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的人類經濟發展歷程,表現為三大經濟形態。第一是農業經濟形態,第二是工業經濟形態,第三是大審美經濟形態,該形態超越以產品的實用功能和一般服務為重心的傳統經濟,代之以實用與審美、產品與體驗相結合的新興經濟。那麽何為大審美經濟?審美和經濟為何能融合?如何融合?或許您能從本文中收獲一些啟發。 

何為大審美經濟?

大審美經濟萌動於上個世紀70年代,標誌是體驗經濟的出現。1999年美國的派恩二世(B. Joseph Pine II)和吉爾摩(Jame. H. Gilmore)合著的《體驗經濟》一書問世,作者敏銳的觀察到商業世界有了新的競賽玩法,即企業也需要產品場景化和感官化,引發更大的視覺元素、觸覺元素,通過用戶主動分享使用體驗,從而達到自然傳播的效果。

而大審美經濟這個概念,在2001年由德國學者格爾諾特·伯梅(Gern Bhme)在《審美經濟批判》一書中首次談到,隨後幾年在中國的學術界引發過一輪熱議。此書作者認為,迄今為止的人類經濟發展歷程,表現為三大經濟形態。第一是農業經濟形態,第二是工業經濟形態,第三是大審美經濟形態,該形態超越以產品的實用功能和一般服務為重心的傳統經濟,代之以實用與審美、產品與體驗相結合的新興經濟。

同時研究經濟審美化內在動因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提出,在生活水平低下的時候,快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有錢,可是在生活比較富裕後,有錢並不一定帶來快樂。由此尼曼區分出兩種效用:一種是主流經濟學定義的效用;另一種是反映快樂和幸福的效用。他把後一種效用稱為體驗效用,它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新經濟學的價值基礎。最美好的生活應該是使人產生完整的愉快體驗的生活。這成為經濟學200多年最大的一次價值轉向。

 

審美和經濟為何能融合? 

從18世紀德國的美學家鮑姆加通設立美學學科以來,美學研究對象指向的是感性世界,解決美的本質、審美對象和審美體驗等形而上的問題。而經濟學從19世紀以來研究是數據、模型、效用等一系形而下的實際問題,冷靜、客觀、理性是其特點。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領域,其實有著共同要解決的目標——如何獲得快樂和幸福。

經濟學從最開始就一直關注快樂。在18世紀古典經濟學家、英國法理學家、功利主義學家邊沁(Jerry Bentham)的重要著作《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中,認為人類的一切動機行為的根本原因都根源於快樂和痛苦,並在第四章進一步做了「如何估算快樂和痛苦的值」的具體論述。

西方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他的倫理學傳世經典《道德情操論》(1759年)一書中,重點闡釋了市場經濟活動中人類的情感和同理心對於社會穩定和公眾利益的重要性,即如何通過利人從而真正的利己。

 

雖然以上的論述層面更多偏向倫理學,但到了19世紀,主流經濟學家代表馬歇爾發表了著名的《經濟學原理》,他首次將研究的重點從生產轉向了消費和需求,以及個別的消費者行為研究,並提出了效用理論(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滿足的一個度量)。馬歇爾將人的行為,行為的動力,動力的衡量,人的感受的衡量都納入了經濟學的研究範圍,認為滿足人的需求是一切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

在經濟學中所關注的諸如同理心、情感等感性層面,都是審美研究中的重點。審美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被康德認為是一種無功利的、無目的的、無利害的,主觀又普遍性的快樂和愉悅。這些感官感受會讓人感到全面的自由。海德格爾也把「詩意的棲居」,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所應該追求的人生意境。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