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競爭的年代

“在公司的會議桌上,在和家人逛街的地點選擇上,甚至小孩的球鞋款式中,你會聽到多少次Itisnotmystyle?格當你開始急著否定、區辨某些風格,我們也就深刻的認識到,自己已成為一種特定的“風格人”(Stylist),我們焦慮地尋找一個風格圈的公司、同事、朋友、住家、汽車、信用卡、商品、運動……,而俱樂部、企業、廣告公司也無不絞盡腦汁,發掘出最多人頭的“特定風格”借以吸納會員和顧客。(69頁)

“由日常生活來看,我們對許多商品的忠誠消費,越來越多是來自對商品的“品牌風格偏好”,而不再是獨特配方或絕佳效能。例如很多三十世代的人和“伯朗咖啡”,覺得它是一種清新的年輕人飲料。我們會有這樣的印象,相信跟它長期制作“年輕人與管弦樂器”的故事性電視廣告有關,許多人都會唱結尾的那句“Mr.Brown咖啡”,表示大家接納、而且也內化了它“陽光”、“西方”、“活力”、“團隊”的風格;喝一杯“伯朗咖啡”,你會覺得自己便擁有了“伯朗風格”。(69-70頁)

在<風格競爭的年代>一文中,詹偉雄指出――

“二十世紀的風格社會和風格經濟,可不僅僅是廣告出現出商品想像而已。“風格”已經由80至90年代消費者端的行銷操作,轉變為企業、組織等工作端的使命和抱負;它也由短期的campaign(事件),成為一種長期的承諾。(70頁)

這主要的改變動因,來自後工業社會的市場重組――先進工業國家制造業大量外移,商品價格不斷降低,國內經濟體的重心大量轉向服務業。不管是蜂擁而至的新產品,或是極盡巧思的新服務,都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選擇權,以及隨之而來的“沒有‘不選擇’的選擇”(英國社會學Giddens語)。……家此時,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風格印象,就會扮演主導性的角色。風格認同幫助產品品質能獲得消費者信任,並且讓消費者覺得花錢也是一套“自我價值完成”的過程。(70頁)

消費者的認同是一種共同參與的感情,他們期待企業分分秒秒實現彼此約定好的價值。……連企業的員工都跟著改變――他們也狩獵著企業的風格軌跡,決定自己是否要拿才智來投效。……品全球化社會中,原料占商品售價的比例越來越低,員工的知識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在這場人才爭奪中,金錢收入固然扮演重要角色,但企業風格能否取得個人的認同,能否讓人才覺得“實現風格的自我”似乎更為關鍵。(71頁)

詹偉雄說:是一種哲學思考。

“風格就是企業和個人的一種哲學思考,一種認為“企業產品、人(顧客、員工、供應商)、自然”之間如何相處的方式。它是一種價值判斷,也是一種世界觀,決定企業、個人何者應為,而何者不該為(即使合法、利潤高)。但風格並非僵硬的守成,進步的企業會隨時在自己的哲學中,創造新的解釋、建立新的態度、更新自己的“面容”。

風格“不僅是企業墻內的組織精神、工作守則、獎懲規範;它更表現在企業的建築、產品設計、公益活動的類型、廣告、企業的識別系統(CIS)、風危機處理方式、乃至電腦語音的答錄語等等――所有外界可接觸到的“體驗”之中。而且正因為體驗的頻繁與多樣,所以“企業風格”也就有了美學的感性層次……。

“是否有了風格,就一定成功?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企業和個人的價值選擇,還得爭取到一定數量消費者的認同;但我們可以反向來思考:沒有風格,只有獲利動機的企業,如何能讓對立於它的消費者心動?如果僅只有獲利動機,沒有價值選擇,企業家又如何在各種磨難中自我激勵、堅持到底,而不中途轉向更有利可圖的計劃?沒有“點動人心的風格”商品如何在“商品之海裏”被優先體驗,進而凝聚起一個“風格圈”?(72頁)

(詹偉雄,2005年,風格競爭的年代,見於《美學的經濟:臺灣社會變遷的個微型觀察》,臺灣城邦出版)

Views: 5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