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宜·形構共有、共創、共享雲端: 雲端策展內容優化之實踐模式初探(2)

國內近年也開始討論網路策展,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長、台灣數位出版聯盟理事長何飛鵬為佐佐木俊尚新書作序時指出,「網路上的意見領袖、部落客、編輯人、網路經營者,都可以是策展人,當一個人在網路上發起一項行動、提出一項呼籲,都是策展的開始」(Toshinao SASAKI, 2011/郭菀琪譯,2012:9)。

他認為,策展是網路世界的新全民運動,「以往,策展指的是策展人在博物館或
美術館中所策畫的展覽;現在,策展指的是從如恆河沙數的資訊洪流中,基於策展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淘選資訊,賦予新意並與眾多的網友共享」(ibid.:9)。與Rosenbaum 見解不約而同:「當我們將某些原創報導加以匯集或混製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便跨入策展人的編輯工作或元素」(Rosenbaum, 2011: 104)。

今日,雲端提供超強的儲存及處理能力以執行開發的應用程式,雲端運算將
使用者從個人電腦解放出來,不僅可從世界任何角落存取所有應用程式和文件,與網路群體成員資料共享,更可在任何螢幕裝置(電視、電腦、手機、平版)播送、隨選使用。由於國內雲端策展才剛萌芽,尚未有所謂的成功案例足以分析,且國外雖趨勢漸起,但策展生態規模差異太大,不宜類比。因此,本研究藉由國內「2013 年雲端頻道策展競賽」其針對超量網路內容尋求解方,提倡視聽策展(audio-video-curation)在傳播、教育、學習之應用,期使雲端策展能在視聽教育界扎根,培育傳播人才,開創數位內容,依前述初步彙整國際學術相關研究累積成果並與趨勢研究對話,提出以下問題,試圖藉此規模盛大之「雲端策展」競賽所產出優秀獲獎頻道,具體觀察策展落實媒體近用樣態,以理解雲端策展歷程最基礎的論題。研究問題包括:

(1)如何思考「原創 vs. 策展」之間的關係?策展是否也能展現創意?


(2)雲端世代,策展對內容優化提供哪些實踐的可能?


(3)就這些可能性而言,策展歷程模式為何?


貳、原創 vs. 策展(Creation vs. Curation)


一、策展為原創尋求最佳相關內容以最適方式呈現


Web 2.0 形成的網路環境,無論是在Facebook 上按讚、 Google+裡按+1,或
在部落格的意見欄發言,稀鬆平常。然而,當網路意見領袖將複雜訊息匯集簡化;當策展人在社群媒體平台上與社群連結提供觀點,跟隨者(followers)接收資訊、在策展人的觀點上打卡,策展作為全民運動,人人皆可成為網路作家時,網路內容爆炸,匯集與策展成為媒體因應競爭的最新對策,是否也意味著需為品質把關?有研究便提出匯集與策展新聞時,新聞的價值與品質可能相對下降等問題(Creamer, 2008: 1-17)。針對「原創 vs. 策展」(creation vs. curation)間的思考,不同主張者曾經在美國德州奧斯丁(Austin)召開的一場「策展論vs.創作論:大哉問」( Curationism vs. Creationism : The Great Debate)有過深入辯論,最後共識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內容豐饒(content abundance)的世代,即使原創最後都成為策展的來源,但創作者(Creators)、傳佈者(distributors)、匯集者(aggregators)以及策展者(curators)都是價值鏈中經濟性的基本組成」(Rosenbaum, 2010.08),顯示策展與原創間共進發展的連結。

Rosenbaum(2010.08)認為,策展是內容方程式的一部份(Curation is now part

of the content equation),策展不但不會扼殺任何創意,反而增加一個有力的新工具,讓瀏覽者因為內容更切身相關而被吸引並停留。畢竟,沒有原創,策展無法存在(curation can't exist without creation);但如果內容原創沒有合理的經濟利益,策展也不可能成為其「加值」的途徑。

研究分析指出,當網路使得所有訊息都成為即時訊息時,人們對於誰是第一
手消息、首播或獨家已不感興趣;網路策展人的經營以滿足其跟隨者為要務,當資訊吸收量大到無法負荷的程度時,茫茫資訊大海中,人們反而希望藉由閱讀他人觀點,幫助自己思考(Gordon, 2011: 30)。正呼應Rohit Bhargava 的Manifesto for the content curator 內容策展宣言:「內容策展人的工作不是創作更多內容,而是讓他人創造的內容有意義」,「找出最佳與最相關的內容,然後以最適方式呈現,…社群網路的未來將由這些內容策展人帶動」(Rosenbaum, 2011:14)。不少研究也發現策展具有使原創內容更具意義的特徵,Holtz(2012: 14-19)對於策展方式表示贊同並樂觀預估,內容策展人最終將成為受信賴的資訊發佈者,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策展與世界更加連結,在不同層面上創造資訊檔案庫,創造志趣一致的社群。佐佐木俊尚確信,「針對黏著度高、定著力強的社群,即使字數不多、管道有限,但只要提供資訊濃度高的內容,就能做到精準的訊息到達」(Toshinao SASAKI, 2011/郭菀琪譯,2012:73)。至於品質,紐約大學教授Clay Shirky 研究認為,網路的大量參與和優質專業內容之間並不存在任何問題(Rosenbaum, 2011: 125)。

二、策展 vs. 匯集(Curation vs. Aggregation):

策展實踐本質在於「人」


數位時代,匯集(aggregation)是另一個常被討論的字彙。所謂匯集,是蒐
集資料,將之組裝再向他人散佈,扮演中介者(middleman)角色,強調的是自動化,匯集內容的標準是依據後設資料或關鍵字等加以進行(Rosenbaum, 2011:102)。然而,「策展」卻是一種人性化工作,需要「人」針對特定話題蒐集所有資訊,篩選整理後再提供給閱聽人;需要「人」對來源加以分析,對內容提出個別評價(Zuk, 2011: 7)。兩者間最大的差異在於「信任」;策展以清晰取代無用的訊息,就是為了讓人們能明確選擇信任的人協助自己尋找東西(Rosenbaum, 2011:103)。

Ava Seave 在The curse of the Mogul: What’s wrong with the world’s leading 
media companies 一書指出,所有媒介組織實質上即是某種程度的策展者,讀者信任的是人類編輯而不是電腦的演算法(Rosenbaum, 2011: 15-21)。因此,舉凡編輯(editors)、節目人員(programmers)、零售商(retailer)、傳播者(communicator)、創意人員(creative people)等,都是策展人。缺乏策展的匯集只是一堆看似相關的資料,毫無品質,因此策展的本質精義(the essence of  curation)在於「選擇」(selection):彙整與選擇適當項目。「組織」(organization):編排適宜順序。「展示/呈現」(presentation):創造吸睛的展覽。「發展」(evolution)及「推廣」(promotion):推向有需求與喜好的人(ibid.: 15-21)。

Views: 1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