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藩說故事:宣统皇帝與腳踏車

在陳之藩的散文《王子的寂寞》中,記錄了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愛新覺羅)騎腳踏車的趣事,是個很逗的故事~~


“我們中國大清皇帝最後一任叫做宣統。民國成立以後,這位皇帝還在紫禁城裏坐了十多年。他是三歲登基的,到十幾歲才不做了。他十來歲的時候,要學騎自行車。

“可是,皇帝怎麼能學自行車呢?一來呢,我們中國的宮殿多是門限,門限也者,像小墻似的橫在門前,自行車當然不能過。二來呢,學自行車一定要跌倒幾次才學得會的。讓皇帝跌倒怎麼可以呢?”


彼得越聽越有興趣。 “這兩個問題是這樣解決的?”我說:把每個門限都鋸一缺口,是為皇帝練車,這當然不難辦到。”

“而我們中國皇帝學車時,也同樣受妳們牛頓地心吸力而跌倒,卻不易找出防止的辦法。最後是由好幾十個太監出動,站在路旁排成了兩道人墻,皇帝跌不到地上。於是皇帝學會了騎車。 誰願意在兩道人墻中間騎車呢?


“但,他很討厭這些太監,所以就快騎,人墻不夠用了,所以兩排太監跟著跑。皇帝看著兩排太監跟著跑更生氣,所以他就突然急轉彎,突然停住,弄得太監前仆後繼, 傾右倒左,無所適從。”

直到最近終於才看見了那張歷史照片,更逗。


Views: 2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24, 2022 at 1:11am

陳明發博士《經營城市磁吸力》

二十年前初訪北京紫禁城,我的興趣竟是宮殿裏的那些門檻。準確的說,是鋸了一道一道缺口的門檻。那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十來歲時,為了騎腳踏車而鋸開的地方。


清朝滅亡時,溥儀只是一個六歲大的孩子。民國成立後,他還在紫禁城裏住了十三年。一個三歲就做皇帝的人,在宮中無所事事的一年年長大,多悶,總得找點樂。

他弄來一部腳踏車,卻發現故宮並非曠野或公園,踏沒幾步便碰墻或撞上門檻。解決辦法?在門檻上開個缺口,呼的一聲就溜過去,嘩的一聲轉回來。


地方故事感性連結


那些“通道”,放在故宮七百餘年大歷史,幾近一萬個大小殿堂、房間的背景前,無疑十二萬分的卑微。可是,在我眼中,它們卻是一個一個的放大鏡,讓我看見宣統皇帝的困頓與壓抑。他若是普通百姓家的小孩該多好,大可以在宮外世界海闊天空的狂飆。



故宮最初給我的感性連結,就是溥儀與腳踏車的故事,教我一踩進紫禁城便去尋訪那些門檻;木頭居然說起話來。我聽得見古木的嘆息,是因為曾在1970年代接觸到陳之藩的《劍河倒影》散文集,一直忘不了末代皇帝嬉鬧聲中的淚光。


這半輩子走過一些地方,許多時候都是衝著一些人的文字而去。或且,在前去那地方的路途上,心頭一直縈繞著一些人的創作。因為蕭紅,我去了黑龍江呼蘭鎮;佛洛依德,維也納;卡夫卡,布拉格。登上巴黎聖母院最高處撫著大鐘,雨果的《鐘樓怪人》浮現眼前;走進維也納森林的秋霧,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響在耳邊。


前去柏林,想起寫《單行道》、《柏林童年》的班雅明;威尼斯,《看不見的城市》、《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卡爾維諾;沙巴,《中國寡婦山》的劉戈。在離開英國劍橋的火車上,自然輕吟徐志摩的“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歐洲之星子彈列車開進佛羅倫斯,徐志摩又在朗讀《翡冷翠的一夜》,“你驚醒我的昏迷,償還我的天真,沒有你我那知道天是高,草是青?”等等,等等。


有所認識有所向往



我們這一代上中學,天曉得什麽是手機、互聯網或彩色電視。上英文課要唸狄更斯的《遠大前程》;課餘閑得慌便泡卡繆的《薛西佛的神話》、周夢蝶的《還魂草》、沈從文的《邊城》之類的書,對倫敦、巴黎、臺北或鳳凰鎮等地方,仿佛就有所認識;開始有所想像與向往。


獨自生活或遊走在他鄉,有些什麽很深刻、很私己的體驗,是衛星電視觀光頻道,《孤獨星球》遊覽手冊,或一般旅遊書報雜誌的資訊所無法取代的?讓一些最原創的影像、聲音或想法,一路伴著走,就會看見熙熙攘攘的人群看不見的風景。與事物。


坐在羅馬西班牙廣場的階梯上,想到奧黛麗赫本在1953年的黑白電影《羅馬假期》(上圖)中,就曾站在那兒品嚐雪糕,我便會心的自個兒笑起來。仿佛她還活生生在這世界上,而且認識我。

每個人都有他愛上一個城市的理由。我的城市體驗取向,很大程度上偏向歷史、文學與藝術。我在意大利米蘭時,有一晚,和一位美國青年閑聊,我問他,“到聖瑪麗婭教堂去看過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了嗎?”他說他沒興趣看畫。“那你來米蘭有何打算?”他告訴我他租了一部車子,第二天要到數十公里外的一個小鎮去住一個星期,說著說著眼睛就發亮起來,“我要天天品嚐最新鮮的白松菌,還有紅酒!”


文化資源變經濟資產



任何一個城市,至少都有兩個面貌。一個為人們腳所踩、眼所見,那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或遺忘的表象;另一個則常駐人們心靈,是不受年歲磨洗,深情無法取代的眷念。

這種經得起時間與空間考驗的貼心體驗,需要有能力揮灑原創精神的創意人,透過文字、繪畫、雕塑、工藝、音樂、舞蹈、戲劇、電影、建築、設計、節慶、美食、老街古跡、客棧服務或企業經營等等文化創作,把讓人渴盼一再聆聽的動人故事說好。

看看我們的城市,要是掏不出有份量的文化創意,讓人有足夠的理由迷戀這地方,迫切需要做的,就是著手去培養、挖掘會說故事的創意人。每個城市都有它的文化特色、歷史遺產,卻往往蒙塵於匆匆忙忙的人們注意力外。協助創意人把文化資源提煉成經濟資產,城市才可能成為一種磁吸力進駐人心。(2010年3月3日 南洋商报經濟版專欄)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