過,回憶起最初的“拓荒”時期,斯坦頓特別沮喪,那時閉門羹可是家常便飯。“當我剛開始走上街頭,想給人們拍照並且同他們交流時,幾乎每個人都拒絕了我。”再後來,他學會了“直入主題”——隨意地靠近被訪者,真誠地直視對方,詢問他們是否介意成為他的拍攝對象。“通常,我總是盡可能地與女士的視線保持同一水平,然後用柔和的語氣去交談。”在斯坦頓看來,針對不同的男士和女士,也需要一套獨家的交流方式。

斯坦頓沿著街道繼續漫步,尋覓那些有故事的傾訴者。他選擇暗色而低調的著裝,隨身只攜帶自己的相機,這一身普通不過的打扮不能遮掩斯坦頓近2米的魁梧身材,正如不能掩蓋他已成為“明星攝影師”的事實。

影像式人口普查

“‘人在紐約’絕對不是我的原創。類似的事情早已有人在做,那些街拍的攝影師,只不過他們十有八九從事的都是與時尚相關的工作。”一些街頭拍客躲藏在不易被人察覺的電話亭裏,就像追逐明星的狗仔,他們的作品沒有現場感,更罔顧交流。斯坦頓則傾向於跟受訪者隨心所欲交談。他沒有固定範圍的“擇偶模式”,嘗試過各式各樣的人物和主題,他稱此為“廣撒網,多撈魚”。

並且,斯坦頓始終認為街拍不可預測,攝影師不能掌控鏡頭中的每一部分,他會由著被訪者“自由發揮”。“我的作品大多都是人物照,不見得會有多有趣。於我而言,同這些人物交流的過程才是最有趣和有價值的地方。至於相機的白平有沒有關閉、最後成像的光感如何,我向來都很隨意。”

“上世紀80年代賈馬爾(Jamal Shabazz)拍攝過許多優秀的攝影作品,關於紐約的黑人社區,薇薇安·邁爾(VivianMeyer)也是。我覺得自己的創新之處在於,這是一個關於影像的普查,通過地理範疇上街區的形式,將人物照整合、梳理。起初,人們留意‘人在紐約’,可能是它所講述的概念吸引人。但我更願意理解成,這些照片本身,或者說人們背後復雜而辛酸的往事,攫取了大眾的關註。”

斯坦頓將拍攝得來的照片分類歸檔成50個文件夾,分別象征紐約的50個街區,目前他和他的團隊正在分類制作地理標簽,希望呈現一張影像式的紐約城地圖。“只需上網輕輕點擊某一個社區的標簽,就會出現生活在那兒的人的照片,通過滾動這些圖像,人們可以更加真實地認識紐約,認識生活在紐約的人。”

近600萬的Facebook點贊,Tumblr上每張圖片成千上萬次的轉發,“‘人在紐約’的成功讓我獲得了不菲的版權收入和人脈資源。有趣的是,我的生活幾乎沒有改變。”同時,他也開始籌劃去別的地方拍攝。兩年前,斯坦頓嘗試遠離鋼筋水泥鑄造的紐約城,他遠赴伊朗德黑蘭旅行兩周,並且效仿“人在紐約”打造“人在伊朗”(HumansofIran)特輯。

從新德裏到墨爾本再到羅馬,甚至在北京、上海,到處都是斯坦頓的追隨者。對此他毫不在意:“我想激勵每一個人,因為他們總能發現全新的、更有趣的東西。要知道,‘人在紐約’的初衷,絕不是阻止人們去做他們想做的事。”

“人在紐約”的中文官方微博的運營者表示,斯坦頓曾多次希望,能在合適的時機來到中國進行為期兩周的拍攝,形成“人在中國”(Humans of China)特輯。他還表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互通的,能感動紐約客的,也一定能感動北京人。

萬人肖像,恍若環球旅行

人們常說美國是個大熔爐,而作為美國第一大都市的紐約市更能集中體現這一點。

這些圖片均出自攝影師布蘭登·斯坦頓(Brandon Stanton)之手。他在失去芝加哥證劵交易員的工作後,便來到紐約定居,並於2010年首次開始了他的個人攝影項目—萬幅人物肖像計劃,捕捉紐約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這些人民族各異,宗教信仰不同,社會經濟背景千差萬別,因而構成了各自不同的時尚風格和迷人魅力。瀏覽這些攝於紐約街頭的照片時,常有恍若環球旅行的錯覺。

兩年來,斯坦頓的項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在Facebook建立了一個項目主題博客,裏面有他上傳的攝影作品,作品標簽,攝影地址等。在一次采訪中,他透露說,他白天的時候會在博客中處理一些事情,像回復郵件,維護博客等,而他的拍攝工作大多是在傍晚時刻進行的。他表示,正是這個項目,使他移居紐約,幫助他融入紐約生活。兩年間,他在博客和拍攝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認為,自己對這個項目的投入和專註,也是該項目能夠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當被問及是什麼讓他決定從芝加哥搬到紐約並決定開始這個項目的時候,斯坦頓回答說,2010年夏天他初次來到紐約,當時就被街上各色的人群吸引,他們的數量和多樣性讓他著迷。他當時就拍攝了600多幅人物肖像,他發現他已經擁有了一個很特別的人物肖像集了。之後他開始認真考慮開一個博客,之後他返回芝加哥,結束了那邊的事情,然後搬到了紐約。

關於選題,斯坦頓表示,他的標準比較模糊,只要能夠豐富他的攝影即可。他在外出拍攝的時候盡可能保持開放的眼光,記錄一切吸引他眼球的東西。他還表示,他的萬人肖像攝影,已經不是他的終極目標了,他甚至不太願意將自己的拍攝稱為一個“項目”,因為“項目”這個詞暗示作者腦子裏已經有了“固定”的結尾。街頭拍攝現在是他的工作,他還不打算這麼早就結束這個工作。

Views: 14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