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明·跨文化交流與和諧社會願景:從馬來西亞多元文化談起(3)

卡達贊人是沙巴州的主體民族,華人自早期移民時代就與鄰近的卡達贊人交流相處,又沒有宗教障礙(現今的卡達贊人大都是基督徒或天主教徒),所以通婚與各方面的文化交流相當普遍。1981 年我第一次訪問位於沙巴州的“山東人”村落 Ulu Kiminis,其實大部分村民祖籍河北。

沙巴州的這些河北移民(也有少數山東人)定居於亞庇市(即哥打京那巴魯)的“山東村”和Papar 縣的Ulu Kiminis 村。6 我第一次抵達Ulu Kimanis 時,最先見到的是講河北話的婦女,後來才知道他們大都是與河北人通婚的卡達贊人,這也反映出華人與卡達贊人的交流程度。


族群間的互動帶來多姿多彩的文化交流。最明顯的是語言和食物, 因為共同的語言是深度交流的先決條件,而飲食則是可以共享的。馬來語已經是我們各民族的共同語言,英語也很重要,而在華人之間,華語是我們的共同語言。

地方的族群交流也使得當地的主流語言成為通用語。例如在砂拉越的加帛,甚至詩巫,很多華人會講伊班語,而在拉讓河上遊的汶拉甲 (Belaga)  小鎮,大部分當地的華人會講加央(Kayan)  語。

在吉蘭丹,鄉下的土生華人不只講當地的馬來語方言,很多也會講泰語, 甚至在家裏同時講本地化的閩南話、馬來話和泰語。這都是族群互動與文化交流的結果。飲食方面,馬來人的椰漿飯、華人的面食、海南雞飯等和印度人的 Roti CanaiMee Mamak 已經是各民族共享的食品,是跨民族的馬來西亞飲食,當然,穆斯林還是要清真的。

近年來華人穆斯林餐廳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盡管大多菜肴還是以馬來菜為主,但也將華人菜肴推廣到以馬來人為主的穆斯林社會。我的一位來自新疆的博士生最近在吉隆坡和雪蘭莪一帶做博士研究,發現有不少來自中國的回族人士開中餐廳,其中不少為新疆餐廳,將中國西北的穆斯林飲食(包括拉面) 引進馬來西亞,豐富了華人和馬來西亞的飲食文化。


以上所提到的地方族群間的互動與文化交流,是自然的地方互動與交流,不受國家層面的民族主義或族群偏差政策的影響。只要不受民族主義或種族政治的影響,地方的族群都會有互動並發展出具有地方色彩的族群互動規範。

族群間的互動有些只是泛泛的交流,但就如上述的例子, 在不受種族政治的族群自然環境中,族群間的互動可以是跨族群的深切交流,完全不受族群界線所限。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我在馬六甲和吉蘭丹等地做研究時,就有報道人感嘆年輕一代不像他們有那麽多跨族群的密切互動。緣何如此?是不是建國以來的種族政治影響了族群間的互動?

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6 有關沙巴州的華北人,參閱 Tan Chee-Beng, 1997. “The Northern Chinese of Sabah, Malaysia: Origin and Some Sociocultural Aspects.” Asian Culture, 1997 年 , No. 21 (June): 19-37。

Views: 6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