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吃飽,還要吃好;不僅挑食材,還講究味道;不僅訴諸味蕾,還大談飲食文化——當下中國人所念茲在茲的「美食」,其實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文化現象。

你問「飲食」如何「文化」,從環境到器物,從食物造型到進餐禮儀,從「文學宴」的設計到「美食中國」的推廣,所有這些,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就像齊白石論畫,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套用過來論美食,只會做菜或品嚐的,那是廚師或饕餮,離「文化」還有一段距離;學問太大,出口成章,旁征博引,乃至壓倒了味蕾,那也不算本事。必須是能做、能吃、能說、能寫,才叫「美食文化」。

今天就借潮州菜文化研究會的成立,談談我心目中美食的三根支柱——經濟、文學、教育。

美食需要經濟的支撐

每個菜系都會吹噓自己如何源遠流長,這麽說也沒錯,反正古人也得吃飯。但若沒有菜譜流傳,硬要論證此地先民的口味以及烹調技藝,其實是很難的。潮州菜溯源,推到漢唐當然也可以,可我更看重明清以降潮州地方經濟的發展,還有潮籍海外華僑的往來,認定這才初步奠定了潮州菜博采眾長與精益求精的特點。前幾年在廣州聽某著名人士大談潮州菜之所以精致,是因為晉人、宋人以及明人南渡,很多皇親國戚撤退到了潮汕地區,其食不厭精的習慣,成就了今天潮菜的輝煌。這讓我大吃一驚,怎麽能這麽談「飲食文化」?此說既於史無據,對美食的理解也大有問題。

談論潮菜的歷史,不主張往政治/權力方面靠。在我看來,美食的出現與推進,當地物產、經濟實力以及商業氛圍是最要緊的;其次,文人學者的渲染與傳播,也起很大作用。至於政治家,主要興趣在權力與威名,美食不是重點。而且,真正的美食家得有文化修養,不是官大或錢多就能解決問題的。另外,時代氛圍也是重要因素。

我曾在別處談過如下趣事:1989年1月,我隨代表團赴港參加學術會議,主辦方在某潮菜館宴客,得知我是潮州人,饒宗頤先生上一個菜問一次,連問三次,我全交了白卷。弄得饒先生很困惑,追問我:「你真的是潮州人嗎?」我給他解釋,我1978年春天外出讀書,此前在潮州生活二十多年,饑餓的記憶甚多,而美食的印象很少。所謂「潮州菜」聲名遠揚,是我離開家鄉多年後的事情。

潮州菜其實一直都在發展,所謂「原汁原味」,只是相對而言。與其強調古老,不如關注其如何與時俱進。我不是飲食文化史專家,對潮州菜的起落與轉折沒做過專門研究,但直覺告訴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在港潮人憑借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潮菜製作水準;這種改良後的潮州菜,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八十年代重返潮汕地區,與本地的「古早味道」對話與合流,最終形成今天潮州菜的基本品格。正是在這「新潮」與「古早」相互激蕩的過程中,百舸爭流,精品叠出,香港、深圳、汕頭、潮州的潮菜,各自走出自己的路子。

Views: 4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