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開 廖明君·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 5

在成功運用口頭詩學理論解決「中國問題」後,朝戈金開始著手中國口頭詩學理論建設和學科建構,開始對國內外口頭詩學研究進行反思和總結。《從荷馬到冉皮勒:反思國際史詩學術的範式轉換》是其中的代表作。這篇長文的價值之一如文中所言:「今天回顧國際史詩學術史,我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反思中國史詩研究的自身問題,回應本土史詩傳統面臨的現實遭際,進而更好地參與國際學術對話。」價值和意義之二在於「選取了從古希臘荷馬到當代中國冉皮勒共六位史詩歌手,通過聚焦於圍繞他們而生的『問題』,描摹史詩學術演進中的若幹性轉折」。

雖然兩段話寥寥百字左右,但撰寫的意義、目的及其任務已經宣發無遺,而能具有此種眼光討論國際口頭詩學和史詩學學術史的中國學者更是不多。其研究方法沒有采用以時間為線索考察各個階段不同材料和觀點的常見做法,而是以古希臘的荷馬、南斯拉夫的阿夫多、芬蘭的倫洛特、古印度的毗耶娑、愛爾蘭的莪相以及中國的冉皮勒為點,透射整個學術史嬗替演進的草圖。如果朝戈金沒有極高的識力和眼光以及深厚的國際學術背景,斷不敢用這種研究方法。

他選擇的六位歌手皆是口頭詩學和史詩學上至關重要的人物,許多與口頭詩學和史詩學相關的理論都是從他們身上生發出來的。換句話說,他們關乎口頭詩學和史詩學的變化和發展乃至重大的理論突破。朝戈金選取了這六位歌手等於找到了口頭詩學和史詩學的關鍵,把握住了其關捩,從而能夠扼要生動地縱論長達數千年的史詩學術流脈。如果後續著述想摹仿這一研究方法撰寫口頭詩學和史詩學學術史,恐怕很難超越這一長文。

《從荷馬到冉皮勒:反思國際史詩學術的範式轉換》的主要內容由「荷馬問題」與史詩作者身份的討論和口傳文本衍成,阿夫多等歌手的研究與「口頭程式理論」到「口頭詩學」的建構,倫洛特與「以傳統為導向的」史詩文本類型,毗耶娑與大型口傳史詩的傳承、流布和編訂,莪相「偽作」公案與如何吸收和化用傳統遺產,冉皮勒演述本及其口頭性與中國學者的史詩理論探索等六個問題組成,並以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答為線索對重大國際史詩理論進行了學理性的反思。在敘述這些內容時,其文風格扼要生動,其述評氣魄開大、縱橫捭闔、收放自如,千年學術的流變豁然在目。閱讀此文,口頭詩學和史詩學的研究者當受益匪淺,足可加深對這兩個領域學術史的認識,也可拓展這兩個領域內研究的學術視野。

在口頭詩學的推進上,朝戈金也多有貢獻。他和美國密蘇里大學口頭詩學專家弗里合作的《口頭詩學五題:四大傳統的比較研究》是一篇很有份量的學術論文,只是刊登在《東方文學研究集刊》里,不太容易找到。2000年,朝戈金赴美國密蘇里大學研修博士後,師從弗里。在研修期間,他與弗里並肩而坐,使用兩臺手提電腦撰寫了這篇專論。該文討論了當今國際口頭詩學領域較為前沿的話題,將「一首詩」,「主題或典型場景」,「詩行」,「程式」和「語域」五個概念並置在蒙古、南斯拉夫、古英語和古希臘的史詩傳統中進行界定和闡述,沒有盯住史詩的一般概念不放,而是以「全球化」的觀照、開放的態度以及多樣的參照框架有效地闡述了多樣和具體的史詩傳統。可以說,這種厘定凸顯了口頭詩學研究的學術視野和基本觀照,這種並置繼承了跨文化、跨學科的比較口頭詩學的學術傳統。一直以來,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口頭詩歌特別是對篇幅巨大的口頭史詩的組合方式提出了種種見解,例如認為那些較短小的故事可否應看作是某個較大故事的局部,就像那些玲瓏的切割面最終屬於整塊的寶石?抑或它們只是一些獨立的敘事,是收集者按照書面文學的規範將它們匯聚為一個「文集」?而且任何口頭史詩研究最終都要以「一首口頭史詩」為預先前提。

(原題: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朝戈金的口頭詩學研究;作者:馮文開 廖明君 ;中國民俗學網 2019-01-11 )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