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革命芒果的贈送中,群眾誇示性的“忠誠”是一種“回禮”。這種回禮具有莫斯所說的“強制性”,收禮者不能不對禮物作出感謝的表示。但是,僅僅看到回禮階段的強制性(義務)並不充分。事實上,莫斯明確提到,送禮和回禮都是義務性的。在革命的禮物關系中,贈與者有義務與被贈與者保持一種融洽的、親密無間的關系。在革命話語中,這就是“不脫離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關心”群眾至少在理論上是領袖的一項義務。
在禮物贈與中,食物占據著特殊的地位。由於食物的獨特性(不能永久保存,生命依賴食物),贈送食物實際上是“分享”食物。“請客吃飯”因此成為一種聯絡家庭感覺,營建特別感情的禮物形式。海德(L. Hyde)指出,食物和禮物有著特別密切的聯系,莫斯本人就用“滋養”(nourish)或“消化”(consume)來翻譯作為動詞的豪宴(potlatch)。用作名詞,“豪宴”的詞義是“供食者”(feeder)或“吃脹肚子的地方”(place to be satiated)。大躍進的年代,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和跑步進入公共食堂簡直就是一個意思。中國社會主義的通俗想象形式是“大鍋飯”。北京針織總廠的工人們把芒果煮成一鍋湯分享,從這禮物中獲得滋養。這些似乎都在不斷映證莫斯對於禮物的理解。
贈送芒果是一種“分享食物”形式的贈與,正因為如此,它在收禮者的下意識中喚起一種原始的親近感。分享食物最重要的象征意義就是象一家人在一起進食。偉大領袖的芒果因此對群眾心理起到了家庭暗示的作用。在芒果贈與和接收關系中,贈送禮物者扮演的是一個慈愛“父親”的角色,而接受禮物的廣大人民則因此被指派了一群同有一個父親的“子女”的角色。這種父親和子女的關系也就是弗洛依德在他的群眾理論中所分析的那種由領袖和群眾組成的家庭關系。這種關系因確實是在“同一個鍋裏吃飯(喝湯)”而被強烈戲劇化和象征化了。
研究禮物的學者有的建議以“分享”代替“禮物”,作為家庭關系的主要特征。戈德博(J. T. Godbout) 建議把“分享”本身看成是一種禮物或禮物流通形式,而不是把“分享”和“禮物”對立起來。從禮物來看待分享,可以幫助認識“革命隊伍”(或“革命大家庭”)的類家庭構建和想象模式。
革命“家庭”與自然家庭是不同的,關鍵在於“自由”選擇問題。一個人出生在某個自然家庭,是他不能選擇的事情。但加入革命隊伍卻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至少從理論上是如此。所以,加入革命組織或“革命家庭”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個體的獨立能動選擇。
家庭是社會中最能體現人際禮物關系的地方,也是兒童開始學習這種關系的地方。“家庭”因此成為我們認知其它人際禮物關系的一個核心概念。在傳統的家庭中,一個人的存在就是一種“賜予”的結果。“肌膚毛發受之父母,”一個人獲得生命的“感激”規定了他“回報”父母的義務,即所謂的“孝”。父母與子女的血親關系形成了家庭的自然黏合。這在傳統家庭和家族觀中最為突出,也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血濃於水”。
與傳統家庭概念的“自然黏合”不同。現代家庭概念中有限地添加了“自願”因素。現代家庭的組成是兩個原本陌生的人自願地選擇結成一種特殊的黏合關系。這種自願更具禮物的性質。除非兩個陌生人各自把“自我”當作禮物贈與對方,以感激和回報來相互接受,他們不能形成夫妻家庭這種特殊的黏合關系。人類學家(C. Levi-Strauss)認為,外族人的相互通婚,對一切包含相互回贈義務的關系都是一個原型,正是就禮物與家庭的原型關系而說的。
與其它的禮物贈與領域相比,家庭對個人自由有更為明顯的限制。即使在現代家庭中,仍然有明顯的非自願選擇因素:我們無法選擇組成我們家庭網絡的成員--父母、兄弟姐妹、家族中的親緣關系,等等。因此,可以說,家庭注定要承擔現代和前現代性之間的張力,必定帶有一種不可避免的曖昧性。
“革命隊伍”概念與“家庭”概念之間有著既一致,又矛盾,既親和,又沖突的關系。這種曖昧和張力正是從“家庭”概念本身的曖昧性中延申出來的。參與革命的人既反叛自然家庭的黏合關系,卻又在同時向往一種與家庭類似的關系。結果不外於加入到一種替代自然家庭的類家庭關系中去。
自然家庭常常被革命者看成是一種非現代性的人際關系,一種可能妨礙革命關系的力量。投奔革命的第一步往往是“沖出封建家庭的牢籠”。由於“家庭”不能選擇,革命者選擇“同志”便顯得是在組合上具有自由意義的黏合關系。一方面,為了建立“志同道合”的朋友、夥伴、戰友關系,必須先沖破“封建”家庭關系。另一方面,建立這超越家庭的“同志”關系,為的又是實現一種更“真實”的家庭感覺。《紅燈記》裏李鐵梅的家庭完全由革命理想黏合。三代同堂無須血緣聯系,成為革命家庭的象征。李銳曾這樣回憶年青時身在革命大家庭中的感覺,“延安當年是一個‘普通都穿粗衣服,稱呼同志一家人’的地方;人們相互很容易熟識,沒有什麽戒備。整風審幹填‘小廣播’表,那是後來的事情。”革命隊伍給人一種既是“歸屬”,但又“自由”的群體感,似乎一下子解決了自然家庭內部的那種“歸屬”與“自由”的矛盾。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