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開 廖明君·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 4

1999年,他與廖明君合作撰寫的《口傳史詩的誤讀———朝戈金訪談錄》在同年的《民族藝術》第1期刊發,該文是朝戈金讀博期間撰寫的一篇得到學界普遍認同和贊許的學術論文。他指出使用研究書面文學的方法研究口傳史詩與脫離口頭傳統解讀口承作品的範式和慣例將口傳史詩與口頭文學研究帶入一種學術闡述的「誤區」,分析了這種「誤讀」遮蔽了的口傳史詩演述傳統,提出闡釋口傳史詩的特質所應該注意的方方面面。該文體現了朝戈金對史詩研究方法論持有的強烈的自覺意識,也凸顯了他對史詩研究所做出的一種積極嚴肅的學術思考。

讀博期間,朝戈金的《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是運用口頭詩學研究本民族文學的一個成功範例。它是中國口頭傳統研究的奠基之作,也直接奠定了朝戈金在中國學界的學術地位。鐘敬文、楊義、郎櫻都曾高度評價該著作在中國史詩學上的學術價值,肯定了其理論方法和分型模型的創新性。該著作第一個應該提及的是對口頭詩學的概念和術語進行了梳理。對口頭詩學這一領域通行的術語做出正確而又符合學理的中文處理是借鑒口頭詩學的前提,使中西學術批評能夠更好地對話和溝通,也是中國口頭詩學研究和理論構建的第一步。朝戈金對「(口傳)史詩」、「史詩創編」、「史詩集群」、「詩章」、「歌與歌手」、「口頭傳統」、「文本」、「語境」、「語域」、「口承性」、「文本性」、「互文性」、「程式」、「程式句法」、「程式頻密度」、「特性修飾語」、「頭韻」、「步格」、「平行式」、「跨行」、「主題或典型場景」和「故事範型」等概念和術語的漢譯,不僅方便國內學界對口頭詩學的參考和借鑒,更有助於國內學界對某些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術語形成共識,以及有裨益於中國史詩學理論和方法的建設和發展。

第二特點是紮實的田野作業。田野作業的艱辛和收獲可以參見他的《千年絕唱英雄歌———衛拉特蒙古英雄史詩傳統田野散記》和《新疆<江格爾>田野訪談錄》。在田野作業中,他檢驗了自己歸納出來的口頭史詩演唱中的一些理論問題,同時又結合《江格爾》相關的學術史對口頭詩學理論進行新的思考。通過田野作業,朝戈金開始有意識地不把自己束縛在研究者的立場上闡釋史詩文本,而是更加重視對地方性和民眾知識的考察。這種站在民眾的立場體現了朝戈金的一種文化自覺。

該著作的第三個特點是以「口頭性」和「文本性」為問題導向,借鑒口頭詩學理論和實地的田野觀察從「沒有『權威本』或『標準本』」、「『一個』詩章和『這一個』詩章」、「從個別到一般:文本間的互涉關聯」、「表演中的創作:口頭詩學的文本闡釋」、「文本與語境的關聯」等五個方面全面地闡述了口傳史詩的文本屬性,革新了以往民俗學界的文本概念,對民俗學界的「文本理論」的討論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同時,該著作指出從整體研究走向個案研究的可行性,證明個案研究的普遍性意義,即通過它可以從理論上觀照整個史詩傳統中某些規律性的問題。

第四個特點是精密的詩學分析。朝戈金以口頭詩學理論為依托,以冉皮勒演唱的《江格爾》史詩中的一章———《鐵臂薩布爾》的現場錄音整理本為樣例,對其「語詞程式」、「程式化傳統句法」、「程式的類型、系統及功能」進行了精密的詩學分析,得出結論:程式是口承史詩的核心要素,它制約著史詩從創作、傳播到接受的各個環節,而程式化的根源是它的口頭性。這個論斷是通過嚴謹實證的研究和精審深細分析得出來的,是能站得住腳的。可以說,該著作充實而有光輝,精細而能見其大。它對蒙古史詩詩學的開拓性探討,給往後的蒙古史詩研究乃至中國史詩研究提供了一種理論啟示;它根據蒙古史詩傳統而創用了實證性的、可操作性的分析模型,給中國史詩學界、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界在學術方法上帶來了一種範式性的變革。



(原題: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朝戈金的口頭詩學研究;作者:馮文開 廖明君 ;中國民俗學網 2019-01-11 )

Views: 2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