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東:信息社會的發生與鄉土中國的文化轉型(2)

文化在此意義上顯然是伴隨着人們生活的發展而逐漸展開的。但因此,有一個問題就是最爲重要,或值得去追問的,那就是,對於今天世界上的人們而言,究竟什麼才算是一種美好生活的存在?

很顯然,這里的一個前提就是,人,不論結果如何,一定是在思想觀念中想着要去過一種更好的生活才去付諸行動的,很顯然,在這里,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一直要往壞里或者失敗的方向去發展,那才可謂是大多數人做事情的初衷或初始動機。

所以,從人人如閒雲野鶴一般居無定所的採集狩獵和遊牧生活之後,人類選擇了去過一種長期定居的農業社會的生産、生活方式,隨後生活形態變化的速度便是在持續快速地增加着,特別是在西方地理大發現的五百年以來,或者更近二百年以來,變化的速度更可謂是猛增的。

從過去的機器化的大生産的工業社會,到當今更多以計算機網絡爲核心的信息社會,再到日益顯現出來的未來基於一種算法或計算的人工智能佔主角的算法時代,這中間,因爲基礎的生活材料或生活依賴的基礎都發生了種種改變,那麼作爲上層建築的文化向度究竟會怎麼樣去改變?這恐怕是人類學在對未來有關人的研究之中最爲值得去關注的一個問題。爲此,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不同時代的一些特徵性的東西,而這些東西無形之中又固化了不同人類發展階段各自存在的文化屬性。

首先,可以拿我自己辦公桌上隨便擺放着的幾樣物品爲例予以説明,並將之與上面所提到的三個時代相關聯。比如首先可以看到來自河南淮陽鄉下的“泥泥狗”,這明顯是一種民間的器物,它從外形上看既有狗的造型,同時又有人的身體姿態,或者很像《山海經》里的某一個形象,一看就不屬於是現代社會的器物,而是遠古先人風格的遺留。甚至當地有人説這是幾千年以前的遺産,但這個器物的真實歷史已經是無法再往前去追溯了,很多後來人對此物的論述,也只能是將其學説建立在遠古之人的“生育崇拜”這一今天看來過於簡單化的假説之上。

再比如,還有另外一件來自四川閬中民間的木雕神像,它顯然也不是現代社會的産物,而是歷史上某個特殊時期的産物,或許是跟農業社會的宗教信仰有關的。顯然,當一個時代中,生育不再是一個問題的時候,或者生育有了專門的一套自我保護性的安全感的信仰之後,人們爲了抵禦生活中的各種風險、死亡以及不確定性事件的發生,就可能會選擇從一種宗教的信仰那里去獲取能量,所以才會向這些木質的佛像去燒香磕頭、頂禮膜拜,形成了一種偶像崇拜意義上的人神關係,其中這神可以是唯一性的,也可以是多樣化的,但實際究竟是什麼,那要看具體的場景而定,但一種核心的人神之間的結構以及支配關係是同一和確定的。因此在這里,我們有必要以一種人類學的視野去考察此類不同時代所留存下來的器物以及真實的人的行爲與社會、文化之間關聯的各種可能性的模式存在。

一個智能化的社會

顯然,在沒有一種體制權威約束的時代背景之下,人們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感知、觀察以及想像,而對人的存在發生一種特別的理解。所以,從已經是有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種突飛猛進發展的農業生産的時代,到今天近乎是後工業化的或者後現代意義上的智能化時代的發生,這中間也不過僅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而已。而幾千年的歷史,對一個人的理解而言可謂極爲的漫長,但是對於人類極爲漫長的總體演進史而言,又只可謂是一個瞬間或片段而已。但凝縮在這期間的變化卻又是極爲巨大的,一百年前的人們一定還不知道計算機意味着什麼,而今天則是真正可以達到人手一台了。而這中間的不同發展階段的文化轉型,它們一定又是與人自身發展的各種要素之間緊密關聯在一起的。對於這一點,我們不妨從下面的一些方面予以理解,也就是理解這些要素真正發揮作用的核心特徵究竟是怎樣的。

(注釋與參考文獻從略,全文詳見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21年第10期/《思想戰線》2021年第4期;作者簡介:趙旭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重慶文理學院、周口師範學院;關鍵詞:信息社會/文化轉型/鄉土中國)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