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十二講·青銅時代夏二裏頭文化
人類的價值,因思想而存在
人在大地上直立以後,變成所有的動物裏,腦的思維及手的能力發展最強的動物。
我們稱人類為靈長類,靈長類是所有的動物群中不只發展體能的高等動物;相反的,它發展了“智慧”。因此人類的腦容量範圍比一般動物要高出很多很多。腦容量在外表上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卻是人類從事思維工作、運用物質的能力來源。
如果我們問一個人:“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也許他一時答不出來。
然而我們仔細思考人類因為腦容量的發展,以及直立以後用手制作器物的能力,這就是人類存在的價值。
人類站了起來,開始發展他的腦,從“手腦並用”開始創造出非常驚人的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青銅時代等物質世界。
石器時代,人類懂得用石頭打造各種工具;接下來,他懂得把土加水變軟以後,像揉面一樣地揉出各種造型或是拉胚,拉出一個陶罐;同時他也懂得用火在窯裏燒陶,等到火溫到了攝氏八百度、一千度甚至一千兩百度,陶土就固定、變硬了。這些不只是物質的利用和技術的運用,更重要的是人類大腦思維變得更加縝密。
我們發現所有的動物,不管是家裏養的貓、狗,還是牛、馬、豬,沒有一種動物的大腦擁有智慧,足以幫助它用四肢做出器物。如果有一天我們回到家裏,忽然發現家裏養的狗,拿著土在捏東西,我們大概會嚇一大跳。
從咿呀學語到美感形成
因為一般動物沒有這種能力。作為一個人的尊貴之處,就是因為腦的思維的確是所有動物所沒有的。
如果我們去博物館,可以看到最早人類用手打出來的玉璧或者玉琮,這些美麗的雕刻品,表現了人類對玉石的愛好。八千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人,他也已經懂得把一塊石頭慢慢磨,磨成一粒圓形的珠子,然後在裏面穿孔,串起來變成項鏈戴在脖子上。他的手、他的腦都已經進步到非常精細的程度。
有時候從孩子的成長過程裏,也可以看到人類文明的再現。
我們觀察家裏孩子的行為,你註意當他一兩歲時,給他一些珠子,他還不懂得拿一根線去穿過珠子的孔,把它們串起來。但過了幾年之後,有一天他可能忽然就會了。因此這個行為恐怕不是很早發生的。
所以,我們感覺到人類上萬年的文明史,好像能具體而微地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裏面重復一次。我也很喜歡觀察孩子的發音。孩子剛出生最初只是會哭會笑,只會發出本能的聲音。接下來他開始整理出語言,會叫爸爸、媽媽。然後,他懂得拿一支筆畫出情緒,然後他可以把情緒變成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
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過去了,接下來是“青銅時代”的來臨。青銅時代是東方、西方都非常重要的文明。
法國有位有名的雕刻家羅丹(Augeuste Rodin, 1840—1917),他有一件作品,就叫做“青銅時代”。這個作品是個站立的全裸的男子,他的臉部表情好像是被清晨第一道曙光喚醒的樣子。他的眼睛正在慢慢睜開,可是在睜開的過程裏還有一點蒙眬。
羅丹把握了人類意識還沒有完全清醒的剎那,把這種感覺做出來,命名為“青銅時代”。他之所以把一個剛睡醒的男子叫做“青銅時代”,因為“青銅時代”是人類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人類文明的曙光
青銅時代,是人類文明的曙光。相對而言,青銅時代以前的石器時代、陶器時代,就是混沌未明的黑夜。用青銅時代比喻人類文明的曙光,有一部分原因是青銅很耀眼。青銅器像黃金一樣閃閃發亮,你覺得它遍體閃耀著燦爛的光輝。
如果我們在桌上放一個陶甕,在旁邊放一個青銅做的鼎,你會感覺到你的視線很容易被鼎所吸引,因為它是光鮮亮麗的。但是陶罐則會讓你覺得有點樸拙,不那麼迷人。
在中國古代,“金”泛指所有金屬,特別是當時制作出來的青銅,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黃金。大概到了夏朝、商朝的時候,中國已經有了青銅器,因此中國的文字裏,就出現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
這五個字到現在對我們影響都還很大。
木、火、土、水,都是人類自古以來就常常使用的物質。例如構木為巢、鉆木取火、引水灌溉、制作陶器。“土”讓你感覺到敦厚、穩定;“水”讓你感覺到流動、智慧;“木”讓你感覺到繁榮、成長;“火”讓你感覺溫暖、淬煉。
那金呢?
金屬,讓人聯想到銳利。比如說刀子,就是很剛硬的東西。當時的人類在發現了金以後,發現金屬有一種特性,於是開始懂得冶金。
“冶”就是煉制金屬。因為金屬熔點非常高,如果我手上拿一個黃金的戒指,我問一個朋友說,你覺得這是固體還是液體還是氣體,我想大部分的人都說,這是固體。可是我們不要忘記,所有的金屬到了熔點都會變成液體,連石頭都有液體的狀態(火山爆發時的熔巖)。
我有些做金工的藝術家朋友,他們用高溫的火在小小的坩堝上,就可以把白銀、黃金或者青銅熔化。熔化成液體狀態以後,倒進模子裏,就可以做出他要的形狀。
石器時代人類用巖石做很多東西,巖石到處都是,你不必特別困難就可以找到石頭來制作工具。到了第二個階段,大概接近一萬年前,人類用土來做陶,土的發現也不太困難。從巖石到泥土,人類要發現材料都不困難。
青銅——成就人間典範
如果今天要你去找一塊銅,你會發現很難找。在大自然中,銅在哪裏?最早的“銅礦”是掩埋在泥或石頭裏的,要找到銅礦非常不容易。
人類最早找到銅,可能是在森林大火當中意外發現的。
森林大火的火溫高到一定程度,就能把銅礦熔化。熔化的銅礦流出來以後,剛好附著在一個陶罐的表面。等到大火過去以後,人類回到大火的現場去尋找他的家園,就發現熔化的銅附著在陶罐表面,那些銅塊可以復制出陶罐表面的形狀。
這個時候他感到很好奇,會想:“這是什麼?”然後他開始尋找銅礦的來源以及銅礦的熔點。
我想大家一定聽過兩個字叫做“模範”。在學校讀書,品學兼優的學生稱為“模範生”;進入社會以後工作態度認真的人是“模範員工”,或者母親節會頒獎給“模範母親”。“模範”表示一種優良的典型,值得大家效法。但“模”和“範”究竟是什麼?
其實“模”跟“範”都是做青銅器的工具。如果我們要做一個青銅的器皿,例如青銅的碗,必須要先有一個陶土做的兩層的碗。這兩層的碗外面的稱做“模”,裏面的稱做“範”。
具體來說,把一個碗放在桌上,然後在裏面套一個比較小的碗。大的碗跟小的碗中間就產生了空隙。這時我們把熔化成液體狀態的銅汁倒進兩個碗中間。然後銅汁就會充滿大碗跟小碗中間的空隙。等它冷卻以後,我們就可以把外面的“模”跟裏面的“範”打碎,銅碗就完成了。
這就是“翻模”的技術。
如果大家到五金工廠參觀,現在大部分金屬工廠還是用這樣的方法制作金屬。這種過程叫做“翻模”,或者是“開模”。
因此,如果要做出一個青銅器,你必須要有很好的制陶技術,有好的陶模、陶範才能灌註漂亮的金屬的器皿。所以青銅器的制作其實非常地麻煩。我們對青銅時代器物的制作不太了解,因為我們沒有看過“模”跟“範”。“模”跟“範”是器物完成之後,自己要犧牲的,註定要被打碎。可是它會把它的形狀復制在青銅表面上。
在四五千年前,人類發展了開始使用青銅的文明。這是一個驚人的跨越,可稱為當時的高科技產業。
制作青銅器物的皇家秘方
青銅器的產生,使人類進入了“高科技時代”。如果現在要你把一塊金屬熔化,你都不一定能做到,更何況當時的人能夠掌握金屬的熔點,更是件不容易的事。
今天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金屬制品,像菜刀、刀叉、湯匙等。現代制作金屬的技術更發達了,有不銹鋼、純銀等更精密的技術在不斷地更新。
然而人類早期發現的青銅,其實跟我們現在說的“銅”不太一樣。青銅的顏色跟原始的紅銅不一樣。如果你把一條不用的電線外面用來絕緣的橡膠切開,你會發現裏面有很多銅絲。銅絲是導電性很好的金屬,電線裏的銅絲用的是真正的紅銅。而紅銅跟我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看到的夏朝、商朝的青銅是不同的。
因為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把紅銅跟錫,拿來做成合金。錫加上紅銅,會變成一種比較硬的金屬。
如果把電線切開來,去玩那個銅絲,你會發現紅銅的特征是導電很快,可是它非常軟,只要用手就可以改變它的形狀。那麼這樣的東西如果拿來做酒杯、鍋子,就不太好用,因為太容易就垮掉、壞掉了。
所以,古人經過很多次試驗,發現把錫加進去以後,它會變成硬度比較高的金屬。從此以後,鼎、酒杯就可以站立起來了。
因此,青銅是一種合金。
我們知道古代有一本書叫《周禮》。《周禮》裏面有一篇《考工記》,《考工記》介紹了中國古代工藝的制作過程。對喜歡工藝、科技的朋友來說,這本書很重要。它是最早的中國科技史資料。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當時在制作鼎的時候,紅銅跟錫的配方跟比例是多少。
《考工記》有“大刃之齊”、“鼎爵之齊”的記錄。“齊”,就是配方跟比例的意思。“大刃之齊”的意思就是制作“大刃”的比例。“大刃”是一種打仗用的大刀,它需要特別高的硬度。因為在戰場上如果刀子硬度不高,就很可能會折斷。所以做刀子的配方可能是四分的銅、兩分的錫。而“鼎爵之齊”則是制作“鼎爵”的比例。“鼎”是鍋子,“爵”是酒杯,它們的硬度不需要像大刃這麼高。所以鼎爵之齊可能是五分的銅、一分的錫。
這是當時的科技發展,掌握了這樣的配方跟比例,就可以制作出各種不同的青銅器物。掌握這個配方的國家,就是擁有權力的國家。
這如同今天商業、科學上所謂的“商業機密”。比如我們制作晶圓,但我們不希望制作晶圓的技術被別的廠商知道。因此,掌握青銅的制作比例,就等於掌握某一種專利。政治的強盛或者經濟的富有,都跟這個專利有關。
所以我們說,在《考工記》裏記錄的是制作青銅器物的“皇家秘方”。
技藝的巔峰
談到中國的青銅時代,一定要介紹《周禮·考工記》。當然《周禮·考工記》可能是將歷代科技最後總結的極致,最後的成書時間可能在周朝,也可能再晚一點,所以它並不能考究確切的作者,或者確切的年代。它是通過時間和經驗陸續累積起來的。
我自己的《美的沈思》裏,也大量引用這部書的資料。幾千年前,我們竟然擁有這麼了不起的青銅制作技法。
如果我們能記錄現今高科技的信息,譬如說怎麼做八吋晶圓、十二吋晶圓,我相信未來,這些資料也是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所以研究青銅時代,我們對這些書籍必須非常重視。而中國制作青銅的文明,是可以傲視全世界的。
研究美術史的外國朋友都非常羨慕中國的青銅技術。因為那個時代,全世界沒有幾個文化出現青銅,而且可以把青銅的配方做到這麼完美。
當時中國文明的青銅器技藝,是全世界科技的最高成就。青銅,不只是藝術,不只是美,同時還是高科技產物的代表。
長期以來,我們對於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青銅器,一直有非常大的爭議。我們比較傾向於商朝,因為地底下挖出的青銅的鼎、青銅的爵都是商朝的文物居多。
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收藏了很多商朝、周朝的青銅器。夏商周三代的青銅達到了技藝的巔峰,這時的器物特別地精美。
可是最早的起源在什麼時候?從前的考古遺跡只挖到了商朝,還沒有發現夏代的青銅器。
可是在最近的十年、二十年當中,夏朝的青銅器已經發現了,就是河南的“偃師二裏頭”,在這個地方已經發現了夏朝的青銅器。這批青銅器曾經從大陸送到臺灣,在臺中科學博物館展出過。
所以我們可以很確定地說,中國的青銅器,發源的時期是在夏朝,與文字的記錄完全吻合。
鼎——安和樂利的象征
夏代的青銅遺址已經被發現了。依據河南偃師二裏頭所出土的青銅器,證明夏代已經擁有制作青銅的能力。
當地底下的遺址還沒有被發現以前,中國古書上就已經告訴我們,夏朝已經擁有制作青銅器的技術。可是當時很多學者不太相信,他們認為遺址還沒有挖出來以前,文字的記錄都有可能是假的。
大家知道中國第一個朝代就是“夏”。我們為什麼稱夏為“第一個朝代”?因為在夏朝出現以前,基本上還是維持部落的型態,可能只有酋長,還沒有演進到出現“皇帝”這樣的統治者。
但是到了夏朝的時候,出現了第一個天子,就是“夏禹”。
我們知道“夏禹治水”的故事,據說是因為夏禹治理了水患,大家很感謝他,就決定由他的兒子啟來繼承王位。所以構成了中國第一次“家天下”的開始。
夏禹王在做了皇帝之後,《左傳》記錄他曾經做了一件事,就是“鑄九鼎”。“鑄”這個字就是冶金,也就是鑄造金屬。夏禹鑄了九個鼎,放在他的皇宮前面。這九個鼎代表他是皇帝,代表他是天下的共主。
為什麼會有九個鼎?
夏禹當了皇帝之後,把當時的中國分成九個行政區域。用現在的話來講分成九個省或九個州,當時叫做“九牧”。“貢金九牧”就是從九個地區進貢黃銅、紅銅,鑄成九個鼎。
那“鼎”又是什麼?
在博物館中,我們可以看到鼎。鼎就是三腳的容器,類似我們現在廟裏插香的香爐。鼎令人感覺十分尊貴,似乎是皇帝專屬的東西。其實閩南語裏面的“鼎”,就是鍋子。鼎本來就是“大鍋子”的意思。早期用青銅鑄的鼎是用來煮飯、煮肉的鍋子。
在二裏頭挖出來的鼎,裏面還有一些肉類的化石在裏面,就是當時肉類固定在鍋底的遺跡。
為什麼皇帝登基的時候要擺九個鍋子?
中國有一句古話“民以食為天”。為什麼一個人可以當皇帝,因為他有個使命,要保證老百姓能吃得飽。所以,鼎是一個象征。這象征著:我負責讓你們有安和樂利的生活。意思是我拍胸脯保證,負責讓大家都能吃飽。
問鼎中原——古代的政黨輪替
後來,中國有句成語“一言九鼎”,意思是一句話,就跟這九個鼎一樣不能夠隨便亂動搖。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具體到執政者而言,就是說話要有分量,他要有高度的智慧,保證人民的生活能安居樂業。“鼎”,從老百姓吃大鍋飯的鍋子,演變成皇帝的權力。
因此,除了“一言九鼎”之外,還有一句成語是“問鼎輕重”。
“問鼎輕重”這句成語是說,凡是可以做皇帝的都能把鼎拿起來。表示天子擁有特別的神力。因為鼎很重,一個人是搬不動的。
後來,周朝每一個皇帝登基時都有九個鼎在廟堂前面。可是周朝的皇帝越來越差,老百姓民不聊生,生活過不下去,經濟崩潰,國政一塌糊塗。這時候,楚莊王就北上,問了周天子說:“你這個鼎到底有多重,我也想擡一擡。”
這就是“問鼎輕重”的由來。他為什麼這樣問,他是在挑戰王權,意思是說:“我看你別做了,最好能夠輪替一下。”他的目的是挑戰周天子的權力。所以我們用“問鼎輕重”,表示挑戰皇權的意思。
例如現在報刊上可能報道,某某中國小姐“問鼎後座”,就表示她可能想要擁有更高的榮譽。
從這些很世俗的語言,大家可以更加了解青銅器的文化。因為“一言九鼎”或“問鼎輕重”這些話題,在我們今天的生活裏,其實都還延續著。
借由甲骨文,
我們看見了商朝人哪一天想要過河,
什麼時候要打仗,
哪一天發生日蝕,
哪一天地震了。
這些文字變成非常重要的史料。
人類的文明也因此跨越到另一個層次。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