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一帶一路”——場經濟地理革命

胡鞍鋼:非常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又給我提供一個機會,因為昨天我也在這裏參加了陳雨露校長主持的關於中美關系的會議。大家知道今年9月份,總書記要到美國訪問。昨天經濟學院院長張宇教授也專門發出邀請,讓我今天就“一帶一路”戰略談一些看法和觀點,正好我還準備了這方面的材料。同時利用這個時間,將我們對“十三五”,甚至2020年、2030年中長期的一些設想交換一下想法。

我今天演講的核心觀點是通過中國國內的經濟一體化,以及周邊區域的一體化,進而經濟全球一體化,重塑兩個經濟地理:一是重塑中國經濟地理,二是重塑或者推動世界經濟地理。

21世紀:重塑世界經濟地理

2009年,世界銀行發布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報告《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首次從新經濟地理學、新貿易理論和新自然經濟學的角度探討了這一主題,提出了三個關鍵詞:密度、距離和分割。

它的思路比較清楚,首先要不斷提高人口密度、經濟密度,而且根據它的計算,大體世界各國只用1.5%的國土面積就創造了50%以上的經濟總量。

二是解決距離問題,既要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和通信基礎設施縮短物理和空間的距離,同時實行貿易自由化、降低關稅稅率、通關便利化等,在非物理距離上進一步縮短距離。

最後一個問題是各國各地區之間確實存在分割,由於要素積聚,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一個國家內部也會出現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差距,怎麽來解決這些分割問題等等。

該報告所討論的這些世界性發展問題,既為我們提供了前沿性的國際發展理論,又提供了前沿性的國際發展經驗。我們來分析中國經濟地理的理論框架,不僅要考慮它所說的密度、距離、分割,可能還要討論第四個經濟學角度——新自然經濟學,就是要考慮一個地區發展的資源承載能力、環境容量。以北京為例,最大的約束條件實際是水資源。如果我們從長江調水過來,成本還是非常高的,這時就要對中國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不僅要遵照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還要遵照自然規律,才能進一步討論重塑中國經濟地理。

今天我們討論“一帶一路”戰略時,在本質上有一個關鍵詞恰恰被人忽略了,就是重塑中國經濟地理,以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由於時間關系,我不在理論上進行更多地討論和分析,而更多從實證角度分析一下中國發展戰略和全球發展戰略的關系。

中國經濟地理革命變遷史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中國是如何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呢?或者我們稱之為一場持續了幾十年的經濟地理革命呢?中國區域發展格局是從哪裏起步的,又是如何演變到今日的新格局?為什麽說“一帶一路”戰略是4.0版的中國區域發展戰略,不僅會重塑中國經濟地理,還會重塑世界經濟地理?

從歷史演變的角度可以看出來,傳統農業時代到它的解體,再到現代是有一個長期的演變過程的,特別是到了1949年,中國引入資本主義因素、現代化因素後就基本形成了三大經濟板塊,第一大塊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東北板塊,即當時由日本占領的滿洲國。日本已經在這些地區建立了相當高的鐵路密度,特別是鐵路基礎設施,也包括其它方面如能源、電力等。這個經濟板塊是獨立為日本服務的,90%以上是對日本出口,並沒有與我們說的內陸經濟的板塊相關。第二大塊,很顯然按照政治和經濟地理所描述的,就是沿海和沿江地區,特別是沿長江流域形成了現代經濟飛地和腹地。第三大塊是幅員最大,也是最落後的,就是內陸傳統農村地區,它們至今是落後的傳統農業經濟形態,境況和幾百年前差不多,到了上世紀40年代末已經十分雕落,糧食總產和單產都降到現代歷史最低點。當時的中國是現代與傳統二元經濟並存,如果按照當時毛澤東的說法就是“一九開”,90%都是傳統經濟,只有10%才是現代經濟。

建國後,我們通過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發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第一次大規模地重塑中國經濟地理。也就是說,第一次通過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東北、沿海沿江、內陸三大板塊本身的高度統一、高度整合、高度一體化。對此美國的中國經濟專家尼古拉斯·R·拉迪曾經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他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問題專家。

在“一五計劃”期間,毛澤東認真分析中國國情,研究沿海與內地兩個板塊。劉少奇也重新認識到要解決這個不平衡的問題,也就是第一次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當時還沒有這個詞,但實際一定意義上是這樣做的。我們的研究也發現,這次重塑中國經濟地理並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能夠解決中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如果我們按照不變價格計算的話,可以發現建國以後各省市區的人均GDP相對差距系數實際是上升的。

第二次重塑中國經濟地理,就是小平同誌提出的改革開放。特別是他提出了沿海發展戰略,實際上是充分利用了經濟地理的一些基本思想,引入了市場和開放經濟手段,最重要的是通過開放14個沿海城市,積極引進外部投資,充分利用外部技術,開始重塑中國的經濟地理。這一時期,我們也發現,1978年到1990年間地區發展差距是縮小了,然而從1990年實行沿海地區發展戰略之後,無論是按30個地區,還是東、中、西三大板塊之間的差距系數都擴大了。

人們對如何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認識又進一步深化了,尤其在20年前的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制定“九五”計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時就提出了東、中、西三大板塊,提出的重要政策就是要“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不過當時我們提供的研究,包括與國務院研究室合作的一項研究,認為可能是先縮小社會發展差距,將來才有可能縮小經濟發展差距。

可以這樣講,江澤民時代提出的這些思路,尤其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始了第三次重塑中國經濟地理革命,還帶來了很大影響,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國地區差距擴大趨勢將得到逐步扭轉。事實上在2004年,這個發展差距達到高峰進而下降,比原來的設想大大提前了。

到“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我們可以看出來,中國逐漸形成了地區發展總體戰略,即四大板塊。特別是“十一五”規劃,我們把它稱之為是第三次比較完整的重塑中國經濟地理戰略。“十二五”規劃第十八章進一步強調了四大板塊,同時也出臺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這一點已經超過了世界銀行所提出的重塑世界經濟地理的框架,它不僅有原來的三維,還多了一維,特別是考慮到自然環境、自然地理條件等因素,可以說這是中國的一個創新,將主體功能區分為四大功能區,在接下來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路線中,不僅考慮到了經濟發展規律,比如前面所說的三個新(新經濟地理理論、新增長理論、新貿易理論),還考慮到了社會發展規律,特別是強調了所謂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具有包容性和共享性。最重要的是考慮到自然規律,也就是說尊重自然規律來發展我們的經濟和社會。在很大意義上我們也看到這個重塑經濟地理的過程中有兩只手,不僅要充分利用市場之手,加速要素的集聚,同時也要通過政府之手在幾個方面起重要作用。

例如中西部地區之所以能夠獲得比較快的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們算了下至少有三大基礎設施做出了重大貢獻,包括以電力為核心的能源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和通信基礎設施,此外還有公共服務。通過這些手段來解決前面談到的分割性問題、差距擴大的問題。中國也在不斷找尋這樣的路子,從“十一五”到“十二五”,以及將來的“十三五”都可以在這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尤其在提出“一帶一路”時,其實中國已經提出了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框架,或為4.0版本,這就是“十一五”包括“十二五”所提出的“兩橫三縱”路線,這為後來提出的三大戰略(三大支撐)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這說明在重塑中國經濟地理時是需要不斷實踐和不斷試錯的,一步一步走過來,這包括對三大國情——經濟國情、自然國情、社會國情比較的全面認識。總書記講要尊重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怎麽才能實現它的科學發展;二是尊重社會規律,怎麽樣進行包容性發展;三是尊重自然規律來進行可持續發展。

我們再來看看1952年至2012年全國各地區人均GDP相對差異系數變化曲線圖:2004年之後地區差距在明顯下降,到2012年已經低於1990年水平,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信息,也就是說在發展過程中差距不一定是必然拉大的,通過政府和市場兩只手,通過建立要素的統一市場,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集聚,讓人們用腳來投票。我們看到,從2000年到2010年,至少有六七個省區總人口數是下降的,而那些要素比較好的地區,總人口是大幅度增長的。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已經出現了地區發展趨同趨勢,如果我們用更專業的人類發展指數(HDI)來計算,就可以發現中國的人類發展過程,實際上從第四世界為主,逐漸向第三世界為主,進而向第二世界轉變了。

什麽是第四世界呢?我們指的是極低人類發展水平。2000年,全國人口大幅度進入到第三世界即中等人類發展水平,大體上占總人口的86%。到2010年,第二世界即高人類發展水平(占60%以上)、第一世界(指極高人類發展水平)都有了較大增長。我們估計到2020年,中國大體上都進入到第二世界(占96%),少數地區(4%)可以進入到第一世界。如果按照這個趨勢,2030年也有30%的人口進入到極高人類發展,基本上中國是在第二世界和第一世界。這也告訴我們在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過程中是可以解決分割問題的,但它的前提條件可能還真是需要政府創新基本制度,如促進要素流動,還要由政府這只手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

我們看到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經過四個階段或4個版本,從毛澤東時代的1.0版本,到鄧小平時代的2.0版本,再到2000年後的3.0版本,特別是以十六大報告為標誌,建設一個惠及十幾億人民並共同分享的小康社會,其實就是開始轉向協調發展和共同發展的思路。

黨中央三大戰略布局

下面我們對區域發展戰略做一個分析,今天黨中央所提出的三大戰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際上是四大戰略,還包括海洋強國戰略,只是今天我在這裏沒有強調。繼承前面四大板塊,今後中國大戰略就構成了我們稱之為的“4+3”,或者“4+4”,由此就形成了4.0版本。

這個4.0版本非常有意義,它不僅按照三大規律在我們960萬平方公裏國土面積、300萬海域面積上來重塑中國經濟地理,對加速區域一體化、國內一體化具有深遠意義,特別是對加速以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等基礎設施的現代化,促進大的統一市場的形成也有意義。這樣就有可能出現進一步發展趨同,這是我們對中國區域發展戰略4.0版本的簡要概括。

下面我想就黨中央所提出的大戰略,來談談怎樣從對國內統籌,到對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的統籌。很顯然,長江經濟帶將形成中國的經濟脊梁,也會進一步加速東部、中部、西部一體化,以及沿著長江經濟帶的南北進一步一體化,有了一體化我們才有可能出現大趨同。

此外,也提出了長江經濟帶的重點任務,而這些重點任務都是以基礎設施為主、優先的,特別是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以及打造綜合的、立體的、現代化的交通走廊。在這裏特別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自然發展規律和中國的自然國情,首次明確提出要把長江帶建設成綠色生態走廊。另外,長江帶也為我們實行“一帶一路”提供了最重要的經濟地理圖示。可以想象如果該綱要公布的話,會一直指導到2020年,甚至更長時間。

最重要的是,黨中央提出的統籌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這裏有必要多說幾句。通過統籌兩個大局,我們可以看出來,中國正在不斷成功塑造本國的經濟地理,同時開始塑造或者重塑周邊經濟地理,進而重塑世界經濟地理。

“一帶一路”是黨中央的決策,都是通過大量調查研究才實現的,兩個主要領導同誌習近平、李克強先後訪問了20多個國家,幾乎所有的重大項目都看過了。可以說“一帶一路”使得我們形成了中國內部格局和世界格局的一個大的東西雙向互動,構建了沿海一線與歐亞大陸橋的“大T字形”,因此這個框架拓展到周邊國家,就形成了經濟地理的視角,形成了我們所說的統籌兩個大局。這兩個大局,我理解是中國企業,包括中國投資者,從配置和投資960平方公裏的要素,進而向周邊國家、向沿線國家、向全世界投資,這也反映了中國對外開放本身的邏輯。

過去30年,我們主要是通過優惠政策,在那些經濟地理條件比較好的地區搞特區、開發區,讓世界投資中國。從未來角度來看,很顯然是要中國投資世界。我們看到“一帶一路”正在有序推進,“一帶一路”的路線圖一旦確認,就會給更多的投資者,特別是國內投資者非常有意義的信息和指導。

2014年,總書記出訪了1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今年出訪了2個國家,共計20個。我也看了一些重大工程,特別讓我感慨的就是港珠澳大橋,因為它的投資額雖然只有一千多億元,但珠江三角洲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出海口、航運路線。它不只是建一個橋,而是通過海底隧道出去,這個橋的建設是世界最高標準和最高技術,很多都是中國自主創新的技術,沒有任何先例。我把它稱之為中國的“新都江堰”,預計壽命在100年左右。從這個意義上來看,100年後再評估,你會發現這項重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幾乎接近零成本,也會加速三個地區的一體化,從而成為我們走出去,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大的橋頭堡之一。

當然不只是珠江三角洲,也包括長江三角洲地區。這是中交建集團的路橋公司,重塑吉爾吉斯斯坦的公路,當然也是幫助他們制定公路發展規劃,幫助重塑經濟地理。圖片所展示的是修成後道路的實際情況。也就是說,通過基礎設施,驗證了“要想富先修路”,這個先修路改變了區域優勢。

這是中吉烏鐵路項目,也是中國幫助設計招標,包括將來負責建設施工。這也包括我們的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配套的變電站,他們是央企和民企合作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中巴經濟走廊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大改變了新疆的經濟地理,直接通向印度洋。這是中交建總承包的瓜達爾港,將來它會成為到達印度洋的最近出海口。還有中交建對科倫坡港的總體建設。最成功的是在馬來西亞搞了檳城二橋,我覺得這是標誌性建築,一旦建成標誌性建築,可以向全世界說明“中國建設”,“中國制造”,包括裝備制造、承包工程的質量都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而且這些工程全部是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上公開招標、公開競爭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黨中央的統籌兩個大局,大致的大手筆、大布局已經基本形成,這就是“4+3”,即四大板塊和三大支撐帶。

我還要特別強調的是海洋強國,從“十一五”規劃到“十二五”規劃都分別做了部署,我想“十三五”規劃還將進一步規劃和布局。

重塑世界經濟地理和中國經濟地理的本質是實現經濟一體化,這就帶動了區域一體化、全國一體化和周邊地區一體化,特別是我們說的24個周邊地區經濟體,包括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就會帶動幾十個國家。

最後,最核心的還是基礎設施現代化的問題。在1956年黨的八大中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特別談到了“交通運輸現代化”,而後被“科學技術現代化”取代。改革開放初期雖然我們不大懂什麽新經濟地理理論或者新增長理論、新貿易理論,但我們卻付諸實踐,無論是從領導人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形成一個共識就是“要想富先修路”,既是一個簡單真理,又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真理。恰恰中國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推動我們的基礎設施現代化。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四化同步”,我們認為到了“十三五”,特別是從長遠的角度看,要重提基礎設施現代化,從“四化同步”到“五化同步”,到2030年基本實現基礎設施現代化。

過去我們考慮的主要是國內範圍,現在我們也可以幫助其他國家來做這件事,可以說中國的基礎設施現代化將帶動這一輪的全球基礎設施現代化。

我也去過澳大利亞,他們在舉辦G20峰會已經明確提出到2018年要使世界經濟增長率額外增加2個百分點。我認為基礎設施投資是有效投資、長期投資,或者說從長期壽命角度來看接近零成本的投資,特別是降低所有市場主體、投資者的交易成本,這樣通過“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就會達到三個重塑:

第一,進一步重塑中國經濟地理,實現全國經濟一體化和發展大趨同。

第二,進一步推動和重塑“一帶一路”的經濟地理,互聯互通,實現歐亞大陸一體化和共同發展。

第三,進一步重塑世界經濟地理,推動全球基礎設施現代化,提高全球經濟增長,實現全球一體化,促進南北國家發展大趨同。

為什麽中國可以做到這一點?可以作為世界的火車頭或帶頭羊呢?我想最大的背景就是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和位置發生巨大變化,如果說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體,相當於100年前的1913年美國取代英國成為第一大貿易體一樣,具有歷史性意義。言外之意,也許100年之後可能有第二個取代我們,如果我們假定的話。

第二,從PPP角度看,2014年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即使按照匯率法計算,到2020年前後中國也是第一大經濟體。經過30多年,中國從世界第29個經濟貿易體變成第一大經濟體,也完成了從商品輸出進一步向世界的資本輸出、技術輸出,尤其是裝備制造輸出。中國也成為世界第一大工地,這就使得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企業,特別是我們的國有企業、央企紛紛走出去,像中交建在海外走出去差不多有40年的過程,它在全球國際承包商250家中排名第9位,中建是世界第20位,中電建是第23位,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第25位,中鐵建第28位。這些都是擁有我們稱之為走出去的航空母艦型、聯合艦隊型,他們在全球招標都是靠實力競爭,並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靠政府。只不過現在中交建采取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創新,通過聯合體形式走出去,競爭力更強,獲得了世界同行的認同和尊重!

謝謝大家!

(2015年6月3日 來源:觀察者網)

Views: 18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