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 摘要

摘要:以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傳統作為研究的對象,涵蓋從18世紀末探討語言起源論的赫德(J. G. Herder),到20世紀初為社會心理學建立符號互動論基礎的米德(G. H. Mead)語言的作用將不再局限於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思維也將不再離開語言,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言邏各斯存在的先驗主體歷史—社會脈絡化地落實在一種,交互主體性的溝通共同體中。

林遠澤在本書《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一方面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路線(第一至三章),論述從赫德(Herder)到洪堡特(Humboldt)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如何在亞里斯多德的語言工具觀之外,為語言的語意學研究增加一種具世界開顯性作用的存有學向度;另一方面則從「語言心理學」的路線(第四至六章),闡釋從馮特(Wundt)到米德(Mead)的後續發展,如何在語言表象的作用外,為語言的語用學研究增加一種具行動規範性作用的溝通實踐向度。透過這兩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們不再僅將語言的作用局限在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是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另一方面,這個研究也使我們確定思維不能離開語言,從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言邏各斯存在的先驗主體,歷史-社會脈絡化地落實在一種交互主體性的溝通共同體中。惟當如此,哲學之語言學轉向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方得以在本書中得到真正的說明。

《從赫德到米德》借鏡《從康德到黑格爾》的提法,闡釋《從赫德到米德》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如何相對於先驗觀念論的意識哲學進路,推動哲學轉向去思考在語言學模式中的溝通共同體理念。本書劃分六章與一個附錄,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I)包含前三章,在赫德與哈曼關於語言起源論的爭議中,一種不同於亞里士多德語言工具觀的語言哲學觀點如何產生出來。以及這種觀點如何影響了洪堡特,以至於他會主張作為建構思想的器官,語言不應是成品而是活動。洪堡特最後透過語言的交談結構,解釋在語言世界觀之意義多元主義下,吾人的世界理解如何具有客觀性,這開創了語用學之溝通向度的討論。包括第四至六章的第二部分(II),探討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在20世紀初期的發展過程。它始於馮特的研究,因為在青年語法學派將歷史比較語言學轉向語言心理學的研究之後,馮特首先針對語音之語意表達的普遍可理解性問題,深入研究了人類的語言如何能從動物的身體姿態表達,轉化成以表意符號進行溝通互動。


作者簡介:林遠澤,1965年出生於台灣宜蘭。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南華大學哲學系、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兼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語用學的哲學、倫理學、批判理論、中國哲學。著有《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責任倫理學如何可能?論科技時代之對話倫理學的先驗語用學奠基》(德文)、《關懷倫理與對話療癒:醫護人文學的哲學探究》,並發表關於法蘭克福學派及實踐哲學等期刊論文數十篇,並以《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榮獲第七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作者:林遠澤;出版社:台灣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19/06/04)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