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近年來頗具名氣的霹州華人新村與小鎮,包括太平鄰近的十八丁漁村,以及被譽為「錫米倉」的務邊小鎮,和江沙外圍的新壽活新村,當中以今年迅速竄紅的十八丁最受矚目,但也面臨可能過度發展的危機。
這些新村與城鎮過往被拋離現代化的洪流之外,反而保留了「傳統」行業與面貌,再配合該區獨特的天然景觀和古早味美食,成功轉型為懷舊或生態為主的旅遊景點,這種新興的「新村旅遊業」讓城市遊客趨之若鶩。
但是, 當在地人的生活與傳統被「觀光化」後, 財團進駐開設觀光商店、民宿、餐廳,擾亂新村原有面貌和生態,炒高地皮和破壞傳統,如何在旅遊發展和特色保留之間取得平衡,已成現今新村旅遊業的挑戰。
對「新村旅業遊」近年迅速竄紅,思特雅大學建築系講師張集強說,大馬人的旅遊的經營與消費方式可嘗試加入「文化保育」的概念,即旅遊發展應該回饋到當地環境生態或人文傳統的維持。
專長文化遺產保存的張集強說,旅遊是前往陌生的地方觀看或體驗他人的生活方式,如新壽活的慢活節奏、務邊的歷史遺產和十八丁的生態旅遊,才會對城市人造成全然不同的沖擊。
「每個地方都有本身的文化景觀,這都是當地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所以才能成生地方特有的文化氛圍,例如十八丁漁村的碳窯、造船、捕魚和養殖業,都是紅樹林保育衍生的行業。」
適當規劃減困擾
他指出,旅遊發展是一股非常強大的推動力,有可能帶來經濟發展和為社區註入活動,但也有可能會對原有的文化景觀造成困擾甚至破壞,因此必須有適當規劃。「十八丁的老港與過港是個純撲漁村,原有文化生態是夜不閉戶和打赤膊乘涼,如今大量陌生人(旅客)踴入作獵奇式的觀光和拍照,有居民住家甚至被遊客自行入屋拍照或騷擾。」
他說,遊客湧入旅遊區拍完壁畫就走,社區居民生活受幹擾,旅遊業發展太快,造成產業爆漲逼走原居民或傳統產業,又或者漁民紛紛轉行搞旅遊業導致漁村文化生態走調等,都是潛在的問題。「其實我們可以要求十八丁的旅遊船採用當地的造船業所製造的船只,或者當地海鮮餐廳可使用當地碳窯生產的碳作煮炒,以及應該光顧當地居民制作的土產,而非外地運來的紀念品。」
他說,旅遊發展要做到對該社區的回饋而非破壞,就必須讓居民有意識參與其中,以及遊客也要從走馬看花的旅遊方式,提升為能對當地文化生態保態有幫助的深度旅遊,即「文化保育」。
最佳生態教室 十八丁非一般漁村
位於沿海紅樹林地帶的十八丁和馬登,因為擁有螢火蟲和海豚等豐富天然生態,同時傳統的碳窯、造船、龍香、捕魚和蝦蛤養殖業,配合鄰近太平湖和動物園等,今年迅速竄紅成為生態和人文旅遊熱點。
「看見十八丁」社區藝術嘉年華總策劃與總協調莊白綺受訪時說,2013年初因機緣而在十八丁住了一段時間,每晚從漁村碼頭望向河口的夕陽,在徐徐海風吹拂下,以及遠處傳來海鳥鳴聲,讓夕陽充滿寧靜的感覺。
她說,許多村民會認為生活多年的十八丁只是個普通小漁村,對村內景觀與傳統都習以為常,並沒意識到十八丁得天獨厚自然生態和漁業的互依互存的關係,是最佳的生態教室。「十八丁漁村與紅樹林是處於共生的關係,因漁村內的捕魚和養殖業,甚至造船與碳窯等,都是紅樹林所衍生出來的行業,十八丁的紅樹林,是我國生態保存在國際上做得最好的典範。」
她說,十八丁面對許多華人新村的共同問題,例如輟學率高和年輕人嚴重外流,以及傳統的捕魚和養殖業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社區營造的目的,是要讓居民「看見」自己家鄉和傳統的美麗。「唯有讓居民意識到十八丁生態的特色和重要,為自己家鄉而自豪與驕傲,重拾地方的尊嚴和認同,主動參與打造社區的活力與面貌,才能在旅遊發展的同時保留地方特色。」
她說,為了打造居民的認同感,今年舉辦一系列「看見十八丁——社區藝術嘉年華」活動,包括認識家園人文地圖工作坊、發現老港美麗與自然生態營及古跡與生態保育研討會等。「社區藝術嘉年華的理念是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三者結合在一起,讓居民和小孩都能從宏觀到微觀的角度,去認識自己個人和社區在生態保護所扮演的角色。」
錫米倉好山水 務邊挑戰極限運動
務邊是近打河谷最早開埠的城鎮,因擁有豐富含錫量而被譽為「錫米倉」,至今遺留了許多輝煌的礦業遺跡讓人津津樂道,但其潛力還包括豐富的人文歷史,好山好水的自然景觀,以及適合極限運動的河溪與森林。
在20世紀初期,近打谷錫產量是世界之冠,近打谷的錫產量半數以上,來自務邊,從這就可得知務邊在當時推動霹州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務邊文物館秘書彭西康表示,如今遺留下的許多工具都證明務邊過往錫礦輝煌的歷史,例如「十二公司」集資在1909興建了一條全長15英裏的大水喉,以及鐵船採錫法最早被引到務邊使用。
「山明水秀的務邊約在10年前在山上開設了酒店,無心插柳下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激流泛舟和瀑布攀巖等極限運動場所,再配合萊佛士花、草葯園和椰殼洞等自然景觀,造就務邊成為旅遊勝地。」
因務邊擁有豐富人文與歷史資料,臺灣清華大學從2012年起,連續3年到務邊考察華團歷史、宗教和文化發展,今年更組織誌工團進駐到鄰近的拉灣古打和咖啡山新村,做新村史料收集。
臺灣清華大學誌工團指導老師王麗蘭說,此次的任務是繪製新村生活地圖,收集老照片與歷史文件,為新村老居民(老礦工)記錄生命史,以及推動小學生認識在地新村歷史的青苗計劃。
畢業自巴生光華國民型中學的王麗蘭表示,今年大馬華教鬧得沸沸騰騰的課題是華小歷史課本事件,華社長久以來最在意的,是希望政府能把華裔為這片土地貢獻的事跡,納入官方歷史。
「如果真的有一天政府願將華族歷史納入教科書,反而會輪到華社交不出史料,因為華社長期以來只是註重華教史,對於地方歷史如城鎮華人開埠史和華人新村發展史等卻付之闕如。」
記錄新村史 華團助推動
臺灣清華大學誌工團指導老師王麗蘭表示,大馬華社缺乏地方歷史研究,也很少在意華人城鎮的史料收集,但這並不難做到,地方華團與華教機構可以推動「大家來寫新村史」,以在地歷史為元素重建社區認同。
「社區營造的途徑有許多,十八丁以紅樹林生態教室作連結,而錫礦正是務邊人最大的遺產,所以此次誌工團才會以記錄礦工生命史和繪制新村地圖的方式,還原務邊華人的歷史面貌。」
她說,拉灣古打和咖啡山的大部分居民都曾是務邊礦工,親身參與了近打谷錫礦最輝煌的時刻,是我國早期經濟發展最前線的基層工人,但這些老礦工並沒意識到本身生命經歷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近打河谷城鎮的開埠功臣是華人,但華人到底為務邊發展作出什麽貢獻,卻沒人能夠具體說得出來,而務邊華人的奮鬥史和華人新村歷史,其實,這就是大馬華人史的一部分。」
王麗蘭說,如果我們不作歷史記錄,華裔子弟不會知道先賢在馬來亞披荊斬棘,艱辛困苦的開埠史,因為官方不會記載華人的歷史,並且現今國中和華小歷史課本內容已逐步單一種族化。
歷史不僅是教科書
不過,她說,新村的年輕人輟學率高和多數在外地打工,他們也不曉得該如何處理上一輩人的經歷和史料,對新村也沒有特別深刻的感受,所以在地認同不高,對地方事務也處於消極被動。
「同屬務邊區的拉灣古打和咖啡山也有許多人文與歷史資料,但是這兩個新村卻沒有被捲入務邊的旅遊版圖,新村居民也沒有主動參與,也不懂得打造本身特色吸引遊客。」
她指出,新村居民對於誌工記錄他們的生命史,從原先的不了解到後來滔滔不絕地提供資料,可以看出居民也認同記錄新村史,但最終還是須在地人推動地方歷史書寫,成果才會回饋到社區本身。
「歷史不僅是回憶或教科書,它可以是具體的歷史空間,例如具有新村特色的村屋或雜貨店,居民在面臨發展或重建的抉擇時,是否能有意識依原貌改建成民宿,或只是建成普通洋房,端看居民是否有意識保留。」
青年回流辦民宿 新壽活展現特色
新壽活是介於王城江沙和世界文化遺產玲瓏谷之間的華人新村,其有風光明媚的拉般湖,以及曾出產上佳煙草而被譽為「小仰光」的玲瓏,由於一位青年返鄉辦民宿,引起不少城市青年前往體驗新村生活。
相較於十八丁或拉灣古打尚算靠近大型城市,新壽活新村的位置屬於更加偏遠,新村經濟活動局限在農業,鄰近的江沙縣與玲瓏縣的年輕人外流嚴重,但是卻有一位吉隆坡青年選擇「回流新村」。
成長於吉隆坡的甘靖康(26歲),是在約2年前在我國環島的時候產生開民宿的想法,因環島旅程中發現許多具特色的小地方,但缺乏住宿的地方,許多旅客只能轉一圈就離開了。
他說,剛好父親在新壽活新村留有一間祖屋,所以希望能開一家可讓人休閒和用心感受小地方慢活節奏的住宿空間,於是在約1年半前回到陌生的家鄉,開設名為「容縣七號」的民宿。
他透露,剛開始回到新壽活新村,只有西刀魚丸和魚腩等河鮮美食比較著名,地方居民也不曉得新村有什麽觀光景點,但經過一年多的探險與推廣,終於讓外人與居民都「看到」新壽活的特色。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新壽活擁有風光明媚的拉般湖,以及霹靂人博物館和玲瓏谷等,而這些湖泊、瀑布、稻田、山巒、洞穴,以及新村的人情味和生活方式,是城市所沒有的。」
雖然新壽活鄰近地區的景觀不比十八丁或務邊遜色,但其新村旅遊業卻遠不如其他兩地般蓬勃,主要因為新壽活是甘靖康一個人返鄉單打獨鬥,而旅遊對象多數為城市年輕人或背包客。
「旅客到來這裏是為了感受新村的慢活節奏和純樸的人際關係,大批遊客踴入平靜的新村,肯定會將原有的新村文化和人際關係造成破壞,而純粹美食、拍照等消費式的觀光方式也流於表面。」
甘靖康指出,本身不會主動大事發展或宣傳,也不會推出各式各樣旅遊配套去吸引巴士遊客,其對社區經營的理念則是順其自然,因為這樣才能保有新村既有的特色和人情味。
(2014年08月16日 東方脈動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features/dm5055053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