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惡俗工程
倘若不得不說的話,美國人或許會承認,造就現代世界的一切思想統統源於其他的地方,比如達爾文的,馬克思的,弗洛伊德的,愛因斯坦的,榮格的等等,沒有一樣是源於美國這些州的。至於我們的特長。作為對我們在創造性才智方面貧乏的補償,據稱是工程。或許是對於價值與意義的領會方面先天不足,據說我們天生擅長於經營技巧與手段。
這不過是一個貌似可信的結論。美國在設計商用飛機、把它們賣給世界各航空公司。以及把人送上月球等方面的成功,已經給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那就是:美國人擅長工程和建造東西,可實際上,他們在這些方面的成就,恐怕和他們在控制嬰兒死亡率。阻止華盛頓特區裏的殺人案件、或建立公共醫療保險方面一樣糟糕。牛皮還是越吹越大,自我慶賀很少受到過真相的抨擊。只消看看人們談話的方式,你就會知道在美國沒什麼人乘坐過一列日本或法國的高速列車——說到法國的高速列車,它可以每小時320英裏的速度安全行駛。你可能還會思忖,好像這裏的人沒有誰喜歡記住協和式飛機①是英法聯合制造的而非美國的科技成就這一事實;維克羅魔術褡褳(Velcro)也不是美國佬的發明,而是一個聰明的瑞士人②在看到金屬鉆屑粘在他的襪子上之後思考的結果。所謂美國的成就——我知道提起它會讓人倒胃口——就是“挑戰者”號飛船③,帶給你的只是糟糕的制造工藝,無能和不誠實的質量檢測,以及為了掩飾事件背後的巨額資金交易而撒的謊話和遁詞。
① 英法合制的超音速飛機,時速可達2160公裏以上。
② Georges de Mestral,1908—1900,發明家。
③ 美國研制的太空飛船,在199x年第x次發射時爆炸墜毀。
另一項美國的成就是嘩眾取寵、耗費巨資的“哈潑太空望遠鏡”(花了15億美元),多少年來一直是這個國家自我頌揚。自鳴得意的東西。可是,1990年6月它被調用時,卻被證明不中用,原因是新聞界所稱的“有斑點的鏡片”(即鏡片的曲度錯誤),“對於每一個參與過此項計劃的人來說”,某位科學分析人士說,“都是一種尷尬”。對這一最不可思議的可恥失敗的譴責之辭,迅速傾瀉在制造商、供貨商、檢查人員以及NASA④身上,用某位評論家的話來說,給他們諸位留下了“一塊醜陋的傷疤”。“這當然是非常奇怪的”,一位光學專家說,“一項如此龐大的工程計劃競以一個如此渺小的斑點而告終”。不過,如果我們再多註意註意美國的工程與建造領域中裝出來的樣子和實際真相之間的惡俗差距,這就不會覺得那麼奇怪了。每天,我們的報紙都會帶給讀者一條新的令人沮喪的標題,比如:
一種已經廣泛使用的塗有保護層的膠合板被發現使用幾年之後就會腐爛
屋頂材料的疵點使官司愈打愈烈或者:
清除石棉劇增的費用使許多學校舉步維艱或者:
使學術圖書館中半數圖書化為廢物的酸性紙
④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像美國人這樣如此拜金的民族,理應在物質操作方面是很有天資的,可是各地喜歡炫耀和引人註目的迫切欲望卻頻頻招致災難。比如1978年哈特福德市⑤市立體育館由電腦設計的假氣派的宏大頂棚的坍塌,以及近年來相似的各類屋頂坍塌,如堪薩斯城造價昂貴的室內拳擊競技場頂棚的坍塌,僅僅發生在它獲得美國建築研究院頒發的一項設計獎五年之後。這類事情現在已經司空見慣了,時至今日,每年大約有五百次類似的尷尬。再舉幾個例子:1983年,新澤西州剛建成不久的供城郊輕軌火車旅客使用的氣派非凡的“每日廣場中心”,其巨大的天花板掉了下來,50噸重的物體砸在一群人身上,造成兩人死亡、八人受傷。稍後,密歇根安州龐提亞克市的銀頂體育場的頂棚第二次墜落,原因是它無力承受一次密執安暴風雪的重壓。
⑤ Hartford,康涅狄格州首府。
惡俗的設計與建造,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事實上更像是某種美國特有的東西。最近,陸軍工程兵團檢查了將近4000座堤壩——結論是都被認為有散架的危險,其中,988座被證實“不安全”,58座“嚴重不安全”——也就是說,如果你住在附近的話,趕緊搬家。住在愛達荷州戴頓大壩下的人沒有及時於1976年6月遷出,結果大壩崩塌時,11人死亡,2000人受傷,損失達10億多美元。
五年前美國的公路高架橋被檢測時,發現40%以上“有缺陷”。康涅狄格州的一座公路高架橋於1983年倒塌,使三名相信它可以使用的人喪命。四年後,輪到紐約州了:托馬斯·愛德蒙·杜威過境高速公路上的一架橋倒塌,有10人報銷。當然,不可避免的“基礎結構”的自然磨損是某些這類事故的起因,不過,毫無想像力的工程與不老實的偷工減料也一定要分擔惡名——也就是說,如果所有這些大壩與橋梁不是由那些“具有非凡能力與美德的美國人”設計和建造的話,情形可能大不一樣。人人都有必要知道,在某些失敗的建築物和廢墟中,調查人員發現在鋼筋混凝土裏竟埋著建築師和工程師們根本沒有料到的工人的快餐盒、衣物、垃圾、罐頭盒、玻璃瓶以及其他非功能性的物品。
人們不該忘記的是,華盛頓肯尼迪中心天花板上的裂縫(花了4百萬美元修覆),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林登·約翰遜圖書館那富麗堂皇的大理石壁板的鋪設失敗(經查證發現是灌漿拌錯了料),還有奧爾巴尼城宏偉的洛克菲勒購物城中汽車大樓上大理石表面的類似災難,招致了一場耗資2500萬美元的起訴總協調人和建築設計師的官司。最著名的是波士頓高達62層的約翰·漢考克大廈上巨型玻璃外墻板的表現。幾塊玻璃板脫落,嚴重威脅了下面街上的行人之後,人們發現玻璃板的強度不夠。所有玻璃,總共有10000多塊,被全部撤換,耗資800多萬美元。接著人們又發現這幢大廈還需要安裝一些起支撐作用的拉條以抵禦強勁的風:因為大樓會在風中不祥地搖擺。這又花去了1750萬美元。這類法律案子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只有律師在其中出盡了風頭。漢考克起訴了玻璃公司、建築師(著名的貝聿銘先生)和建築承包商,他們每個人又各自反訴回來。整樁案子的花費據估計超過1億美元。
“Smug”(自鳴得意)這個詞是一個著名的結構工程師保羅·懷德勒提出來的,專門用來指那種滿以為自己毫無問題、結果卻偏偏引發這類驚人事件的態度。懶惰、無知、缺乏想像力,再加上這種自鳴得意,惡俗所要求的一切東西就都有了。這些頻繁的災難很容易被說成是“天氣”的罪過,而實際上卻是由潛藏在事件背後的幼稚的樂觀和商業詭詐所引發。在《財富》雜志上,沃爾特·麥克奎德引述了一名建築師的話,該建築師把大部分罪責歸之於生產商為其產品所做的不精確的工程設計書。“真是天大的笑話”,麥克奎德說“所謂最好的設計表現就等於頂住時速42英裏風力的壓力……而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幾乎所有城市都時不時地會刮時速70英裏風力的大風。”麥克奎德批評的這種邏輯最近有了很好的腳註,在一場“沒有料到”的大風中,一所學校的樓墻倒了下來,砸死了數名兒童。
美國的冶金技術,由於長期以來讓我們有了關於美國發達的鋼鐵制造業的印象,看來似乎是我們的強項之一。比如,人們或許會想,我們為建樓而使用的螺栓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大錯特錯!正是部分地由於懸掛螺桿的瑕疵招致了堪薩斯市室內競技場頂棚的坍塌,和這座不幸的城市一樣,正是由於螺栓的毛病,才導致海亞特酒店大堂正面光彩奪目的走道的塌陷,114人死亡。毫無疑問的是,由於把一台噴氣式引擎固定在機翼上的螺栓的失誤,才導致了1979年芝加哥的一架DC—10飛機墜毀事件的發生,該事件對於圖書貿易來說實在是一種災難性損失:273名遇害者中,不少人是前去參加在西海岸舉行的一次出版商會議的。
這種情形對於新聞人員真是太糟糕了,倘若為了節省時間能在他們的文字處理機上點一下鍵盤就打出“坍塌(collapse)”這個詞,而不必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打出這個詞,那該多麼痛快呀。這個詞著實在新聞中出現得大多了點:
德克薩斯州布朗斯維爾:“一次頂棚坍塌,至少11人死亡。”
紐約市:“第三十街大廈坍塌,阻斷地鐵列車,至少10人受傷。”
西弗吉尼亞的格林銀行:“天文望遠鏡塔樓坍塌,造成美國科研大倒退。”
田納西州科文頓:“橋梁坍塌。7人摔下致死。”
加利福尼亞州長灘:“無人知曉是什麼引發了7月2日的坍塌(位於加州大學)……獨奏大廳……當時空無一人,120噸重的鋼骨水泥傾瀉到地面上,砸碎了兩架大鋼琴。”
“廢墟”(Ruins)一詞是另一個有用的標識,如以下這段圖片說明文字所示:
一塊20噸重的比賽分數顯示板,躺在新落成的耗資5200萬美元的北卡羅萊那州夏洛特市立體育館地板上的廢墟中……這塊顯分牌,價值120萬美元,……昨天,當它被吊向天空的時候墜落……
“混亂”(Chaos)一詞也是一個我們會經常看到的詞:
管理飛機旅行者的電腦陷入混亂
1989年5月13日。全國最大的航空電腦儲存系統……昨天漫不經心地死機近12個小時,中斷了全國約14000家旅行代理機構的正常運作。
把裝汽油的巨箱埋在加油站地下,並用幹洗劑清理流液似乎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完全避免了使用地上儲備時的危害,因為地面上的一絲火花或一劃火柴都有招致爆炸的危險。然而,在南加利福尼亞,由於沒有想到這些埋在地下的油箱不可避免地會生銹與侵蝕,於是導致了大面積的飲用水汙染。僅舉幾個摘自《洛杉磯時報》的例子:
戴維斯城:一加油站35000加侖的汽油發生滲漏,汙染了100碼以外的(一處)城市地下水井。
科恩縣的格倫韋爾:1985年……發現一條寬1/4英裏的汽油滲漏帶,七處水井遭汙染。
被埋在地下的盛清洗劑的筒也會腐蝕:
莫代斯托市:一家老洗衣店的四箱清洗溶劑漏泄,滲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導致,100萬美元的清理支出。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我想,如果這些責任人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見“惡俗的大學”),他們或會有更靈活的想像力,有能力預見他們的貯藏箱的未來,或許還能發展一種對於事業與人而不是油料公司與加油的忠誠,此番議論或許並非離題萬裏。
同樣,那些建設和保養核能與核武器基地的人,也應有更開闊的眼界,而不能把目光死盯在當代的“外國石油威脅”或百萬噸級爆炸能力的荒唐行徑上,應認真對待基地周圍的白血病發病率。說到這裏,形勢已經太令人沮喪了,任何人若對這可怕的核區域的惡俗工程和建造有興趣的話,請參閱泰迪·米爾恩的《看不見的屠殺:一份有關核事故。核泄漏。錯誤管理內幕的悲慘紀錄》(1987年)。總之,我們應該把有關核廢料處理的醜聞敬獻給工程師們……當這整項瘋狂的事業興致勃勃地開始的時候,似乎從未有人好好想過這一切,不過在美國,事情還有一點點安慰,大多數工程企業的先天性不良構成了一線奇異的希望。例如,據最近的報道,調查發現有近1/3的洲際彈道導彈要麼不能用,要麼永遠不會到達它們的目標,這一事實使無數驚慌失措的歐洲人如釋重負,並暴露了美國在冷戰中荒謬的主導地位所仰仗的工程優勢的虛假和做作。
紐約市備受吹捧的新型公共汽車Grumman·Flxibles(此車名是一種典型的忸怩作態,見“惡俗語言”),暴露出的問題不過是全國乃至國際問題的縮影。這些聰明的設計據說能節省燃料,對殘疾人有利,有舒適的空調,全電力控制系統。可惜,它們的輕型構架幾乎一上路就馬上發出疲憊不堪的劈啪聲,駕駛出現異常。紐約交通局最終報廢了這整批637輛公共汽車,對9200萬美元的投資道了再見。
縱觀諸如此類的失態情況的原因,人們不應該低估全國文盲的偉大貢獻。他們需要制造業和建築業提供的職業,為了得到這些工程,他們必須裝做讀懂了工程計劃書,並假裝依照書面的指示作業。當然,其中許多人只能通過造假才能完成這些工程,於是便導致了橋梁和屋頂的坍塌,焊接(如阿拉斯加輸油管道)不牢,整項工程無法運作,等等。如沃爾特·麥克奎得所說,“可笑的事實是,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技術天才統治的時代,職業競爭也不如從前那麼激烈。”換種方式也可以這麼說,某種裝腔作勢的技能已經超越了人類可以駕馭它的能力,甚至連對它產生懷疑都不可能了。
恐怕很少有幾個人願意回顧一下漢穆拉比法典①為鼓勵競爭立下的法規:
如果某立約人(承包商)為某人建一所房子,而房子建得又不夠結實,他所建的房子倒了,並導致該房屋主人的死亡,那麼該立約人應被處死。
如果導致屋主兒子的死亡,那麼該立約人的兒子,應被處死。
不過這條殘酷的法規至少有利於避免美國司空見慣的現象,如建築失誤或者律師暴富等。
① code of Hammurabi,約公元前1750年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頒布的法典,用楔形文字銘刻在石柱上。
最後,很有必要明白,工程和建築在其他地方(如最近的報道:“100多人死於印度的火車翻橋事故。”)發生的壞事也一樣糟糕。不過只是糟糕而已。那還遠遠夠不上惡俗。因為,沒有人曾經說過印度是雄心勃勃的世界工程技術奇跡,因而會令世人羨慕不已。(見“惡俗建築”)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