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 導論 1

在影響近代人類思想發展甚鉅的德國古典哲學中,存在著兩條相當不同的思路。一條是「從康德到黑格爾」的觀念論思路,它從統覺的自我意識與自律的道德主體性出發,走向對於理念之客觀化體現達到全面自覺的絕對精神,與團結所有個體的總體性國家;另一條則是「從赫德到洪堡特」的語言哲學思路,他們透過世界理解與人類理性的語言性,開闢一條邁向溝通共同體的道路,以凸顯出人類文化生活與民主體制的核心價值所在。

在前一條道路中,嚴格的理性自律與絕對精神的一體籠罩,遭到社會生活的矛盾鬥爭、潛意識的欲望衝動與個體權力意志的反叛。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觀念論,因而接著走上「從黑格爾到尼采」這一段顛簸崎嶇的道路;但從「赫德到洪堡特」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卻接著透過「從馮特到米德」的溝通共同體思路,承認在情緒衝動的姿態表達中,即存在有身體性的意義建構活動,主張惟有透過在社會互動中,角色扮演的相互承認,人類社會的團結整合才能賦予個人自由的實現。

在哲學史的發展中重新發現「從赫德到米德」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使我們能將哲學從在意識領域中的先驗自我或絕對精神,轉移到以語言的溝通共同體作為哲學思考的基點。這不僅能建構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基礎的哲學思維模式,更能為人類提供自我理解的新圖像。

剛從我們身邊流逝的20世紀,已被公認是哲學語言學轉向後的世紀。語言哲學既已經是當代的顯學,我們何以還需回顧德國古典語言哲學的遺跡?這是歷史憑弔的興趣,還是只想在哲學史的神殿中,為赫德到米德這幾位哲學家,爭列作為當代語言哲學先祖的牌匾?德國古典語言哲學的思路,早已經是一條湮沒在歷史中的古道,我們並不知道,經由它究竟可以通向何方去尋幽訪勝。然而一旦這條道路能被清理出來,那麼我們將可發現,當代的語言哲學研究,也有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條是從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經過中世紀的共相之爭、到近代經由康德對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綜合,最終抵達邏輯實證論與語言分析哲學的道路。這條分析哲學的語言哲學道路,號稱它完成哲學語言學轉向的工作。但其實它並沒有使哲學轉向,它走的還是「思有一致性原則」的老路。他們之所以感到哲學有了轉向,係因為他們在亞里士多德以邏輯學建構存有論的哲學傳統中,擺脫探討主體機能的心理學與對象建構的存有論,而只專注於思想判斷的邏輯學,俾使語言哲學能為科學的理論建構提供具有真值涵蘊的邏輯語法。

然而語言是以詞構句的言說行動,在構詞學與文法學中,特別是在語言溝通的使用中,世界之意義建構與行動協調之規範建制的基礎,卻沒有在這條道路中得到專題化的討論。而由希臘化—羅馬時期的修辭學傳統與基督教的邏各斯神祕主義開始,經由文藝復興時期但丁(Dante)的人文主義與維柯(Vico)主張的新科學,直到最終綜合於從赫德到米德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這些問題才在語言起源論、歷史比較語言學與語言心理學的範圍內,得到詳細的討論。以德國古典語言哲學為代表的第二條思路,就其肇始於語言起源論的探討而言,一開始即帶領哲學走向探討「人是什麼?」的哲學人類學問題。人有語言,才與動物截然有別,人文世界與人的語言性密不可分。動物依本能而生活在它的環境之中,但人類卻能抽離他的環境而面對整個世界。世界這個概念,因而主要不是指在物理學意義下的自然環境,而是指人類透過語言所建構的意義視域。語言作為人類溝通互動的媒介,它所具有的普遍有效性只能透過交互主體性建構。這使得語言中介的文化創造,不同於科學僅借助理性的邏輯去進行獨白的沉思,而是必須在世界解釋的意義理解,與行動規範的溝通協調中,取得共識的普遍有效性。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因而在一開始就非常有意識地,要相對於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進行「語言的批判」。

(節錄自《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作者:林遠澤;出版社:台灣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19/06/04)

Views: 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