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鹽寮漁港很容易找到,它就在十一號公路路旁派出所後面。
那個派出所有著古怪的外型,聳立著一座高高的塔樓,最上頭還頂著一個像鴿舍的閣樓。
不過真正古怪的當然是漁港本身了!
其實也沒有什麼漁港 ---- 因為又稱為「欖樹腳漁港」的這個船澳,十幾年來都不曾完工。在第一、第二期有如尤涅思科劇場的建港工程之後,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海堤嚴重切割了海流、干擾了砂石的沉積作用,幾乎徹底改變了這一帶海岸的面貌,接著而來的颱風更把整個船澳摧毀了。
像被大自然重重打了一個耳光,這個曾經被精心規劃、樂觀期待的所在,如今只剩下半傾的碼頭,和從太平洋海底翻起的石礫。
這些石礫密佈在數百公尺的海灘上,從大到小,平均地向外排列,直到洶湧的浪緣。其中最靠近停車場這頭的大卵石,幾乎已淹沒眼前三座涼亭的大半,只留下半掀的尖斜屋頂和低矮得像桌腳的圓柱,創造出難以言喻的「浩劫後」超現實景觀。這樣的景觀可能比不遠處色彩繽紛的海洋公園更具創意與奇想,讓我不禁以為會在此發現鯨魚的骸骨,或從大洋彼岸漂來的自由女神巨像。
往海邊走過去則是越來越小的石礫。急躁的海浪沖刷他們時,感覺像在淘米,隱隱會聽見潮濕的小石礫隨海浪退下時發出愉快的共鳴。的確,此刻這座被廢棄的灘頭,反而帶給人們更大的樂趣。整整半個下午,我和 同行的大伙兒 在此埋頭撿石頭:大理石 、 玉石 、 鵝卵石以及各式看起來被高溫鍛造 、 變質過的火成岩或兒子說的「隕石」。
我們撿了滿滿一袋的石頭,臨上車前嫌它太重,又全部倒回去了﹗
十一號公路就緊緊貼著臺灣地圖上最東邊的那條線,慵懶的引領著心不在焉的外來車輛緩緩向前,一路往北,還有景觀更好的濱海公園、愈來愈密的民宿、更密的新建民宿工地、一座建築、設計和主人都十分特立獨行的廟宇,還有遠近馳名的休閒渡假中心。
看見沿路正在大興土木的成排民宿,其實還是頗讓人擔心:它們的量體、規模、施工品質、審美觀、環保意識和經營理念既不可預測、也無從糾正、管理。所以這片有望成為濱海花園綠帶的海岸,其實蒙著不確定的陰影。而根據我悲觀的直覺,比較晚開發的這片土地,它的機會,比起臺灣其他老牌休閒勝地好不到哪裡
但我終究只是一個路過的旅者,前面幾棟凌亂、陳舊甚至帶著一點點維多利亞式復古風情的大木屋,已及時吸引了我的注意。而頗負盛名的龍蝦餐廳就在附近。
我們於是造訪了下坡路的盡頭,擁有第一線海景的那家餐廳。
雖然已經過了用餐的時間,這家已略具規模的海產店還是人聲鼎沸、高朋滿座,
興奮的孩童四處遊走,穿梭於點菜的客人和上菜的服務生之間,或睜大眼睛,站在各式生猛海鮮前面。我們當然是把握地利之便,貪婪地搜索著窗外 180 度的海景。不知是氣候、地型還是錯置的消波塊的關係,我一直覺得此地的風浪特別強勁,它們無休止地迸裂出雪白、巨大的浪花,相對的使得在室內用餐的人顯得輕鬆、安適,令人猶然升起消費者虛幻的幸福之感。
起初,我對十一號公路一無所知。我們的花蓮之行往往就圍繞著天祥、太魯閣和花蓮市區,然後才發展到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的縱谷。當地的友人,除了海濱隱者和龍蝦店,對於海岸山脈外頭那窄窄的地方並不常提及。 2004 年我接替黃春明前輩到東華大學當了一年駐校作家,才有機會認識這未曾預期,卻又如此貼近心靈風景的海岸風光。
十一號公路不短,在花蓮市南方從九號公路分岔出來後,又在市郊一座聲名狼藉的造紙廠前東轉花蓮大橋,然後向南沿著海岸一路通往臺東。
經年累月被太平洋浪潮沖刷的花東海岸,當然少不了秀麗與壯闊的風景。但是花蓮溪出海口以南的這一段路,和蘇花公路有著顯著的差別。由於道路平直、交通流量又小,少了大卡車近身奔馳的緊張之感,背靠的腹地或山巒也比較舒緩、寬敞,沒有斷崖的森然桀厲之氣,在鹽寮這一帶的公路徜徉,天氣好時,真讓人倍覺悠然自得。道路兩旁的坡地也多了一份私屬的庭園之感,不只是民宿業者,我看,任誰都想沿著海邊種一排排有著白色欄杆圍繞的花圃,和優美舒適的民居。
不過,巴奈聽了之後大笑:「那是你們臺北人的想法,我們當地人都曉得海邊是颱風登陸的地方。」
巴奈是道地的當地人,遠來飯店後面有一大片土地就是他們的祖墳。她曾帶我到鯉魚潭附近去看撤回花蓮、辛苦經營的「原舞者舞團」、倨立河灣、有著漂亮老樹的銅門國小,以及打鐵舖裡的太魯閣族老人。
老人迄今仍用傳統工藝打造著各式傳統配刀。佩刀依舊鋒利,但引我仔細端詳的,則是刀鞘上那浮誇的造型與繁縟的裝飾,它們顯現出有如孔雀開屏般,從前當地男子努力裝扮男子漢氣概的,素樸的審美趣味。
巴奈還帶著我們走嶺頂公路,沿著海岸山脈北端的稜線,覽遍兩側的大海和河谷。我們經過了群犬吠叫的農莊,到達一間緊鄰著雷達站的民宿,在特別墊高的陽台上喝下午茶。遺世獨立的民宿就座落在一個削平的小山丘上,極目四眺,展望良好,應該是星星每夜都會來聚集的地方。
嶺頂公路就是遠來飯店後面的那條,在彼,鳥瞰縱谷平原的視野遠比看海更好。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花蓮溪和木瓜溪的交會,寬闊、裸露的荒溪型河床、筆直的道路、隱藏在拼貼綠地上的東華大學、農場、房舍和縱谷對面的山巒。
我認為這條蜿蜒的山路和它的支線對這一帶的旅遊產業將會十分重要,因為山腳下的十一號公路,沿線沒有什麼分岔出來的道路可以向陸地延伸、深入,無法蘊藏太多的探索與想像;除了海洋公園附近,也沒有其它路徑可以讓我們往山頂攀登,到各種不同海拔的山麓,對可能是月球故鄉的太平洋遂行盡興的瞭望。
因此短短的嶺頂公路就有了拓展休閒資源的功能,以及隨之而來,生態環境與水土保護被破壞的嚴重威脅。
我的直覺依舊悲觀。但是我的視野被此刻的美景填得滿滿的。
如果要從嶺頂公路原路下山回海邊,就必須和過了花蓮大橋的十一號公路相接,再以賽車術語所謂的「髮夾彎」急急繞過海岸山脈的起點。然後你將在瞬間領略:從視野被遮蔽的內陸剛瞥見汪洋大海時,那種掙脫靈魂束縛的興奮之感。你會覺得,這樣一個心曠神怡的轉彎,你似乎期待過,甚至預見過。
這樣一直走下去,就會和剛從龍蝦餐廳出來,心情卻還沒準備回花蓮市的我相錯而過。
十一號公路獨享著太平洋遼闊的風光,也有貼山近海又怡人的親和力,在地形上卻有一種特別的孤立之感:我們常常把中央山脈以東的地方視為後山,每當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成型,迤邐西來,中央山脈便成為臺灣西半部抵擋颱風的堤防。
這時候花東地區就像堤防外的地方,沒有什麼屏障。但是,對花東地區而言,海岸山脈也是一道堤防。
這樣的話,就只有海岸山脈外的十一號公路是在堤防之外的堤防之外了!
在堤防之外的堤防之外,面對深不可測、喜怒無常的太平洋,卻有了莫名的歸屬感,這大概是人的浪漫與土地的浪漫相遇時,美麗的錯覺吧!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