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宣揚:作為一種創作風格的“後現代”(3)

上一篇高宣揚·作為一種創作風格的“後現代”(2)

但是,正如我們在前一節中所指出的,康德的美學近一百五十年來,連續遭受尼采、現代派、現象學派以及'準生存美學'的批判。同樣,在英美分析哲學的景觀下,康德的美學也因其抽象的形上學性質而被擱置一旁。這些分析美學(Esthétique analytique; Analytic Aesthetics) 流派,過分相信科學分析方法的準確性,並以為審美活動及其效果,作為人的經驗活動的一部分,均可以通過數字統計方法計算和表達出來,因而否定美學理論在哲學、人類學和語言學方面進行理論探討的必要性。分析美學顯然忽略了審美的複雜人性基礎及其象征性反思層面,看不到人的審美活動中所隱含的超越性,因而簡單地將審美歸結為可感知的經驗行為,並同科學認識活動相混淆。因此,福柯的生存美學所強調的審美的生活性和經驗性,在任何意義上都不能與分析美學的經驗主義觀點相混淆。

現代美學是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上半葉期間,在近代美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美學理論方面,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總結了近代美學和近代文學藝術創作的歷史經驗,另一方面又徹底批判和顛覆傳統哲學的基本原則,使他有可能為西方現代文學和藝術的'現代主義'(modernisme; Modernism)或'現代派'創作,提供最靈活和豐富的想象動力。現代美學不同於近代美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進一步重視主觀創造性的功能,使之發揮到最大的程度。

如果說,近代美學只是強調創作主體的發現(découverte)能力,那麽,到了現代美學階段,則鼓勵作者的創造或發明(invention) 精神(Ferry, L. 2002: )。'發明'和'發現'相比,只是一字之差,但它所顯示的,是作者主觀創造精神超越和顛覆美的客觀標準的能力和可能性,突顯審美主體的主觀想象力量的決定性作用。在他們看來,美之所以能夠被創造,又會引起普遍的審美感受,並非如同古代美學所堅持的那樣,是由於某種客觀的審美標準的存在,而是由於審美主體本身,普遍具有創造發明的審美能力,並具有審美的共同感,有可能普遍地對創造發明出來的各種美的作品,產生不同程度和多元化的審美鑒賞反應。

所以,現代美學認為,對於審美的創造活動來說,所需要的,不是用來約束審美創造的美的客觀標準,而是相反,是創造者和鑒賞者的主觀想象的虛構能力,善於根據他們的個人品味的變化以及社會文化品味的變化趨勢,創造出作者及鑒賞者所響往期待的美的作品。

在尼采思想的驅動下,當代美學在摒棄客觀美的標準方面,走得更遠。按照尼采的觀點和風格,具有自由創造精神的個人,絲毫不需要受'主體'和'客體'的約束。在這些具有權力意志的藝術家面前,藝術無非是他們個人生存意志及權力意志的自由創造發明的成果。在創作過程中,關鍵的問題,是創作者本身,必須具備進行自由創造的權力意志。這是一種不斷突顯個人自身的獨特個性和風格的意志,而且,它還是不斷膨脹、並試圖無限擴大的權力意志,是具有無止盡創造欲望的權力意志。正是在當代美學典範的影響下,當代各種各樣的藝術創造和審美活動,都顯示出超越美醜二元對立的趨勢。

從上述西方美學典範的四次重要轉換的歷史過程中,可以看出: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相互關系問題,始終成為美學爭論的最關鍵的因素。在古代美學典範中,關於美的客觀標準問題是首要的。近代美學典範,由於建立在近代個人主義的基礎上,特別強調美的創造的主體性,突顯了'品味'(The Taste) 和'天才' (génie ; the Talent)的概念,試圖顯示藝術美作者個人的創造才能的決定性作用。現代美學更加重視美的主觀成分,把美當成主觀想象力的發明產物,而把審美的客觀標準問題徹底拋在一邊。當代美學典範在現代美學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突出個人的獨特個性,尤其突顯創造者個人審美'風格'的絕對奇特性和唯一性,表現了藝術美在當代社會文化條件下的不確定性及其多種可能性的特征。

通過西方美學的多次轉化,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審美,已經純粹成為作者想象力的產物﹔而在鑒賞過程中,它則是鑒賞者個人品味的對象。這就是說,創作者的風格與鑒賞者的品味的結合或緊張關系,成為一部作品的生命力的重要源泉。而且,在當代藝術美創作和鑒賞過程中占有決定性意義的風格,越來越遠離了客觀世界和美的對象本身,進一步表現出當代美學對美的客觀標準問題的蔑視和厭煩﹔與此同時,當代審美作品的創造者,信奉'作者已死' 的原則,堅信藝術美一旦被生產出來,作者可以不再對它'負責',任憑觀賞和鑒賞者依據其個人品味和風格來判斷,任憑作品本身在被鑒賞中自生自滅或隨審美品味的變遷而沈浮。關於這一點,《等待果陀》的作者、後現代主義作家貝克特(Samuel Beckett)有關他的作品所說出的一段話,具有非常典型意義的。他把他的作品比作他的'孩子',一旦離開了他,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任其自身和它的鑒賞者的意願和喜好,成為隨便任何一種'存在物'。在這種情況下,不論在創造還是在鑒賞過程中,重要的問題,實際上已經不是具有普遍客觀標準的美的問題,也不是'原作者'的主觀意圖,而是在藝術形式中所呈現和被鑒賞的作品風格。

因此,不論對作者還是對鑒賞者來說,重要的,是突顯自身在作品中所可能呈現的永無止盡的創造風格及其絕對唯一性。同時,關鍵的問題,不是這個唯一性屬於誰的問題,而是唯一性本身的特征。福柯的生存美學之所以把'關懷自身' 列為首位,正是為了以'自身' 在其生存中 的絕對獨特性,顯示自身風格之美的唯一性及其'永恒回歸'特征。

所以,同古典的作者相比,當代創作者更加輕松自然,消遙自在,從不把固定的美的定義放在心上;他們所向往的,是在創作和叛逆的遊戲中,做一個自由的王國的公民,顯示其自身的獨特風格。因此,他們在創作之中,執意要掙脫的,無非就是'身上的鎖鏈',而他們所追求的,卻是最大的自由和循環不斷的新生。

美的事物本來並不是靠理性認識或感性認識,而是主要靠審美感來表現和把握。審美是具有超越能力、超越欲望和對超越抱有鑒賞期待的人的生命所固有的;它是具有藝術性和審美性的人類生命本身的內在動力和外化表現。

下一篇:高宣揚·作為一種創作風格的“後現代”(4)

Views: 1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