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義·現代詩接受的審美“離散”(4)

鮑德里亞曾深刻批判符號化世界的擬像遊戲。技術、傳媒、類像、代碼牢牢控制人與社會,事物根本沒有真實與非真實之分。人們被綁架在符號化與數字化的快車上,以為是開往巴比倫的通天塔。人們通過不知真假的想像,把符號本身主體化(能指的自主化),覆蓋到一切領域,最後注定要棲息於沒有起源沒有指涉的多維空間:

我們只能模擬狂歡和解放,裝模作樣地加速在同一方向行進,但是,因為一切解放的目的,都已經不知不覺地被甩在我們之後,而我們也因此要為這一切所煩惱與糾纏不清;因為一切成果都在我們之前出現,一切信號、一切形式和一切欲望,也都一齊出現在面前任我們利用。所以,實際上,我們僅僅加速地進入到空虛中。【12】

夢亦非對“黑色帝國”的批判,對虛擬世界的反諷,可以看作是對後現代社會的一種袪魅式的“鏡像”反應。在後現代語境,人們愈來愈被技術、傳媒、影像、代碼嚴密控制,心甘情願地浸淫於網絡“以太”,受制於鋪天蓋地的符號同時又與符號聯手合謀。符號既是主宰世界的上帝,又是商品流通的形式。人們消費符號同時也被符號消費著。處在符號的汪洋大海,茫茫無際,人仿佛是被掏空了,除了符號一無所有。失去起源的歷史端點,幻滅於遙遙的地平線,難以分清真實與幻象、虛無與實在……


彌散的自我體現在文本上便是漫天的碎片化。因拒絕深度、意義、闡釋,崇尚表面、零碎,無需講究詩意,以詩人與整一文本為中心的鐵律被打破,現代詩成為離散物象的堆積。碎片與碎片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一切都被隨意組合在一起,人們的確無法卒讀這樣的句子:“牛羊下山喇叭開花哇哢哢/誰家媳婦瞌睡鬼呀上身啦//山巔一寺一壺酒/獨1攬2梅3花4掃5臘6雪7”。(《創世紀》05回)
 

心安理得地沈溺於能指符號的自由嬉戲,現代詩喪失了本質和意義,有的只是浮於“玻璃迷宮”的掠影,掠過每個“單質的紛亂”,“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試圖在每一首詩里塞進一個宇宙———並非經驗的,而是在對幾乎所有刺激的反應中他自己的感受所得到的或拼湊的聯想”。【13】當語言落入本體論的網絡圈套,陷入掙脫——編織——再掙脫的循環中,存在著自身無法自拔和將詩歌連根拔起的雙重危機,這種危機便表現為一種純粹技術上把玩(依據語法和能指進行語言符號編碼),還表現為靠觀念來支配和壯大的寫作。【14】當碎片化發展到極端就會出現亂碼,本詩的結尾制造了把亂碼當成作者失誤的假相:

 

#010傳1010101010101010101010=

&本詩所有亂碼均非亂碼而是正文…

——《60回.尾聲》

 

這樣的“新”圖景將在受眾這里遭遇怎樣的評估呢?相信多數人最多只在認知層面上有所啟發,而無法產生審美愉悅,因為它確實無法提供詩意。那麼接踵而來的問題是:喪失審美詩意與氣息的文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接受?人們再次重臨非詩與詩的邊界。從審醜到祛魅,不斷結出零散的、平面的、被稱之為“消蝕歷史與主體性”的苦果,當然也帶來某些不乏意義的模式:在零散與平面底下,在拆解與銷蝕內里,在能指與遊戲後面,仍藏有深度的意圖與灼灼的鋒芒。正是這些或淺或深花樣百出的模式,集合成解構詩學的巨大威力。 然而,要是人們沒有更深刻的精神背景、更寬容的襟懷視野、更雄厚的知識譜系,的確無法忍受祛魅文本的張牙舞爪,遑論做出品級;要是後現代文本只停留在俗化、符號化、碎片化的表層嬉戲,未能出示深刻的批判與反諷,其夭折接受也是必然的了。


【12】(法)鲍德里亚:《恶的透明性》,引自高宣扬《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13】(美)丹尼尔·霍夫曼:《美国当代文学》,王逢振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807页。

(2016年04月27日 來源:文藝爭鳴)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