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4.線上時間
互聯網技術對生產、生活領域的全面滲透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基本生活現實。在「網絡化轉型」的背景下,個人、群體、組織,甚至是整個人類社會生活,都呈現出一種不同程度的「移師網絡」的發展態勢[22]。一個龐大的「數字化世界」不僅改變著傳統的人際交往關係,而且也建構著互聯網與人的關係,即一種隨時可及、深度滲透的「數字親密」。關於「數字親密」的提法,通常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指人與互聯網之間的頻繁、持續、深度的聯結關係,在具體的行為上體現為生活的諸多方面已經逐漸離不開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和平臺; 另一個維度在國外的一些研究中特指「被數字化的親密」,即以互聯網技術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23]。本文討論的「數字親密」主要是指第一個維度的,即人與互聯網之間的緊密聯系。
在人與互聯網「數字親密」關係中,關於「線上時間」的研究大體圍繞著互聯網產品的設計邏輯以及互聯網用戶的時間分配這兩個維度。從互聯網產品設計的角度,「占有你的時間」已成為基本的設計邏輯。
互聯網的技術黏性表現在具體的互聯網產品上,意味著通過技術與更多的用戶(個體、群體和組織)建立起持久的聯系。簡單來講,「技術黏性」意味著更長的「在線時間」。以網絡遊戲為例,一種關注當下情感、社交和娛樂體驗的「即時時間觀」在虛實混雜中替代了傳統的對「玩物喪志」的警醒和關注未來的時間觀[24]。
從用戶的時間分配角度,移動互聯網使得人們能夠「隨時在線」,跨越了地域和電腦終端的限制,同時,「知識和信息的溝通的速度已制造了一個令人迷亂的、膚淺的圖像世界」[25]。傳統的「鐘表時間」是可視的,人們能直接感受到時間的流逝; 而電腦或手機上的「線上時間」則被分割成一個個「瞬間」或「動作」,呈現出一種「非序列化時間」。人類社會長期以來那種指向未來、面向明天的線性時間秩序在互聯網時代受到巨大沖擊。正如波斯特所說:「人類與機器(電腦)的共生合成體可說是正在形成。我們一直覺得人類身體在世界中的位置有一個界限,而這種共生合成體威脅了我們這種感覺的穩定性」[26]。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對時間的體驗和感受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發生著明顯的改變。互聯網技術除了形塑和改變了「線上時間」之外,甚至某種程度上也改變了人類固有的諸多體驗。
除了理論的討論和建構外,以「時間」為主題的社會學經驗研究大多數采用線性的時間觀,從「量」的角度探討時間的諸多命題。這些研究大多延續了功能主義對時間結構、馬克思主義對時間商品化的研究傳統[27],主要表現在對工作時間、休閑時間以及時間與階層等主題的經驗研究。近年來,景天魁、劉少傑等國內學者倡導從社會時空的特性和視角出發,運用時空分析方法發展社會學視域下的時空研究[28][29]。然而,相比於社會學的空間研究,社會學視野下的時間研究仍多存在於抽象的概念探討層面,缺乏基於行動者日常生活的經驗研究,尤其是缺乏對於社會轉型、技術變革等關鍵時間點上的時間研究。人們在互聯網使用中實踐的「數字親密」使得人與互聯網之間產生頻繁、持續、深度的聯結關係,這不僅改變了傳統社會交往和組織方式,也在某種程度上扭轉了時間結構和時間體驗。一方面,人們盲目且無感於時間的流逝,被動地淪為時間的「牽線木偶」;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數字親密」特征的日益明顯,傳統社會的鐘點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正被「即時性時間」所取代,人們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生活中必須做出對「時間」的即刻反應[30],否則就有可能失去諸多機遇。在對時間的被動「無感」與時間飛逝的主動「痛感」中,人們究竟何去何從?
因此,本研究力圖從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青年群體的日常生活出發,了解和呈現移動互聯時代青年群體建構並實踐著的,與互聯網技術頻繁、深度聯結的「數字親密」如何影響他們對「時間」的建構及體驗; 他們又呈現出怎樣的能動性去應對互聯網時代時間秩序的確立。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僅是對時間研究在新時代、新問題領域的探索,而且也關乎所有時間研究的終極價值關注,即人如何更好地處理與時間的關係,並思考自身的價值。
[22]李一「.網絡政治」概念及其內涵的再辨析和再討論[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6,17(6):66-71.
[23]Elliott A,Urry J. Mobile lives[M]. Abingdon,UK:Taylor & Francis,2010:101.
[24][37]佟新,申超.互聯網時代資本主義的贏利模式與時間秩序的變化—以網絡遊戲為例的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8(1):34-43
[25][法]保羅·維力里奧.解放的速度[M].陸元昶,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7.[26][美]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範靜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1.
[27]顧金土.社會時空分析的類型、範例及特點[J].人文雜誌,2013(7):107-113.
[28]景天魁.中國社會發展的時空結構[J].社會學研究,1999(6):54-66.
[29]劉少傑.網絡社會的時空擴展、時空矛盾與社會治理[J].社會科學戰線,2016(11):197-203.
[30][英]約翰·厄里.關於時間與空間的社會學[A]//恩·特納編.社會理論指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22.
(本文作者:王昕: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本文刊發於《中國青年研究》2019年第10期,P6-11,經本公眾號重新排版, 引用請上中國知網下載原文。[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移動互聯時代性教育問題的社會學研究」(項目編號:14CSH030)的階段性成果])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