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三、作為事件的藝術:藝術成為紀念碑
德勒茲在《感覺的邏輯》中以培根的繪畫為例,向我們展示了藝術作為事件直接接通審美感覺的可能。同時他也感嘆道,訴諸感覺的作品是很難達到的,“感覺是草率的作品、步入後塵的作品和中規中矩的作品的對立面,但同時也是那些像刺激人感官的作品和一蹴而就的作品的對立面”,53 “好的藝術是感覺的聚塊(bloc de sensation),是感知物(percept)和感受(affect)的組合。” 54 藝術得以留存下來僅憑感覺本身,它將我們從優先考慮的種種形式中解脫出來—— 包括制作所使用的物質材料和它所處的社會環境,但同時揭示這些事物交叉地帶蘊含的真理,並把體現這一事件的持久的感覺交付給未來的耳朵。在這個意義上, 藝術作品就是一座紀念碑。
(一) 藝術的目的:鑄造感覺的紀念碑
藝術是紀念碑,這個比喻清晰地展示德勒茲的評價標準:好的藝術如紀念碑, 能夠留存並且流傳“真理”,而對於藝術而言,真理就是感覺。
首先,如自我留存的紀念碑的藝術,它一定是持久的。人們常說經典之物歷久彌新,是什麽使藝術常新?必然不會是它的物質材料或其所依存的物質實體, 比如繪畫的顏料或者音樂的聲音。馬蒂斯(Henry Matisse)的名作《The Joy of Life》(生命的喜悅)面臨著褪色危機,原先鮮艷的檸檬黃逐漸淡化為米色,畫作整體的光澤感也在淡去,但當觀者看到畫中那些舞蹈、愛戀、遊樂並贊頌著生命的喜悅的人群時,還是會有強烈的共鳴感甚至產生想要進入畫中與人群一同歡慶的強烈沖動。使藝術常新正是這種“感覺”。然而這個感覺(sensations)並不是淺顯的感性知覺,而是德勒茲定義上純粹的感覺,是感知素(percept)和情感素(affect)的組合。它是把前感覺的兩個層次,知覺(perception)和情感(affection)打碎後所抽離出來的純粹感覺素的聚合。55
把 percept 和 affect 抽離出來看似玄乎,然而從事實和事件性的角度出發,便不難理解。感知(perception)是我們是通過把意象對象化和客觀化的感知行動所得到的感受和認知;而情感(Affection)是主體被外物“刺激”後,主體身內心的情動。無論是作為對事物外在屬性的感知的前者;還是作為內在於主體的心里狀態和情感變化的後者,它們都只停留在了事實層面。而 percept 和 affect 是事件層面的感知和情感的運動。percept 是純知覺素,它指向由意象之力貫穿我們的身體形成的感知;affect 是情感素,它指向主體突破自身的界限而向生成轉化的感情。在好的藝術中,我們面對的意象充滿潛能,它是對力本身的再現,我們總是對它充滿了驚異,它使我們領悟到向一種不確定性開放的可能,面對它時,percept 無盡,affect 無終。percept 和 affect 的聚合,就超越了停留在“事實層面”的感知和感情,把審美推向最高的感覺(sensations)階段。對 affect 和 percept 的討論,歸根到底是在澄清“意象”。這讓我們再度想起培根的畫,那些隨時侵入畫面的圖表、掙脫形象化囚籠的純形象、變成了肉的無器官身體……它們究竟是什麽呢?是某種概念的化身或實在世界的“表象物” 嗎?不,它們已然超越了表象物的範疇,不去再現什麽事實;而是被呈現為直接在場的,作為強度性存在的,直接對感覺起作用的事件。正如前文中我們說培根走了第三條路,超越再現,以事件-繪畫直接找出了事物的在場感。在這個意義上,使培根的畫成為紀念碑的,就不是色彩、構圖、必要的“實踐的形象”等等 這些物質性的存在物,而是“在場感”——一種超驗的、強度性的存在。繪畫直接直接體現出事物的在場感,就是在感覺序列的 affection 和 perception 中直接找出了 affect 和 percept。
除了聚合 affect 和 percept 之感覺,即保存真理外,這種過分的在場感還開放出紀念碑的另一個含義,流傳真理。這是通過在場感的“滯後性”(hysteresis)實現的。德勒茲在評價培根的畫時說,在場感是如此執拗,“叫喊在嘴巴之後還 執拗地在場”、“微笑在臉部之外、在臉部之下還那麽執拗地存在” 56……這種執 拗意味著“‘已經在那里’和‘永遠慢一拍’是相等的” 57。而這種“滯後性”正 是紀念碑特有的時間機制——“未來”總是在“當下”才達到,“當下”亦通往 “過去”,由此紀念碑保存的“感覺”和“真理”能夠得以流傳,它才能“把體 現事件的持久的感覺交付給未來的耳朵。” 58
53 德勒茲,《感覺的邏輯》,第 46 頁。
54 Deleuze and Guatarri. What Is philosophy?
55“藝術把知覺、情感、定見的三重組織打散,代之以一座用感知物、感受、感覺的聚塊組成的代行語言職能的紀念碑”
56 德勒茲,《感覺的邏輯》,頁
67。57 同上。
58 Deleuze and Guatarri. What Is philosophy? 17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