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大陸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思考

自1998年中國文化部設立文化產業司以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納入到國民經濟發展的管理體系之中,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日益凸顯。從「十一五」和「十二五」發展情況來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國人的普遍共識。根據相關統計,2013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或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3.77%,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已經超過或者是達到了5.5%。在今年各省市經濟下行、增速發展放緩的情況下,文化產業的增速仍維持在10%左右,其中北京、上海等地的增速仍保持在16%左右。

在此期間,文化產業的內涵式發展、傳統文化產業的更新換代、文化產業品牌建設、文化與金融的高度融合、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尤其是小微文化企業和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已成為當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特色。面對中國即將到來的下一個中短期規劃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文化發展的深水區,關注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大領域。

一、強調依法治國,使文化建設有法可依

文化發展要有法可依,法治是國際發達文化產業國家用來為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的關鍵舉措。目前中國在文化領域的立法只占總體立法的2.7%,文化建設及其相關門類,多數無法可依。目前尚無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方面的專門法律,例如文化產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電影產業促進法、電子商務法等等。在依法治國大背景下,文化立法的嚴重滯後與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之間的突出矛盾亟待解決。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保護產權、限制尋租、維護契約、公平競爭、懲戒失信等一系列涉及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可以預想,新一輪法制化建設高潮的到來,勢必將進一步從法制建設和行政管理規範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發揮法治的規範和引領作用,強化契約精神和法律意識,使法治成為文化市場建設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快文化各領域的立法,完善法律體系建設,修訂和完善已有法律法規,將文化政策法定化,通過法律來保障政策建議的有效實施。應加快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文化產業振興法》、《圖書館法》、《電影產業促進法》、《文化市場管理法》、《文化企業法》、《互聯網法》等文化產業重點領域的法律法規。

二是依法行政,提升服務效能。目前在文化建設和管理中,相關主管部門領導的素質作用仍是關鍵。改「人治」為「法治」是未來文化建設的重要命題。法治建設將進一步明確責權,強化法制意識,規範政府的管理行為,儘快推進現代文化產業制度的形成。

三是優化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要推動全行業法律意識的塑造,通過產權制度激發活力,守法守信,有效維護自身權益。

二、實現產業帶發展,推動區域協同創新

伴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在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京杭大運河經濟帶、西南大通道、環渤海經濟圈以及成渝經濟帶的產業發展下,「十三五」規劃期間,文化產業也將在區域經濟和特色化發展等方面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背景下,文化產業將成為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國各省、市、縣已經展開的「十三五」規劃的各項調研和編制工作都凸顯了上述特色。

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是基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升到更高層面的文化戰略總體思考。以互利共贏為前提,通過文化產業帶的規劃和落地促進中國與歐亞地區實現五位元一體的協同合作與創新模式,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地緣政治、社會交往、生態共建與文化交流。通過傳統經濟模式向文化經濟轉型,從而降低投資成本,實現廣義經濟共同體與文化經濟的有效融合。以少數民族特色、中國特色為主要內容的特色文化產業成為產業帶的核心內容,重塑地緣格局優勢,使文化產業帶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尤其是文化貿易的新亮點和增長點。

2011年3月,涵蓋京津冀地區的首都經濟圈建設被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之中,並提出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2014年,京津冀三地的協同發展真正駛入快車道。

從文化發展的角度而言,京津冀三地各自的特點十分明顯:北京的定位是文化創意,天津的優勢在於文化產業高端製造業,而河北則在文化資源方面有巨大的利用和開發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做好三地文化協同發展。京津冀的一體化,是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立體發展的一體化,是形神兼備的一體化,是制度體制的一體化,是各行各業的一體化。三地的文化協同發展則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三、推進科技創新融合,打造現代文化服務與產業體系

一批新興的文化產業新業態正在為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種活力在移動新媒體、電子出版物、智慧城市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等方面表現尤為顯著。文化企業融合科技元素,有助於傳統產業發揮科技活力。科技企業增加文化內涵,有助於創新科技經濟新模式。

在數位化、資訊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各級政府發展數位化公共文化建設,提供資訊服務,實現文化共建共用,是產業發展和消費需求的必然選擇。在保障基本內容和服務提供的基礎上,通過數位化進一步實現區域文化服務的「特色化」、「多樣化」,提升公共服務的有效到達率。

互聯網數位技術催生下的文化新業態層出不窮,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推進文化生產,構建新媒體發展的全新商業模式;每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都突破10萬億,2014年上半年已經比同期增長了20%;社交網路推動服務入口和用戶來源的精准把握,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基於移動互聯網等新科技的文化新興業態迅猛發展,比如4G技術的廣泛應用,可穿戴設備、5G技術等的應用推廣,將會對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大數據、電子商務、物流等細分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相應的互聯網金融、網路安全和電子商務市場等領域的管理規範需要儘快出臺。

四、公共服務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政府、企業、社會公益組織三大板塊構成了現代社會結構。當今,文化發展已滲透到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文化管理與服務要實現政府、社會力量、企業和個人等多方參與,豐富建設管道,激發建設活力。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樣受著市場規律和文化發展規律的影響,表現形態要與市場的需求緊密結合。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規模、方式和管道不僅是政府著力的重點,也是未來企業、個人、NGO組織著力投入的重點。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不僅體現在GDP的比重上,更要考慮文化建設對於促進文化共用、拉動就業、推動消費的重要作用。

事業和產業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文化事業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而文化產業中的許多產品也理應成為政府公共文化產品採購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民生體現在文化產品的消費上,既要兼顧公共文化消費的基本權益的保障,還要同時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特殊文化消費。

文化建設需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輪驅動、雙管齊下,這也正是新時期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的核心原則和基礎。一是構建多主體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供給的機制,二是鼓勵公民參與公共文化管理,三是建立社會廣泛參與的監督評價機制。

五、加大貿易出口的比重和品質

在全球發展的宏觀經濟背景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並將產生倒逼機制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與此同時,我國的文化貿易也將伴隨著產業的發展進行結構性調整。文化產業是提升中國話語權,提升社會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抓手,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將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議程。

儘管中國文化貿易在全球範圍內將面臨更為廣闊的領域和市場空間,但也毋庸置疑受責任與義務的約束更大,文化產品的知識產權爭端和國際貿易領域的摩擦不斷,經濟文化一體化和文化標準的一體化成為必然,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全球化貿易將實現更為開放的戰略。

要進行國際文化產品創作、研究與引導,研究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和規律,建立符合全球文化價值普遍性原則,符合國際通約性文化標準的原創內容創作迫在眉睫。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要正視文化品牌與文化市場,文化與文化產業的區別。與中國文化符號相比,文化的傳播範圍並不等於產業的市場份額,中國文化產品國際品牌尚未建立。版權輸出的產品形態要從過去單一的圖書、期刊版權拓展到報紙、音像電子、數位版權等多種形態,進而向互聯網、移動新媒體等新業態拓展,逐步提升文化服務業在全球範圍的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

伴隨著「十三五」的到來,中國文化產業將全面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在越來越多的政策利好之下,文化產業將不斷與裝備製造、建築、體育、旅遊、農業等產業進行深度融合,科技日益成為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推手,中國居民的文化消費有望出現「井噴式」增長。在這一機遇期中,國有文化企業全面深化改革、民營文化企業做大做強、新型文化業態下多重混合文化經濟的不斷呈現,尤其是目前正在強力推動的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立法工作,都將為文化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提供保障。(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2014-12 第012期,兩岸文創誌

Views: 5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