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玉《馬來西亞·馬來人·華人》 (17)

實際上,當年奔忙於海上貿易之路而唱主角的,還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商人。他們的活動雖不像朝貢使團那樣較為集中地見諸史乘,但海上貿易這條商路本身就是為他們而存在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晉代法顯《佛國記》所載內容均屬實的話,那麼,在他那個時代已有至少能乘載200多人的大型商船來往於中國到印度的海路上。

張燮《東西洋考》(卷4)記載有中國商人至馬來半島東海岸港口進行交易的情形如:

 

關於彭亨: 

舟抵海岸,國有常獻。國王為築鋪舍數間,商人隨意廣狹,輸其稅而托宿焉。即就鋪中,以與國人為市,鋪去舟亦不甚遠,舶上夜司更,在鋪中臥者,音響輒相聞。

 

關於柔佛: 

柔佛地不產谷。土人時駕小舟載方物走他國易米。 

道逢賈舶,因就他處為市。亦在要之入彼國者。我舟至止,都有常輸,貿易只在舟中,無復鋪舍。

 

關於丁機宜(登嘉楼): 

夷亦只就舟中與我人為市。大率多類柔佛,而俗較馴,而貨較平。自為柔佛所侵,彼國有風聲鶴唳之虞,而舶人亦抱林木池魚之患。此揚帆者所以掉臂希顧也。 


以上引文亦反映了動蕩的政治形勢對商業貿易的影響情況。
 

中國與馬來群島間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系,也推動了他們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從中國這一方面而言,就是通過這些聯系,很早就對馬來群島的自然、人文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並載諸史冊,這些今天都無例外地成了研究馬來群島古代歷史的不可多得的、十分珍貴的資料。除此之外,筆者在此特別要強調指出的,乃是歷史上構成中國與馬來群島文化關係之最重要內容的宗教傳播,以及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赴海外追求佛教真理、真知的中國僧侶。

 

佛教自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創傳後,在成為世界宗教之前,首先發展為亞洲宗教,以致今天在亞洲仍能看到一片片佛教沃土。佛教於公元l世紀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之際迅速擴展到南北兩地,得李唐盛世之推崇,則令其更為弘揚光大,此際中國佛教文化氛圍之濃是歷史僅見的,而赴海外追求佛教真理、真知則成了許多僧侶們的一件樂此不疲的事情。與此同時,東南亞也迎來了印度化、佛教化時代,其結果是,在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之前,佛教(或印度教)在一些國家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崇。

如與中國南朝保持密切關係的丹丹、干陁利(吉打)、狼牙修諸國,都曾表達過對南朝佛教的強烈向往,極贊其“信重三寶,佛法興顯,眾僧殷集,法事日盛,威嚴整肅”。“應供正覺,遺形舍利,造諸塔像,莊嚴國土,如須彌山。”湣念群生,民人安樂,慈心深廣,律儀清凈,正法化治,供養三寶,名稱宣揚。”南朝的佛教信仰氛圍,顯然曾成為吸引諸國與之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亦可以說,佛教曾成為他們與中國在文化交往方面一度探討最多的熱衷話題。而與中國隋朝關係密切的赤土國,顯然已是一個印度化、佛教化非常深刻的國度,“其俗敬佛,尤重婆羅門”,有“婆羅門等數百人”,在接待隋使時,亦以婆羅門二人引路,並“奏天竺樂”。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