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凡·新加坡有否可能通過文化啟蒙以走向質量社會?

新加坡聯合早報在2007年7月27日的言論版上刊登了偉達先生的一篇名為、《通過文化啟蒙走向質量社會》的一篇泛談文化的議論文章。本人對偉達先生的文章一向比較關註,過去兩年來有關偉達先生在報上所發表的文章,我幾乎都作了剪(簡)報。由此可見我對偉達先生思想之追認程度。

曾幾何時,我們對“文化”的話題敬而遠之,因為在比如新加坡這麽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度裏,文化的話題實在不好說。可曾幾何時,我們又瞪了大眼來審視文化,因為我們終於體會到了我們不能對它視若無睹。於是,偉達先生說:“中國——廣泛文化啟蒙貫徹不力,將導致中國大眾文化中思維、習慣和品行的死角眾多,並不斷出奇不意地拖中國發展的後腿,甚至將中國引向失敗。”值得註意的是,有關這樣的話題在較早時候也有學人撰文論述過,他們且都把視角伸向了中國,這其中就包括了劉學敏及周雁鳴先生。

只是不明白,我們的學人為什麽總要避開新加坡去談文化?文化在新加坡,它究竟又是什麽樣的一種概念?新加坡文化還處在啟蒙階段嗎?或是新加坡文化根本就不值一談?很多人說我們新加坡沒有文化,劉學敏先生說:“我們新加坡必須要有一個文化建設的藍圖”,只要一提到藝術,他並一概指向中國的發展,及中國的五千年文化。可見,我們都忽略了新加坡原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我們的文化啟蒙必須在多元種族的框架下發展,畢竟是多元種族,多元文化,所以誰竟可以全讓中華文化專美?我想,誰要是真想讓新加坡人搞“懂”文化、卻誰還意圖繞開新加坡文化個性而不談,那是無任如何說不過去的。再者,如果有誰覺得新加坡社會有了病瘤需要切除,卻預謀著先拿別人來開刀,那更是不應該。

新加坡有他自己的文化,這是無庸質疑的。那麽,新加坡的具體個性文化又是怎麽樣的一副光景?若說新加坡文化沒有個性,那文化從何啟蒙?當然的是,如果我們沒有從根本上去理清這文化的基本概念,一切尚屬空談,一切高談闊論無異於空中建樓閣。

顯然,新加坡文化“個性”問題目前較之於“啟蒙”問題來得更具迫切性,這是個誰也知道卻誰也不想去碰觸的問題。偉達先生說:“教育普及、科技運用、宗教服務和公民塑造這四大渠道基本涵蓋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最後的結果,是把原則、邏輯、質量、理性、人倫等意識和思維轉變成文化和習慣的自覺。”就文化概念上說,我基本上是認同這樣的說法的。

換言之,文化的範圍可以說是極奇深廣的,簡略計算,即可分為;產業文化、商業文化、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知識文化、敘述文化、飲食文化、玩樂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及新、舊文化。而這種種文化,誰也知道,它們不可能單獨存在。

因為,產業文化必然依附在商業文化之中,知識文化必然依附在政治文化之中,玩樂文化必然依附在敘述文化之中,民族文化必然依附在飲食文化之中,地方文化必然依附在經濟文化之中,而新文化如果沒有舊文化的啟迪,你說它憑什麽而存在?所以說,這種依附性的思緒整理,原是我們在論述文化以前所必須首先整理的。

那麽,這種種文化相互之間到底有沒有交集點?如果說,社會是所在文化的根基地,即是什麽樣的土壤就會產生出什麽樣的文化,答案是肯定的。之所以到了最後,我們無可避免的必須把視線還放在了社會文化上。如此,另一個問號很可能就會浮現,即;我們的社會通過以上方方面面的文化交集、碰撞,它最終會形成怎麽樣的一種文化個性?

就交集點上而言,我們試把地方文化放在政治文化上去探索,試把商業文化放在知識文化上去探索,再試把民族文化放在飲食文化上去探索,無任如何,這樣的探索,絕對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新加坡是一個不自然的國家,他既沒有天然資源也沒有人力資源。新加坡的生存靠的是旅遊業、出口技術和極權政治。旅遊業少不了要開拓景點,於是我們講究發展,講究建築審美,講究市容雅觀,講究吃喝玩樂,必要時,把科學當科技般到處宣染一番,終其一切均以當官的說了算。為了讓科技買客高興,我們必須投其所好,言其所言,見其所見。為了能滿足遊客的好奇心,我們有耐人尋味的華族地方戲曲,我們有曼德勒娃式的馬來舞蹈,我們有歷史悠久的印度廟宇,甚至,萊佛士那英偉的塑像,任誰看了不得小看我們。是的,外國人誰不知道我們新加坡擁有無比豐富的、多元的文化。

問題是,新加坡以上種種文化多是刻意做給人看的多,這就像一個做買賣的要把自己的產品以最好的方法進行促銷一樣。事實是,旅遊業的蓬勃開展及其科技的有效出口,終其一切均無可避免的要為他人著想,以客為主。

以客為主,顧名思義,主人就處於次要的地位了。就新加坡的人文生態而言,像這樣以客為主的例子,要舉出來也是相當可觀的,較為顯著的例子比如,我們的華族地方戲曲在新加坡演出時,除了少數上了年級的人還給它捧捧場借以懷舊一番以外,四十歲以下的人是絕多數對這玩意兒嗤之以鼻的。同樣,馬來舞蹈跟印度廟宇也是新時代的馬來族和印度族同胞們所不願意去碰觸的。而共處在這個社會裏頭的多元族群同胞,便是華人對馬來人的認識,或馬來人對華人的認識,又或印度人對馬來人對華人的認識,也大多數只局限在對各別族群同胞們新年時吃什麽食物,穿什麽衣服而矣。而我們的文人學者們對此現象非但不齒於口,他們其實或也不能準確地說出那是因為我們的諸如此類的民族文化在成為旅遊新寵之前早已經變得面目全非。據此,與其說是我們的們文人學者們的學養不足,倒不如說是他們在自己文化中找到了商業文化形態下的平衡點。

必須註意的是,新加坡新人類之所以不願意接觸所謂的文化,縱是跟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及不了解自身文化有關。可我們為什麽都不盡早給他們灌輸點現代知識,好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文化出身呢?因為沒有必要。就民族文化而言,我們的政治文化早就告訴我們;身為新加坡人,你只要學會了何謂待客之道,可以了。與此同時,我們的知識文化也更早就告訴了我們;由於你是在一個不自然、且多元種族的國度裏生存,你必要堅持多元種族和諧共處的理念,所以,秉行待客之道與異族共處是沒錯的。而我們尤其不可忘記的是,李光耀誓要把新加坡建設起來之前,他首先所要放棄的就是中華文化。總之,我們的地方文化終是不忘處處給我們提醒;身為新加坡人,你是這裏的主人也是這裏的客人,可不管怎樣,你是人就要吃飯,不然,等你賺滿了錢袋,你大可以自己決定當別人的客人或主人。

實際上,這種種潛意識的文化因素都讓我們有理由並向商業文化靠攏。商業文化講究的是你爭我奪,你虞我詐,弱肉強食,利益交換。而我們將知識商品化,把自己的生活物質化,把自身語言當作一種物價標誌,這原來所有的一切都無不跟商業文化有關。當然你可以說,商業文化是殘酷的,尤其是政府把它縱橫在國民身上的時候,可這種文化思維不會因此而改變。

總而言之,新加坡文化就是一個“商”字,是“金錢”文化。我們的一切文化包括藝術都只能圍繞在這個主體上去發揮。這樣說,請不要覺得難為情,因為文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個概念,不是智慧,而且它跟面子無關。同時,也請不要遮遮掩掩的給予回避,那可是我們多元文化的“力”,它把我們多元種族給絞合在了一起,它是我們新加坡人切切實實的個性文化。

所以,先生們若想要通過文化啟蒙以帶領人們走向質量社會,請從這裏開始。(19/01/08 新加坡文獻館

Views: 5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