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惡俗圖書
毫無疑問,在如此有限的篇幅中討論這個話題的確太大了。然而,每年還是有成千上萬的書籍傾銷進市場,不用說,這其中很難有幾本像點樣子的。喬治·奧維爾對此令人尷尬的事實看得很清楚:
如果不過度誇耀其龐大的數量的話,人們幾乎不可能成批地提及書籍。除非你和圖書有某種職業性的關系,否則是不可能發現這成堆的書籍有多麼糟糕的。
更不必說這一龐大的數量有多麼惡俗了。
一個既省時間又省錢的辦法就是:在它們出版之前就認出這些惡俗圖書來——甚至在它們寫出來之前。一個有用的暗示:留意那些談論他們打算要寫的書的人,或留意那本他們說他們正在寫作的書,十有八九,那會是一本糟糕的、乃至惡俗的圖書,因為好書總是由那些愛寫書甚於談書的人們創作出來的。用戲台的話說,這是寫戲和演戲之間的區別。是孤獨的、私下的努力和興高采烈的、公開的行為之間的差別,或者說得極端點,是做點好事和炫耀之間的區別。荷塞·奧特加一加塞特①曾經寫到,“每當聽到一個朋友。特別是某個年輕的作家,鎮定地宣布他正在創作一部小說時,我總感到震驚。”為什麼呢?因為任何一部小說,能有機會為人們所記憶或停留在書店的貨架上長達八個禮拜,那已經是天文數字了。如果你想讓人們在記憶裏把你看成一個聰明人,甚至是一個仁義的慈善家,就別寫小說,甚至都不要談論它。相反,你只須編制一大堆混雜的興趣,收集75年來的氣象數據,或者以表格的形式搞搞改進了的保險統計資料。這一切總比大多數人都可以胡亂編造的“創造性的”東西更有用,而且也不大容易使作者遭受被人忽視的命運,如果不是被嘲笑和被鄙視的話。此外,人們還會發現,大多數借宣稱他們正在寫一部小說以尋求他人的關註和重視的人,事實上都極其缺乏講故事的才能,即便是講一個下流笑話,他們也沒法抓住一張飯桌周圍的註意力達30秒之久。
① Jose Ortegay Gasset,1883—1995,西班牙哲學家。
另一種在它們出現之前便認出惡俗圖書的辦法,是由一張最近的新聞圖片得到的啟示,圖中一名年輕的婦人正在一個發廊雅間裏,在一台手提式文字處理器上寫她的書(很可能是一本小說),她的發型師正在一旁擺弄著她的發鬢。如果這還不過癮的話,在她所說的話裏還有更進一步的警告:“我正在寫一本有關我在亞洲度過的十年學習冥想的書。我在發廊裏完成了不少作品,並用傳真把作品從那裏傳給我在紐約的出版商。”發廊?事實上,這正是由她炮制的圖書的惡俗性不言而喻的證據。
書籍一旦真的出版了——它們中大部分都沒有這麼好命,這是當代生活中不多的慰藉之一,圖書的題目便成為另一個方便的警告標志。《怎樣才能確保成功》,吉姆·拜克著(我並非在此杜撰),便是典型的一例。《療傷:家庭男女平等主義的承諾》怎麼樣?據說包括有“散文、故事、詩歌和禱文(!)”,將女權主義(feminism)和生態學這兩種“視角”合為一體,此二者正是“我們時代最有潛力的治療視角”。你應該特別留意任何一本在題目中出現“治療”(Healing)字樣的書:由此,《愛、和平與治療》一書便散發出警告的濃煙。另有一些標題尚須擲硬幣才能找到答案,如《誰來發號施令?》,《如何有效地對孩子們癡迷於戰爭遊戲和戰爭玩具作出反應》(答案:建議他們加入海軍陸戰隊),等等。
圖書廣告也是發現惡俗警告的地方。對於一本由佛蒙特州的某家郵政信箱中寄出的、據說可以提供以“完美絕倫的技巧”講述故事的書,恐怕還是不要過於興奮為妙。或者,另一本出自佐治亞州某個郵政信箱的書,其廣告是這樣開始的:
第一次面市
接下來是,
“一部車就是一間很小的屋子”。如何成功地進行一次愉快的全家駕車旅遊。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旅遊者。
現在就請訂貨!
那麼,沖上去買吧!如果這本書過於世俗化了,還可以奉上《論上帝存在之證明,以及其他精神探索》,包括85幅圖表,郵自紐約市的某個郵箱。或者為什麼不看看羅瑟琳·布魯那爾的《光明之輪》呢?該書被《冥想雜志》稱為是“對人類身體的光暈的既直覺又科學的研究的極其精確的介紹”。或者《提高你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怎麼樣?一種提高你使用標點符號技巧的簡單指導。看來對此惟一可能的答覆應該是:“不用了,還是提高一下你自己的吧!”手邊就有一部詩集《獅子的眼淚》,“展現了這位圖書管理員的心靈世界”。(古斯塔夫·福樓拜,當我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裏?)
像上面這樣的書名已經領我們走近了真正的惡俗圖書交易的底層,即“虛榮出版”(Vanity Publishing)。可悲而念念不忘自我的家夥們竟會被下面這樣的廣告感動得不知所措
紐約出版杜誠招作者
寄望於讀者們對於“資助”(subsidy)一詞究竟是什麼含義的無知,廣告繼續說道:
一流的為作者提供資助的圖書出版社尋求各種類型的手稿:小說、非小說、詩、學術、青少年作品等等,歡迎新作者。
新作者當然是“受歡迎的”,因為他們不太可能知道,所謂“資助”的意思就是,由作者自己花大筆的錢將他們粗俗、可憐、不該出版的東西印刷出來,捆紮好,再一摞一摞地碼放在倉庫裏(每月的倉儲費由作者支付),或者用重型卡車(運費由作者支付)把它們送出去,讓它們在不知什麼地方的閣樓裏長眠不醒。
出版社立約要為他的書目“做廣告”,而這個詞又刺激了對於名聲與成功的幻想。於是,每個禮拜,在紐約的某家大報紙上就會出現一份發售這類圖書的廣告,看上去就像誰真得要買這些書似的:
《一盒獻給金發女郎的粉筆》
一部苦心經營的小說,生動地描述了教書的一切歡樂、痛苦和挫折。$13.95
《笑話集:幹凈的、骯臟的、調級的》
適合各種口味的笑話集錦——從安全無害的到淫穢下流的。 $8.95
《萬有引力的作用——內與外》
有爭議的思想食品,將令眾所周知的物理學震驚。 $7.95
《漫遊》
一段進入自我發現之歡愉的新奇而睿智的旅程。 $6.95
還有一些這類小廣告,出自某個恬不知恥的撰稿人之手,他或她一定每個禮拜都要把自己重新羞辱一番,真是可笑得感人,比如:
《獻給我所麥之人的詩篇》
一束以散文體編成的美麗花環,紀念詩人去世三十年的亡妻。$10.00
還有
《請為我種一些鮮花和沙果樹》
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母親獻給自己在一次不幸事故中喪生的
幼女的辛酸禮物。 $13.95
恐怕沒有必要在此大談那些企業家們的道德品味了,他們是如此輕而易舉地操縱著那些毫無防衛能力,無知而簡單的大腦。不過我很樂意提一下,一家多年以來靠經營這種沒有良知的行當而發跡的公司,最近因欺詐罪而受到審判,並受到嚴厲制裁,理由是這家公司告訴它的上當者們說他們的書將由書店來經銷。不過你盡管放心,這樣的公司一定會卷土重來,再次加入其他無以數計的“資助”出版社行列。
一種長久的美國文化的持續性,正是以這種周瑜打黃蓋式的惡俗圖書交易為特征的。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海明威在《我們的時代》中就描述了一位可憐兮兮的來自上層社會的“詩人”,其自賤的情形同我們今天這些社會地位沒那麼優越、容易上當受騙的人沒什麼兩樣。當那位詩人和其他一些偽藝術家生活在法國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現在已經有差不多夠出一書本的詩了。他打算在波士頓出版,並已經將他的支票匯去那兒了,還與一家出版社簽定了合同。”
這篇小說的名字是《艾略特先生和夫人》,事實表明,它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理由也許不難發現,雖然不會有什麼可靠的國際統計數據支持,不過我倒很樂意打賭,相對人口數量的比例來計算,如此騙人的“自費出版業”中,美國一定占據著世界領先地位。這整套可怕的把戲充分證明了美國人對虛榮的需求,他們情願相信,只要你能找到竅門,為了出人頭地,便要沖向任何一次不易把握的機會。這樣,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了。
不過,以上這些針對惡俗圖書的警告,並不能保護讀者抵禦那些真正惡俗的圖書的侵襲,就像那些耗費巨資拍攝的電影(見“惡俗電影”),它們的偽裝幾乎使你無法抗拒它們的誘惑。當奧維爾指出大多數圖書是如何“糟糕”的時候,其小寫的“bad”的確概括了當時的實際狀況,因為真正惡俗的(BAD)大部頭書籍的商業傳統其時才剛剛開始,格雷斯·米泰利厄斯的《佩頓莊園》(售出逾900萬冊)和威廉·布萊迪的《驅魔者》(售出1200多萬冊)當時尚處在準備階段。不過“進步”是無法阻擋的,時至今日,特別是大部頭的惡俗圖書(BIG BAD books)——那些中產階級人士最愛讓人看見他們隨身帶著的又大又沈,永遠讀不完的小說——成了使無數出版商不至於垮掉的看家寶貝,只要趕得上趟,哪怕一季只有一部,也是可以扭轉局勢的了。
許多年來,出版業對這個問題始終迷惑不解,為什麼那些嘮叨、繁瑣、又大又厚的小說,可以確保人們從9月份(“秋季書目”)一直讀到來年的6月或7月,而且還備受人們的青睞?最好的回答是:如果你一年只讀一本書,而且你還引以為自豪,你就會想要一本看起來“像一本書”的書——厚重,硬皮包裝,嚴肅而莊重,一本拿在手上乘汽車、火車、飛機或走在大街上都能被人看見的書,一本廣告做得很兇猛、盡人皆知的書。這樣,當你買了一本這樣的書,你就明確地宣布了自己在主流消費陣容中的可靠地位。你做對了!這並非一句安慰的話,這是一種強烈的滿足。無論是丹尼爾·斯蒂爾、斯考特·特羅、還是赫爾曼·沃克的過於肥大的作品,只要是大惡俗的天皇巨作,總會以數百萬美元的廣告費和宣傳戰為其鋪路,正如施洗者約翰之於耶穌。經過這番苦心經營,誰還能說出或者誰還真的在乎這本書究竟是什麼東西?正如電影業裏的情況一樣,花費不菲的精裝圖書並非總是賣出去的最重要的商品,其附屬版權——第一、第二續集系列、電影改編權、舞台演出權、磁帶版權、電視改編權、T恤印制權等等——常常能帶來更多的收入。
小說兼劇作家拉裏·麥克默特裏精妙地指出,“把我們現在圖書業稱做‘出版業’實在是夠簡化的了,其實它是一種媒體混合物,其先決條件不是文學價值,而是促銷能力。”因此,我保證大惡俗圖書將會繼續風行許多年,而且足以使我們相信,我們這輩子只能與惡俗圖書為伍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