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35)

這位牧師不恰當的愛,曾接近被虐待狂的邊緣。虐待狂和被虐待狂,都與性的需求、性的聯想有關。不管是別人受苦,還是讓自己受苦,患者都會感受到某種生理快感。在精神病理學上,純粹的性虐待和被虐待現象極為罕見,更多的是社會性虐待狂和被虐待狂,其危害性也更為嚴重。患者在與性有關的人際交往中,總想不停地去傷害對方,或為對方所傷害。

 

有一個女人被丈夫遺棄,不得不向心理醫生求助。她哭訴丈夫虐待成性,丈夫從不關心她,在外面有很多女人。他把購買食物的錢,統統在賭場上輸光。他常常深更半夜才回家,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後就咒罵她、毒打她。

就在聖誕節前夕,他還置妻子和孩子不顧,獨自離開家門。對於這位女士的遭遇,心理醫生頗感同情,不過經進一步了解,同情心就會被強烈的不解所替代:這位女士經受虐待長達20年,跟丈夫兩度離婚,又兩度破鏡重圓,中間經過無數次分手與和好。

醫生用了兩個月時間,幫助她擺脫被丈夫遺棄的痛苦。有一天早晨,她一走進醫生辦公室,就興高采烈地宣佈:“我的丈夫回來了!昨晚他打電話給我,說是要見見我。我們剛剛見面,他就哀求我允許他回家。我看到他想悔改,而且就像變了一個人,所以就允許他回來了。”


醫生提醒她,這種情形發生過不止一次,難道她要讓悲劇一再上演嗎?更何況在這段時間里,她不是也過得很好嗎?病人卻回答說:“可是我愛他呀,有誰能拒絕愛呢?”假如醫生想同她進一步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愛”,那位女士就會大為光火,甚至決定中斷治療。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醫生努力回憶治療的所有細節。他想起病人描述多年遭受丈夫虐待的情況時,似乎從虐待中享受到了某種快感。醫生不禁想到:這個女人無怨無悔地忍受虐待,甚至心甘情願,極有可能是她本就喜歡這種情形。


這樣做是基於什麼動機呢?她樂於忍受虐待,是否因為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種道德的優越感呢?換句話說,盡管處境艱難,她卻體驗到一種優越感。離家出走的丈夫回過頭,請求她的原諒時,她便由被虐待者轉變成虐待者,享受到虐待的快感。

丈夫的乞憐讓她備感優越,她感受的是報復者的喜悅。通常,這樣的女性在童年時,就遭受過屈辱。為使痛苦得到補償,她們自認為道德上高人一等,並從他人的愧疚和道歉中,享受到報復的快感。

她們遭受的恥辱與虐待越多,自感優越的心態就越強烈,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滋養”。她們不需要獲得更多的善待,因為那樣就失去了報復的前提。為使報復的動機更為合理,她們必須體驗遭受傷害的感覺,使特殊的心理需求得以延續。

受虐待狂者把忍受虐待視為真正的愛,只是他們尋求報復快感的前提,忍受虐待的動機,是來自恨而不是愛。 受虐待狂者還有一種錯誤觀念:他們一廂情願,把自我犧牲當成是真正的愛。

其實,他們的潛意識蘊藏著更多的恨,並渴望得到發泄和補償。

我們前面提到那位牧師,他願意為家人犧牲一切,認為自己的動機完全是為家人著想。他的真正目的,卻是為了維系自我的美好形象。有時我們自稱為別人著想,可能只是為了逃避責任,滿足一己的願望。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