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丁堡邊緣藝術節:中外經典劇目登場

每年8月的愛丁堡各大活動精彩紛呈,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愛丁堡邊緣藝術節(藝穗節,The 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愛丁堡國際圖書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Book Festival)等等吸引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

創始於1947年的愛丁堡邊緣藝術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藝術節。今年邊緣藝術節持續3個多星期,在近300個場地舉辦3千多場風格各異的演出,其中有一些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包括「China Young」演出季和台灣季。

愛丁堡邊緣藝術節是一個開放的平台,誰都可以來演出,不像愛丁堡國際藝術節那樣需要主辦方選定發出正式邀請才能參與且每年演出的劇目只有20-30部。

北京景山學校的孩子們在愛丁堡演繹英文版《綠野仙蹤》


北京景山學校的孩子們在愛丁堡演繹英文版《綠野仙蹤》


儘管如此,英國文化諮詢交流機構Performance Infinity負責人董一燃介紹,爭取到邊緣藝術節演出的機會並不那麼容易,因為關鍵之處在於確定場地。

董一燃說,邊緣藝術節規定,必須先有場地要你,才能正式報名參加,而不是報名之後再找場地,等於說是由場地選拔作品,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選擇標凖。

「藝術節期間幾百個場地,每個場地之間有很大差別,有的比較知名且有觀眾緣,有的卻完全沒有任何聲譽;選擇什麼樣的場地,什麼樣的場地選擇你,直接影響到戲的口碑和票房」,她說。

最近幾年來,邊緣藝術節零星有過一些大陸和台灣的作品,比如孟京輝導演的《兩隻狗的生活意見》、王翀導演的《電之驛站》等等。本年度的華語劇目數量較多。

中國經典話劇

中戲學生演出中國話劇《家》片段頗受愛丁堡的中外觀眾歡迎

中戲學生演出中國話劇《家》片段頗受愛丁堡的中外觀眾歡迎(攝影:段琳)

中國大陸方面由文化部選派幾個北京的學生藝術團體參與愛丁堡邊緣藝術節,在愛丁堡華人東方藝術團的協助下,推出「China Young」演出季。

這個演出季包括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大三學生排演的中國經典劇目《日出》,《家》和《阮玲玉》的片段。

這一演出的導演、中央戲劇學院教師古月在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介紹,該校原計劃要來演完整版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都是我的兒子》(All My Sons),可惜由於牽扯到版權問題,不得不臨時換為中國經典劇目,用中文演出,配上英文字幕,同步播放。

古月老師告訴記者,以往中國團體來愛丁堡更傾向於歌舞和民樂,而這次可能是第一次有學生來這裏演話劇。中戲學生們的第一場演出是在一座教堂裏演,後面5場是在劇場。

古老師說,最開始的兩場演出觀眾人數不多,後來人越來越多,第4天已經坐滿。有的是售票,也有一部分是當地文化機構發出去的贈票。

她介紹:「可能也是觀眾之間口口相傳,後來人就多了起來;我們也親自到愛丁堡街頭髮傳單宣傳,學生們穿著戲服在街上演簡短片段,有一個女孩還現場表演中國功夫,吸引了一些人停下來觀看;但來看戲的還是當地華人觀眾居多」。

由於這是古月老師與她的學生第一次來英國演出,開始也有點擔心,這邊的觀眾能不能接受中國經典話劇,畢竟這不是歌舞或者民樂那些熱鬧的表演。「我也沒想到,從第3場開始效果好起來了,令我們覺得愛丁堡的觀眾非常有文化素養,能夠欣賞」,她說。

古老師認為這次的機會非常好,學生學到了很多,開拓了眼界,增加了演出經驗。「對我來說也見識了國外的劇場,增加了有益的經歷和閱歷。最後一場謝幕的時候,有一些觀眾上台要求跟演員們合影留念。」

「我認為到西方來演出還是得演中國的東西,這樣能夠引起共鳴;這一次可能相對缺乏經驗,應該加強宣傳,如果推廣工作做得更好,那麼演出效果也會更好」,她表示。

「China Young」在愛丁堡的演出季還包括北京金帆藝術團的6場表演。這個演出團體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金帆舞蹈團和北京朝陽區勁松第四小學金帆舞蹈團的歌舞表演以及陳經綸中學嘉銘分校民族樂團的民樂表演。

中國孩子演英文音樂劇

北京景山學校參演《綠野仙蹤》全體師生合影

北京景山學校參演《綠野仙蹤》全體師生合影

北京景山學校的中小學生們在邊緣藝術節上演出了兩場英文版西方經典兒童音樂劇《綠野仙蹤》。孩子們都是利用課餘時間排練。

這部戲的導演、空政電視藝術中心導演李欣凌在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介紹,這次的共有30多名小演員參與了演出,年齡從9-16歲,是去年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的核心人馬。

據了解,這是首次有中國中小學生在愛丁堡邊緣藝術節演出完整的英文劇目,以往可能有一些學校來演過芭蕾舞、小提琴、小合唱等單獨節目。

李欣凌告訴記者,來愛丁堡之前也曾擔心觀眾少,所以在票價方面做了安排,也有一些贈票。「第一場反響很好,所有觀眾跟著音樂一起鼓掌跟著節拍走;兩場演出期間每當反面人物女巫一齣場台下就噓聲一片,比在北京演出的反應還好」,她說。

「孩子們的收獲特別大,主創團隊也收獲特別大,國王劇院的工作人員與我們一起布景裝台,令我們感受到英國戲劇工作者的職業態度。大家每天也會一起開會總結工作,學到了很多。」

李欣凌一向特別欣賞有悠久戲劇傳統的英國,覺得中國戲劇工作者需要更好地培養自身職業態度。「我這次來也看了幾個戲,雖然不能完全聽懂,但仍然很感動,因為戲的一些感覺是相通的。」

通過與英國戲劇界的一些華人交流,她得知中文戲在愛丁堡確實不如其它語種那樣容易吸引觀眾。「我想做一個《綠野仙蹤》的系列,我們對肢體戲劇也很感興趣希望將來也能夠來這邊演出」,她說。

專家看法

喬爾•安德森:希望在英國看到更多華語戲劇

喬爾•安德森:希望在英國看到更多華語戲劇

倫敦大學旗下的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戲劇研究碩士課程主任喬爾·安德森博士(Dr Joel Anderson, course leader, MA Theatre Studies)對BBC中文網表示,最近幾年愛丁堡邊緣藝術節的華語劇目較多。

安德森認為:「理想的狀況是,更多華語戲來歐洲演出—因為很多來英國演出的華語戲劇通常比較像旅遊戲,類型非常有限,我曾經在英國看過個別水平欠佳的中國戲,有的像少林功夫表演,有的造型很不自然—最近的情況有了很大改觀」。

據了解,很多海外劇團排演莎士比亞劇目,包括一些中國團體。去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受到邀請,在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上演出《大將軍寇流蘭》;中國國家話劇院2012年在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演出了中文版《理查三世》。

安德森表示,最近幾年已經可以在英國看到一些當代華語戲劇,而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因為有很多人對華語當代戲劇和藝術有興趣。

與此同時,近幾年有越來越多中國和台灣學生來英國攻讀戲劇類專業。申請安德森的戲劇研究碩士專業的華人學生尤其明顯。

「我覺得,這些學生中的多數想來英國學習、發展自己的作品,然後回國;可能由於近年來戲劇發展迅速,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從事這個行業,或者說文化軟實力在中國更加有價值」,他分析。

安德森在中國訪問的時候發現,各大機構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非常有興趣,並且人們不想一味地模仿西方模式,而是想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東西。

他認為,華語戲劇在英國乃至西方的推廣最大的問題是語言上的障礙,而這一點非常重要。「正因這方面的障礙,英國與大陸以及台灣之間的戲劇雙向輸出常常是以肢體表演或者舞蹈為基礎的;想來英國演出的華語劇目需要找到在語言方面的適當戰略」,他解釋。

除了中國「China Young」演出季,今年愛丁堡邊緣藝術節還上演由5個戲組成的台灣季,安德森博士作為專家,參與了這些戲的內部選拔過程。

BBC中文網記者下周將前往愛丁堡,現場觀看來自台灣和大陸的劇目、採訪主創人員,也請業內人士做出專業分析,敬請關注。

(收藏自 BBC 中文網 責編:尚清)

Views: 9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