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華〈試論中國地方誌的社會史資料價值〉(3)

地方誌里數量最多的是府州縣誌,一般來說地方誌主要是指府州縣誌。其中縣誌的資料比較具體詳實,歷史的整體性強,府誌往往也是在縣誌(及州誌)基礎上編纂的,所以初讀地方誌應當先讀縣誌,研究也應該以縣誌為基礎。以上萬曆《新昌縣誌》的事例,就說明了縣誌的重要性。府州縣誌也容易與族譜等互相配合使用,共同構成地方文獻群體以省為範圍纂修的地方誌是通誌,明代創修並普遍化。《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著錄現存各類明代通誌 37 種,名稱不一,有通誌、總誌、大誌、大記、圖經、誌、書等名稱。清代從康熙朝起大致六十年一修誌,「清代有二十二省,總計成書省誌 98 種,其中通誌 73 種,差不多每省都纂有三、四種通誌及其他類型的省誌。」省誌是在府州縣誌的基礎上集合而成的,其特點是便於面上了解區域的歷史,便於進行統計分析。筆者就利用卞寶第主修的光緒《湖南通誌》卷 43《建置·公署》,統計了清代湖南育嬰堂建置的數量、時間與空間分布②。

全國性誌書,一般稱為一統誌。一統誌名稱始於元代的《大元大一統誌》,分省記錄地方史地。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由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李賢等主修《大明一統誌》,天順五年(1461)四月成書,凡九十卷。義例沿《大元大一統誌》,以天順時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分區,分記各府州縣十九門的事情:建置沿革、郡名、形勝、風俗、山川、土產、公署、學校、書院、宮室、關梁、寺觀、祠廟、陵墓、古跡、人物、流寓、列女、仙釋。書末附「外夷」,記敘周邊諸國。此外,舊題劉基等纂《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二十四卷,成書於洪武十七年(1384)閏十月,「其書以十二分野星次配天下郡縣,於郡縣之下,又詳載古今建置沿革之由。」(《太祖實錄》卷 167)陳循、彭時等奉敕纂修,成書於景泰七年(1456)《寰宇通誌》,119 卷。

以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次序,分記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勝、風俗、
土產、城池、祀典、山陵、宮殿、宗廟、壇壝、館閣、苑囿、府第、公廨、監學、學校、書院、樓閣、館驛、堂亭、池館、臺榭、橋梁、井泉、關隘、寺觀、祠廟、陵墓、墳墓、古跡、名宦、遷謫、流寓、人物、科甲、題詠,共 38 門。偏重於名勝景物的敘述。這兩部誌書也屬於全國性的。清代三次纂修一統誌,分別於乾隆八年(1743)、乾隆四十九年(1784)、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書。一統誌的記載原始性不足,較之通誌更為簡略,便於了解全國各地的概貌,史料價值不是很高。總之,一統誌、通誌一般作為便於整體性了解大區域和全國情況,不便於作為基本史料利用。


二、 地方誌的體例與分類

宋以後的中國地方誌,表現形式上有圖有文有表,體例上主要有圖、表、誌、傳,內容上記載人與事。應該說,地方誌的內容與形式,具有不同的史料價值。人們說當今社會進入讀圖時代,對於圖像的興趣陡增,圖象的重要性突顯。美國學者范德《圖繪明代中國:明代地方誌插圖研究》一文,就是利用地方誌研究歷史的作品。作者關心畫家繪制圖畫「對他們生活之世界的表現方式中我們能獲得明帝國的什麽信息。」認為明代地方誌插圖所繪出的中國,「反映出繪制地圖的漢族精英階層的文化關注與文化假設」。

該文論述了作為明代社會窗
口的方誌,作為歷史證據的方誌,中原地帶,邊關要塞。得出的結論是:「方誌提供的這一景象顯然已被學者們和下令刊行仿制方誌的官員們的關注點、預設和價值觀所塗抹。所以我們在其中發現許多一致因素。這些共同點向我暗示,作者們急於在更宏偉的明朝方略中為自己的地區求得一席之地。」潘晟對范德的研究有所回應,考察了明代方誌繪制地圖人員的身份,認為主要有儒士與繪工兩種人

① 黃燕生《清代方誌的編修、類型和特點》,《史學史研究》1990 年第 4 期,第 69 頁。

② 常建華《清代溺嬰問題新探》文後附表,李中清等編《婚姻家庭與人口行為》,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年版。

③ 《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 2 卷,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11 頁。 ④ 潘晟《誰的敘述:明代方誌地圖繪制人員身份初考》,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 年第 1 期;另請參看潘晟《試論明代方誌地圖的編纂》,《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3 年第 1 期。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