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二)現代技術加速記憶的喪失
現代技術給人的生活帶來巨大方便,使人有條件能逐步按自己的理想來建構生活,疇劃自己的未來。但在尋求舒適、幸福生活的同時,由於會嚴重地「依賴」於先進技術,人也有時會變得「慵懶」了。「依賴」即人對科技產品投入了過多的熱情,缺乏對科技本身的反思與批判,對自己生存際遇問題也缺乏人文精神的反省;「慵懶」即個體作為技術統治的犧牲品,他被剝奪了作為人的個性,思維也變得惰性十足。這其中,能儲存大量資料信息、方便人更長久地記憶的數字技術就存在這種問題。
眾所周知,數字技術是數據存儲的理想手段,擁有密度高、省空間、搜索快捷、即時傳輸、復制準確和幾乎沒有成本等多種優點。所以辦公、藝術、醫療和科技等諸多領域的信息存儲都可以通過數字化來實現,人類的記憶也相應越來越依賴數字技術了。然而,數字技術是健忘的巨人:它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忘記我們大多數現代還記得的東西。如磁帶、硬盤、CD光盤等很可能隨著時間損壞或丟失,內在的諸多資料也就不存在了,還何談保存和記憶?
這樣下去,「如果我們不趁還來得及的時候解決好這個問題,幾年之後,我們在很多領域的活動都會遇到極大的困難。人類正在喪失記憶」;① 另外一個方面,現代科技給記憶的媒介帶來了巨大變化,記憶方便了,但記憶力卻明顯下降。現代記憶媒介如今主要體現在高科技化的大眾傳媒上,如電腦網絡、影像制品等,這些媒介代替了傳統紙質文字、建築物、色彩線條等符號,在這些「客觀關聯物」退居次要位置後,人們可以直接從電腦或影像上獲取大量的信息,方便而快捷,更不需要發揮想象。
但問題正在於如此,在人們過分依賴這些技術媒介、用盡這些信息的價值之後,就很快把它拋在腦後,也不再記憶了,其中那些傳統文化就會遭遇這樣的命運,這一切無疑會加速人記憶力的衰退。正是基於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技術化就是喪失記憶。」②長此以往,因為記憶力的喪失(包括對傳統、歷史的記憶),人們只有留下行走在「消失」之中的遺憾。一個社會的記憶若嚴重貧乏與衰退,人文危機就不可避免,那麼我們「終將會再次重傷一次」③,迎接我們的將是一個「黑暗時代」④。所以,在一個圖像充斥的高科技時代,增強民族記憶力、拯救集體記憶已顯得很緊迫。但有時人又是很無奈,高速的現代生活和嚴重異化了的時間總是讓人不得不應對當下,無暇顧及傳統和歷史似乎已是身不由己了。
如果說記憶媒介的高科技化是使記憶喪失外在表現的話,那麼由現代技術帶來生活高速度及「時間金錢化」則是使記憶喪失的內在層面,而往往這種層面帶來的後果較為嚴重。一句話,技術提升了生活速度,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忘卻。
①《數字化技術讓人類失去記憶》,2008年2月20日第14版《參考消息》。
②〔法〕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愛比米修斯的過失》,第4頁。
③ 柳葉刀:《向記憶道歉》,新星出版社,2007,第285頁。
④〔美〕簡·雅各布斯:《集體失憶的黑暗時代》,中信出版社,2007,第4頁。
前文提到昆德拉對高速生活感到困惑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人們在急速行進的生活之流中只能緊緊地全神貫註於當下的「瞬間」,「過去」與「未來」都被斷開了,「脫離了時間的連續性」必然會造成「斷裂」①,而斷裂的重要表征就是記憶的喪失。另外,那種抓住一切時間來投資和「消費」時間本身也具有很強的「現在意識」,即常從其自身日常生活的淺層來尋找和建構生命的意義。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斷裂」是當代人生命時間形態的一種重要癥候。而問題是,人是一種時間性的存在物,只有在時間的延續和流動中,人們才能去感知、體驗和思考,時間以抽象的形式向我們闡明了生命。
並且,人是通過記憶和展望的紐帶與某種社會環境聯系在一起的,人之成為他現在這樣的人,離不開某種傳統的滋養,這種傳統使他回顧過去並履行一定的責任。所以,已處於「斷裂」狀態的人就常常會與傳統與社會與他人失去了必要的關聯,對於他本人而言,已經完成的事情不再具有什麼意義,唯有實際上正在做的事才是重要的。這種生活的基礎正在於忘卻,它對過去與現在的視野縮小到了如此地步,以至除了赤裸裸的當前以外,幾乎沒有任何東西留存在精神中。因此生活就按其常規進行,沒有了記憶與預見,人也就是這樣地被拋入了漂流不定的狀態之中,失去了對於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歷史延續性的一切感覺。②
這種因現代技術致使人們記憶喪失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恰恰說明了當代技術存在著這種悖論:「技術既是人類自身的力量也是人類自我毀滅的力量。」③
①〔捷克〕米蘭·昆德拉:《慢》,第2頁。
② 這也是費瑟斯通多次引用詹明信論述的關於後現代主義文化特征之一,即「時間碎化為一系列永恒的當下片斷」———〔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和後現代主義》,譯林出版社,2000,第7頁。
③〔法〕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愛比米修斯的過失》,譯林出版社,1999,第100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