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清風 | 凡益之道 與時偕行

《周易》有言:「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歷經幾千年,這句話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清代學者段玉裁註解《說文解字》說:「時,是也,此時之本義,言時則無有不是者也。」在中國人看來,「時」不是簡單的經常之「時」、計量之數,而是與具體問題、具體環境相聯系的合宜之「時」、生存之道。中華民族正是在「與時偕行」中,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從而形成了從未斷流的歷史和兼收並蓄的文明。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世是時的累積。「世」,金文中表現為三個帶圓點的豎,也就是三十(卅),《說文解字》中說「三十年為一世」。古人認為,人到了三十歲正值壯年,一般都娶妻生子,有了新的一代,再過三十年,又有了孫子。時間的累積,導致人際的更替,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說的是一個三十年前後的變化之大。

「與時偕行」,必須惟變所適。在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國古代,時間及其所引起的變化,是人們行動的依據。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春分麥起身,肥水要跟緊」等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人不但要觀察天地運行的規律,還要把握人世變遷的規律。天地之間萬事萬物,「變」是絕對的、必然的,不能「與時偕行」「惟變所適」者就像是「刻舟求劍」的人一樣。《呂氏春秋·察今》講:「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客觀實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要做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倘若拘泥成法、不知變通,必然會受困惑、鬧笑話。

「與時偕行」,必須察勢因勢。「欲粟者務時,欲治者因勢。」時是不可逆轉的,變是不肯停歇的,而勢是不能阻擋的,所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因此,「察勢者明,趨勢者智」,能夠洞察歷史大勢的是明白人,能夠順應歷史大勢的是明智者。形勢決定工作任務,決定工作重點,也決定工作策略和方法。所謂「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做事的時機很重要,善於乘勢,善於把握機遇,才能事半功倍。《孫子兵法》有言:「善戰者,求之於勢。」只有觀大勢、明大勢,才能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取得成績、建功立業。

「與時偕行」,更需要履責擔當。在孔子看來,「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他晚年讀《易經》,最大的感想就是:「時也,命也。」時勢所在即是使命所在,正確認識所處的時代,由此知命、擔當,該去做什麽就做什麽。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進入新時代,新的變化、新的情況、新的矛盾紛至沓來。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要與時偕行,只爭朝夕,不負使命,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

(2023-07-19 中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Views: 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