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味覺現象:偶爾犯錯 才是好餐廳

英國劍橋有家老字號面包店,叫做“Fitzbillies”,近百年來以售“切爾西包子”(Chelsea bun)聞名,它是一種放了果幹的甜面包卷。

前幾年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很多老劍橋人都覺得十分可惜,比作國家的損失。好在知名飲食專欄作家Tim Hayward出手,把它接了過來,幾年下來,竟然做得有聲有色,當地人與遊客甚至認為它的包點小吃和咖啡要比從前還好,漸漸成了遊覽劍橋的余興景點。


但它真比從前還好嗎?難說。


至少有一個客人嫌它的Chelsea bun縮水,不如從前那般大塊。於是Tim Hayward笑咪咪地領著這個客人走進店後的爐房,讓他看看面包師傅工作的情況,向他解釋面團每天發酵膨脹的程度,都會因氣候、溫度,以及牛奶季節等各種細微的差異而變化;換句話說,這是手工制品,不像工業產物,大小當然天天不同。看完這番景象,聽過這番解釋,客人也就滿意了;Tim Hayward說:“自此他也成了‘不一致崇拜’(the cult of inconsistency)的信徒“。


“不一致崇拜”,是近日Tim Hayward在他《金融時報》專欄一篇文章的主題。除了剛才那個故事,他還給了一個更奇怪的例子來說明“不一致崇拜”。


爭論兩間面館的優劣


話說在他那群熱愛日本拉面的網友裏頭,某天大家正在爭論A面館和B面館的優劣,其中一個人宣稱還是A面館較為出色,因為“在某些日子裏頭,它的湯底不夠好味,可見它必然是每天新鮮烹煮”。這個說法真讓Tim Hayward嚇了一跳;什麽?一間餐廳比較好,居然是因為它的出品偶爾較糟!


這確實是後工業化時代的新神話。小時候,我們都曾經喜歡菜葉完整的蔬食,後來我們才知道那是化學農藥的效果,於是開始愛上了穿洞的菜,因為它代表“小規模傳統有機種植”。


從前,大家覺得超市的水果就該又圓又亮。現在我們發現這只是大眾化超市的批量貨物,真正高檔果鋪的水果該有“果農的氣息”,意思是它長相醜陋殘缺。曾經被奉為商品金科玉律的“完整”、“一致”與“標準”,如今都和廉價畫上等號(至少在飲食產業上)。


好比麥當勞和可樂,它們的味道和模樣就該全球一致,因為它們不是“匠人用愛心做出來”的東西,它們是無情冰冷的工業科技,吃起來就和塑膠似的。上佳的葡萄酒就不同了,它是“大地的恩賜”,自然得有年份的差異;正因其不同,我們才會說它是“有生命”、“有性格”的。


小館特點有人性


巴黎的新派小館熱已經熱了十來二十年,名店層出不窮。但很多食客往往會抱怨某些被人家誇到天上去的小館,怎麽他們吃起來就是覺得不行。除了個人品味的不同,另一個原因就是這許多小館的表現並不平均。侍應是人,情緒難免起伏,所以每天的態度都不一致。難道廚師不是人嗎?他們做出來的東西有變化,豈不理所當然。因此,馳名巴黎小館Paul Bert的老板還特地在他的食譜裏頭請求讀者明白,小館的特點之一就是有人性,你不要期望每回滿意,至少不能期望上回叫過的菜這回還是一個味。

我不反對這類推理,我只是懷疑它會不會變成一套神話,真成了Tim Hayward所說的“Cult”,是市場營銷的新手法。

文: 梁文道 資深傳媒人及文化評論人,十多年來他寫過政治、文學、藝術、書評及樂評,但他最想寫的其實一直就是飲食。 (2014-11-01 南洋商報·美食版)

Views: 7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