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土地里長出來的文化(上)

要明白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得到鄉下去看看那些大地的兒女們是怎樣生活的。文化本來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麽環境里得到的生活,就會形成什麽方式,決定了這人群文化的性質。中國人的生活是靠土地,傳統的中國文化是土地里長出來的。


知足常樂與貪得無厭

「知足常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這和現代資本主義文化里的精神——「貪得無厭」剛剛相反。知足常樂是在克制一己的欲望來遷就外在的有限資源;貪得無厭是在不斷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獲得滿足。這兩種精神,兩種人與物的關係,發生在兩個不同的環境里。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是知足常樂。

種田的人明白土地能供給人的出產是有限度的。一塊土地上,盡管你加多少肥料,用多少人工,到了一個程度,出產是不會繼續增加的(即經濟學上的土地報酬遞減率)。向土地求生活的人,假若他要不斷地提高收入,增加享受,他只有一個法子,那就是不斷地增加耕地面積。有荒地時,固然可以開墾,但是荒地是要開盡的,而且有很多的地太貧瘠,不值得開墾。人口一代一代的增加,土地還是這一點。如果大家還是打算增加享受,貪得無厭,他們還是想擴充耕地,那只有兼并了。把旁人趕走,奪取他們的土地;但爭奪之上建築不起安定的社會秩序。如人們還得和平地活下去,在這土地生產力的封鎖線下,只有在欲望方面下克己功夫了。知足常樂不但成了個道德標準,也是個處世要訣。因為在人口擁擠的土地上謀生活,若不知足,立刻會侵犯別人的生存,引起反抗,受到打擊,不但煩惱多事,甚而會連生命都保不住。


科學沖破了土地的經濟封鎖

西洋在農業的中古時代何嘗不如此?《聖經》上的教訓是要人「積財寶在天上」,「富人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困難」。勤儉是這時代普遍的美德,是生存的保障。但是科學沖破了土地的經濟封鎖,情形完全改變了。蒸汽力、電力、內燃力,一直到原子力,一一地發明了利用的方法,使人實在看不到了在經濟上人類還會有不可發展的限界。這是人類的大解放。機會,機會,到處有機會,只要人肯去開發。在這機會豐富的世界里,妒忌成為不必需了。種田的怕別人發跡,因為別人發了跡會來兼并他的土地。在現代工業里,各門各業是互相提攜,互相促成的。鐵礦開得好,鐵器制造業跟著有辦法;鐵制的機器發達,其他制造業也得到繁榮。這時代,自然已不像土地一般吝嗇,它把人的欲望解放了。享受、舒適,甚至浪費、揮霍,都不成為貶責的對象;相反的,生產力的提高必須和消費量的提高相配合。二者之間有一點齟齬,整個經濟機構會脫節麻痹。於是以前所看不見的「廣告」也成了經濟活動的重要部門。廣告是在刺激欲望,聯結生產和消費,甚至是提倡揮霍,贊美享受。回想起在鄉下被人賤視的「賣膏藥」的走江湖,真不免為他們抱屈了。同是廣告,而在人們眼中的價值竟相差得這樣遠。時代的距離!

Views: 5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