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史,讀音爲shī shǐ,是漢語詞語,指的是指能反映某一時期重大社會事件有歷史意義的詩歌,也泛指能反映社會現實的其他樣式的文學作品;詩歌的發展歷史。例句有“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詩史上兩位超群絶倫的詩人”。

相關句子有“翻開華夏詩史,即可看到,每當歷史處於重大轉折的關頭,都有一批‘以詩魂壯國魂’的嘔心瀝血之作問世。”出自《羊城晚報》

詞語解釋

拼音:shī shǐ

基本解釋:詩歌發展的歷史、泛指一個時代的面貌。

稱謂:後人對杜甫的詩的稱謂。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爲“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爲“詩史”。

詩詞解釋

反映社會現實

再如,路遙《平凡的世界》,可稱史詩。


詩史杜甫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唐軍陳陶斜大敗,繼而敗於青坂,杜甫有《悲陳陶》、《悲青坂》;收復兩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九節度兵圍鄴城,看來勝利在即,杜甫冩了《洗兵馬》,其中提到勝利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紇軍助戰、在長安受到優待的事,提到平叛諸將的功業。“三吏”、“三別”則是在九節度兵敗鄴城,爲補充兵源而沿途徵兵時所作。

2.杜甫的有些詩,還可補史之失載,如《三絶句》中冩道渝州、開州殺刺史的事,未見史書記載。從杜詩中可見安史亂後蜀中的混亂情形。而《憶昔》則描述了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他的詩,提供了史的事實,可以証史,刻可以補史之不足。

3.杜詩提供了比事件更爲廣闊、更爲具體也更爲生動的生活畫面。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的有些詩,雖不是直接冩時事,隻冩一己的感慨,但由於他是在顛沛戰亂之中,與這場災難息息相關,心之所向,情之所繫,未離時局,因此從他的感愴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其時社會的某些心理狀態。從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説,這一類詩,也具有詩史的意義。


其他詩人

除了杜甫,還有一些詩人所冩的詩也被稱爲“詩史”。

“藉樂府冩時事,始於曹公。”漢末曹操善於向民歌學習,第一個藉樂府舊題來冩時事。如《蒿里行》和《薤露行》本來是一種雜言體的挽歌,他改爲五言體,用來“傷時憫亂”,表現了當時軍閥混戰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蒿里行》中所冩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完全是實有其事。明人評這些詩:“漢末實錄,直詩史也。”(明鍾惺《古詩歸》)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