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十二章·輔助閱讀
除了書籍本身之外,任何輔助閱讀我們都可以稱作是外在的閱讀。所謂“內在閱讀”(intrinsic reading),意思是指閱讀書籍的本身,與所有其他的書都是不相關的。而“外在閱讀”(extrinsic reading)指的是我們借助其他一些書籍來閱讀一本書。到目前為止,我們故意避免談到外在的輔助閱讀。我們前面所談的閱讀規則,是有關內在閱讀的規則—並不包括到這本書以外的地方尋找意義。有好幾個理由讓我們堅持到現在,一直將焦點集中在身為讀者的基本工作上—拿起一本書來研究,運用自己的頭腦來努力,不用其他的幫助。但是如果一直這樣做下去,可能就錯了。外在閱讀可以幫上這個忙。有時候還非要借助外在閱讀,才能完全理解一本書呢!
我們一直到現在才提出外在閱讀的一個理由是:在理解與批評一本書的過程中,內在與外在的閱讀通常會混在一起。在詮釋、批評與做大綱時,我們都難免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們一定也讀過其他的書。沒有人是從分析閱讀開始閱讀第一本書的。我們可能不會充分對照其他書籍或自己生活裏的經驗,但是我們免不了會把某一位作者對某件事的聲明與結論,拿來跟我們所知的,許多不同來源的經驗作比較。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完全孤立地閱讀一本書。
但是要拖到現在才提出外在閱讀的主要理由是:許多讀者太依賴外在的輔助了,我們希望你了解這是毫無必要的。閱讀一本書時,另一只手上還拿著一本字典,其實是個壞主意。當然這並不是說你在碰到生字時也不可以查字典。同樣地,一本書困擾住你時,我們也不會建議你去閱讀評論這本書的文章。整體來說,在你找尋外力幫助之前,最好能自己一個人閱讀。如果你經常這麼做,最後你會發現越來越不需要外界的助力了。
外在的輔助來源可以分成四個部分。在這一章中,我們會依照以下的順序討論出來:第一,相關經驗。第二,其他的書。第三,導論與摘要。第四,工具書。
要如何運用或何時運用這些外在的輔助資料,我們無法針對特例一一說明,但我們可以作一般性的說明。根據一般的閱讀常識來說,你依照內在閱讀的規則盡力將一本書讀完之後,卻還是有一部分不懂或全部都不懂時,就應該要找外在的幫助了。
※ 相關經驗的角色
有兩種形態的相關經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在閱讀時有困難的書。在第六章,我們已經談到一般經驗與特殊經驗的不同之處。一般經驗適用於任何一個活著的男人跟女人。特殊經驗則需要主動地尋找,只有當一個人碰到困難時才會用得上。特殊經驗的最佳例子就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實驗,但也不一定需要有實驗室。譬如一位人類學家的特殊經驗可以是旅行到亞馬遜流域,去研究一個尚未被開發的原始土著的居住形態。他因此增加了一些別人沒有的特殊經驗,也是許多人不可能有的經驗。如果大多數科學家探險過那個區域之後,他的經驗就失去了獨特性。同樣的,太空人登陸月球也是非常特殊的經驗,而月球並不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的實驗室。大多數人並沒有機會知道居住在沒有空氣的星球上是什麼滋味,而在這成為一般經驗之前,大多數人還是會保持這樣的狀態。同樣的,上面有龐大地心引力的木星,在一般人心中也會繼續想成一個像實驗室般的地方,而且可能會一直如此。
一般的經驗並不一定要每個人都有才叫一般。一般(Common)與全體(Universal)是有點差別的。譬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生下來就有父母的經驗,因為有些人一出生就是孤兒。然而,家庭生活卻是一般人的普通經驗,因為這是大多數男人跟女人在正常生活中的體驗。同樣的,性愛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但是這是個共通的經驗,因此我們稱這個經驗為一般經驗。有些男人或女人從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但是這個經驗被絕大多數的人類共享著,因此不能稱作特殊經驗。(這並不是說性愛經驗不能在實驗室中作研究,實際上也有很多人在做了。)被教導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有些人從未上過學,但是這也屬於一般經驗。
這兩種經驗主要是跟不同的書籍有關。一般經驗在一方面與閱讀小說有關,另一方面與閱讀哲學書籍有關。判斷一本小說的寫實性,完全要依賴一般的經驗。就像所有的人一樣,我們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看這本書是真實或不夠真實。哲學家與詩人一樣,也是訴諸人類的共通經驗。他並沒有在實驗室工作,或到外面作專門的研究調查。因此你用不著外界特殊經驗的輔助,就能理解一位哲學家的主要原則。他談的是你所知道的一般經驗,與你每天生活中所觀察到的世界。
特殊經驗主要是與閱讀科學性作品有關。要理解與判斷一本科學作品所歸納的論點,你就必須了解科學家所作的實驗報告與證明。有時候科學家在形容一個實驗時栩栩如生,你讀起來一點困難也沒有。有時說明圖表會幫助你了解這些像是奇跡般的描述。
閱讀歷史作品,同時與一般經驗及特殊經驗都有關。這是因為歷史摻雜著虛構與科學的部分。從一方面來說,口述歷史是個故事,有情節、角色、插曲、復雜的動作、高潮、余波。這就像一般經驗也適用於閱讀小說跟戲劇一樣。但是歷史也像科學一樣,至少有些歷史學家自己研究的經驗是相當獨特的。他可能有機會閱讀到一些機密文件,而一般人如果閱讀這些文件是會有麻煩的。他可能作過廣泛的研究,不是進人殘存的古老文明地區,就是訪問過偏遠地區的人民生活。
要怎樣才能知道你是否適當地運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你讀懂一本書呢?最確定的測驗方式就是我們討論過的方式,跟測驗你的理解力一樣,問問你自己:在你覺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點上,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來?很多次我們要學生這麼做,學生們卻答不出來。他們看起來是了解了某個重點,但叫他起來舉例說明時,他又是一臉茫然的樣子。顯然,他們並不是真的讀懂了那本書。在你不太確定自己有沒有掌握一本書時,不妨這樣測驗一下你自己。以亞裏士多德在《倫理學》中討論的道德為例,他一再強調,道德意味著過與不及之間的狀態。他舉出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你能同樣舉出類似的例子嗎?如果可以,你就大致了解了他的重點。否則你該重新回到原點,再讀一次他的論點。
※ 其他的書可以當作閱讀時的外在助力
在後面我們會討論到主題閱讀,那是在同一個主題下,閱讀很多本書。此刻,我們要談的是閱讀其他的書籍,以輔助我們閱讀某一本書的好處。
我們的建議尤其適用於所謂巨著。一般人總是抱著熱忱想要閱讀巨著,但是當他絕望地感覺到自己無法理解這本書時,熱忱很快便消退了。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好好地閱讀一本書。但還不只如此,還有另一個原因:他們認為自己應該能夠讀懂自己所挑選的第一本書,用不著再讀其他相關的著作。他們可能想要閱讀聯邦公報,卻沒有事前先看過聯邦條例和美國憲法。或是他們讀了這些書,卻沒有看看孟德斯鴻的《論法的精神》與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許多偉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關聯,而且在寫作時還有特定的先後順序,這都是不該忽略的事。後人的作品總是受到前人的影響。如果你先讀前一位的作品,他可能會幫助你了解後人的作品。閱讀彼此相關的書籍‘,依照寫作的時間順序來讀,對你了解最後寫的作品有很大幫助。這就是外在輔助閱讀的基本常識與規則。
外在輔助閱讀的主要功用在於延伸與一本書相關的內容脈絡。我們說過文章的脈絡有助於詮釋字義與句子,找出共識與主旨。就像一整本書的脈絡是由各個部分貫穿起來一樣,相關的書籍也能提供一個大型的網路脈絡,以幫助你詮釋你正在閱讀的書。
我們經常會發現,一本偉大的著作總會有很長的對話部分。偉大的作者也是偉大的讀者,想要了解他們,不妨讀一讀他們在讀的書。身為讀者,他們也是在與作者對話,就像我們在跟我們所閱讀的書進行對話一樣。只不過我們可能沒寫過其他的書。
想要加人這樣的談話,我們一定要讀與巨著相關的著作,而且要依照寫作前後的年表來閱讀。有關這些書的對話是有時間順序的。時間順序是最基本的,千萬不要忽略了。閱讀的順序可以是從現代到過去,也可以從過去到現代。雖然從過去讀到現代的作品因為順其自然而有一定的好處,不過年代的角度也可以倒過來觀察。
順便提醒一下,比起科學與小說類的書,閱讀歷史與哲學的書時,比較需要閱讀相關的書籍。尤其是閱讀哲學書時更重要,因為哲學家互相都是彼此了不起的讀者。在小說與戲劇中,這就比較不重要了。如果真是好作品,可以單獨閱讀。當然一些文評家並不想限制自己這麼做。
※ 如何運用導讀與摘要
第三種外在的輔助閱讀包括導讀(commentary)與摘要(abstract)。這裏要強調的是,在運用這些資料時要特別聰明,也就是要盡量少用。這麼說有兩個理由。
第一,一本書的導讀並不一定都是對的。當然,這些導讀的用處很大,但卻並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經常有用。在大學的書店裏,到處都有閱讀手冊(handbook)與閱讀指南(manual)。高中生也常到書店買這類書。這種書就經常產生誤導。這些書都號稱可以幫助學生完全了解老師指定他們閱讀的某本書,但是他們的詮釋有時錯得離譜,除此之外,他們也實際上惹怒了一些老師與教授。
但是就這些導讀的書籍而言,我們不能不承認它們往往對考試過關大有助益。此外,好像是為了要與某些被惹惱的老師取得平衡,有些老師上課也會使用這些書。
盡量少用導讀的第二個原因是,就算他們寫對了,可能也不完整。因此,你可能在書中發現一些重點,而那些導讀者卻沒有發現到。閱讀這類導讀,尤其是自以為是的導讀,會限制你對一本書的理解,就算你的理解是對的。
因此,我們要給你一些關於如何使用導讀的建議。事實上,這已經很相當於外在閱讀的基本規則。內在閱讀的規則是在閱讀一本書之前,你要先看作者的序與前言。相反地,外在的閱讀規則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書,否則不要看某個人的導讀。這個規則尤其適用於一些學者或評論家的導言。要正確地運用這些導讀,必須先盡力讀完一本書,然後還有些問題在幹擾著你時,你才運用這些導讀來解答問題。如果你先讀了這些導讀,可能會讓你對這本書產生曲解。你會只想看那些學者或批評家提出的重點,而無法看到可能同樣重要的其他論點。
如果是用這樣的方法閱讀,附帶讀一些這類的導讀書籍是很有趣的事。你已經讀過全書,也都了解了。而那位導讀者也讀過這本書,甚至可能讀了好幾次,他對這本書有自己的理解。你接近他的作品時,基本上是與他站在同一個水平上的。然而如果你在閱讀全書之前,先看了他的導讀手冊,你就隸屬於他了。
要特別註意的是,你必須讀完全書之後,才能看這類詮釋或導讀手冊,而不是在之前看。如果你已經看過全書,知道這些導讀如果有錯,是錯在哪裏,那麼這樣的導讀就不會對你造成傷害。但是如果你完全依賴這樣的書,根本沒讀過原書,你的麻煩就大了。
還有另一個重點。如果你養成了依賴導讀的習慣,當你找不到這類書時,你會完全不知所措。你可能可以借著導讀來了解某一本作品,但一般而言,你不會是個好讀者。
這裏所說的外在閱讀的規則也適用於摘錄或情節摘要之類的作品。他們有兩種相關的用途,也只有這兩種。第一,如果你已經讀過一本書,這些摘要能喚醒你的記憶。理想上,在分析閱讀時,你就該自己作這樣的摘要。但如果你還沒這樣做,一份內容摘要對你來說是有幫助的。第二,在主題閱讀時,摘要的用處很大,你可以因此知道某些特定的議題是與你的主題密切相關的。摘要絕不能代替真正的閱讀,但有時卻能告訴你,你想不想或需不需要讀這本書。
※ 如何運用工具書
工具書的類型有許多種。下面是我們認為最主要的兩種:字典與百科全書。無論如何,對於其他類型的工具書,我們也還是有很多話要說的。
雖然這是事實,但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那就是在你能運用工具書之前,你自己已經具備了很多知識:尤其是你必須有四種基本的知識。因此,工具書對矯正無知的功能是有限的。那並不能幫助文盲,也不能代替你思考。
要善用工具書,首先你必須有一些想法,不管是多模糊的想法,那就是你想要知道些什麼?你的無知就像是被光圈圍繞著的黑暗。你一定要能將光線帶進黑暗之中才行。而除非光圈圍繞著黑暗,否則你是無法這麼做的。換句話說,你一定要能對工具書問一個明智的問題。否則如果你只是仿徨迷失在無知的黑幕中,工具書也幫不上你的忙。
其次,你一定要知道在哪裏找到你要找的答案。你要知道自己問的是哪一類的問題,而哪一類的工具書是回答這類問題的。沒有一本工具書能回答所有的問題,無論過去或現在,所有的工具書都是針對特定問題而來的。尤其是,事實上,在你能有效運用工具書之前,你必須要對主要類型的工具書有一個全盤的了解。
在工具書對你發揮功用之前,你還必須有第三種知識。你必須要知道這本書是怎麼組織的。如果你不知道要如何使用這本工具書的特殊功能,那就無助於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該用哪種工具書。因此,閱讀工具書跟閱讀其他的書籍一樣,也是有閱讀的藝術的。此外,編輯工具書的技巧也有關系。作者或編者應該知道讀者在找的是什麼樣的資料,然後編排出讀者需要的內容。不過,他可能沒辦法先預測到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這個規則要你在閱讀一本書之前,先看序言與前言的原因。在閱讀工具書時也一樣,要看完編輯說明如何使用這本書之後,才開始閱讀內容。
當然,工具書並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你找不到任何一本工具書,能同時回答在托爾斯泰的《人類的生活)(What Men Live By)中,上帝對天使提出的三個問題:“人類的住所是什麼?”、“人類缺乏的是什麼?”、“人類何以為生?”你也沒法找到托爾斯泰另一個問題的答案。他的另一個故事的篇名是:“一個人需要多大的空間?”這類問題可說是不勝枚舉。只有當你知道一本工具書能回答哪類問題,不能回答哪一類問題時,這本工具書對你才是有用的。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一般人所共同認同的事物。在工具書中你只能看到約定俗成的觀念,未獲得普遍支持的論點不會出現在這種書中,雖然有時候也會悄悄擠進一兩則驚人之論。
我們都同意,在工具書中可以找到人的生卒年份,以及類似的事實。我們也相信工具書能定義字或事物,以及描繪任何歷史事件。我們不同意的是,一些道德問題,有關人類未來的問題等等,這類間題卻無法在工具書中找到答案。我們假定在我們生活的時代,物質世界是有秩序的,因此所有東西都可以在工具書中找到。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此,歷史性的工具書就很有趣,因為它能告訴我們,在人類可知的事物中,人們的觀點是如何變遷的。
要明智地運用工具書的第四個條件就是:你必須知道你想要找的是什麼,在哪一種工具書中能找到這樣的東西。你也要知道如何在工具書中找到你要的資料,還要能確定該書的編者或作者知道哪個答案。在你使用工具書之前,這些都是你應該清楚知道的事。對一無所知的人來說,工具書可說是毫無用處。工具書並不是茫然無知的指南。
※ 如何使用字典
字典是一種工具書,以上所說的工具書問題在使用時都要考慮進去。但是字典也被當作是一種好玩的讀物。在無聊的時候可以坐下來對它進行挑戰。畢竟這比其他許多消磨時間的方法高明許多。
字典中充滿了晦澀的知識,睿智繁雜的資訊。更重要的是,當然,字典也有嚴肅的用途。要能善用字典,就必須知道字典這種書的特點在哪裏。
桑塔亞那(Santayana)評論希臘民族是在歐洲歷史中,惟一未受教育的一群人。他的話有雙重的意義。當然,他們大部分人是沒受過教育的,但即使是少數有知識的—有閑階級—的人,就教育要接受外來大師的熏陶這一點而言,也是沒有受過教育的。所謂教育,是由羅馬人開始的,他們到學校受希臘人的指導,征服希臘後與希臘文化接觸,而變得文明起來。
所以,一點也用不著驚訝,世上最早的字典是關於荷馬書中專門用語的字典,以幫助羅馬人閱讀《伊利亞特》及《奧德賽》,及其他同樣運用荷馬式古典字匯的希臘書籍。同樣的,今天我們也需要專門用語字典才能閱讀莎士比亞,或是喬臾的書。
中世紀出現了許多字典,通常是有關世界知識的百科全書,還包括一些學習論述中最重要的技巧的討論。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外語字典(希臘文與拉丁文雙語),因為當時主要的教育是用古代語言教學的,事實上也必須有這類字典才行。縱使所謂鄙村野語—意大利語、法語、英語—慢慢取代拉丁文,成為學習使用的語言,追求學問仍然是少數人的特權。在這樣的情況下,字典是只屬於少數人的讀物,主要用作幫助閱讀與寫作重要的文學作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從一開始,教育的動機便左右了字典的編排,當然,保留語言的純粹與條理是另一個原因。就後一個原因而言,有些字典的目的卻剛好相反,像《牛津英語字典》,開始於1857年,就是一個新的裏程碑。在這本字典中不再規定用法,而是精確地呈現歷史上出現的各種用法—最好的與最壞的都有,同時取材自通俗作品與高雅的作品。把自己看作是仲裁者的字典編輯,與把自己看作是歷史學家的字典編輯之間的沖突,可以暫時擱在一邊,畢竟,不論字典是如何編輯的,主要目的還是教育的工具。
這個事實與善用一本字典,當作是外在輔助閱讀工具的規則有關。閱讀任何一本書的第一個規則是:知道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也就是說,知道作者的意圖是什麼,在他的書中你可以看到什麼樣的資訊。如果你把一本字典當作是查拼字或發音的指南,你是在使用這本書,但卻用得不夠好。如果你了解字典中富含歷史資料,並清楚說明有關語言的成長與發展,你會多花點註意力,不只是看每個字下面列舉的意義,還會看看它們之間的秩序與關系。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想要自己進修,可以依照一本字典的基本意圖來使用—當作是幫助閱讀的工具,否則你會覺得太困難了。因為在字典中包含了科技的字匯、建築用語、文學隱喻,甚至非常熟悉的字的過時用法。
當然,想要讀好一本書,除了作者使用字匯所造成的問題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問題。我們一再強調我們反對—特別是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一手拿著書,另一手拿著字典。如果一開始閱讀你就要查很多生字的話,你一定會跟不上整本書的條理。字典的基本用途是在你碰到一個專業術語,或完全不認識的字時,才需要使用上。即使如此,在你第一次閱讀一本好書時,也不要急著使用字典,除非是那個字與作者的主旨有很大的關聯,才可以查證一下。
其他還有一些負面的告誡。如果你想要從字典中找出有關解決共產主義、正義、自由這類問題的結論,絕對是最討人厭的。字典的編纂者可能是用字的權威專家,卻不是最高的智慧根源。另一條否定的規則是:不要囫圇吞棗地將字典背下來。不要為了想立即增進字匯能力,就將一連串的生字背下來,那些字義跟你的實際生活經驗一點關聯也沒有。簡單來說,字典是關於字的一本書,而不是關於事的一本書。
如果我們記得了這些,便可以推衍出一些明智地使用字典的規則。於是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待文字:
(1)文字是物質的—可以寫成字,也可以說出聲音。因此,在拼字與發音上必須統一,雖然這種統一常被特例變化所破壞,但並不像你某些老師所說的那樣重要。
(2)文字是語言的一部分。在一個較復雜的句子或段落的結構中,文字扮演了文法上的角色。同一個字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用法,隨著不同的談話內容而轉變意義,特別是在語音變化不明顯的英文中更是如此。
(3)文字是符號—這些符號是有意義的,不只一種意義,而是很多種意義。這些意義在許多方面是互相關聯的。有時候會細微地變化成另一種意義,有時候一個字會有一兩組完全不相幹的意義。因為意義上的相通,不同的字也可能互相連接起來—就像同義字,不同的字卻有同樣的意義。或是反義字,不同的字之間有相反或對比的意義。此外,既然文字是一種符號,我們就將字區分為專有名詞與普通名詞(根據他們指的是一件事,或是很多的事);具體名詞或抽象名詞(根據他們指的是我們能感知的事,或是一些我們能從心裏理解,卻無法由外在感知的事)。
最後,(4)文字是約定俗成的—這是人類創造的符號。這也是為什麼每個字都有歷史,都有歷經變化的文化背景。從文字的字根、字首、字尾,到詞句的來源,我們可以看出文字的歷史。那包括了外形的變化,在拼字與發音上的演變,意義的轉變,哪些是古字、廢字,哪些是現代的標準字,哪些是習慣用語,或口語、俚語。
一本好字典能回答這四個不同類型的有關文字的問題。要善用一本字典,就是要知道問什麼樣的問題,如何找到答案。我們已經將問題建議出來了,字典應該告訴你如何找到解答。
字典是一種完美的自修工具書,因為它告訴你要註意什麼,如何詮釋不同的縮寫字,以及上面所說的四種有關文字符號的知識。任何人不善讀一本字典開頭時所作的解釋以及所列的縮寫符號,那用不好字典就只能怪他自己了。
※ 如何使用百科全書
我們所說的有關字典的許多事也適用於百科全書。跟字典一樣,百科全書也是種好玩的讀物,既有娛樂消遣價值,對某些人來說還能鎮定神經。但是和字典一樣,如果你想通讀百科全書,那是沒有意義的。一個將百科全書強記在心的人,會有被封為“書呆子”的危險。
許多人用字典找出一個字的拼法與讀法。百科全書相似的用法是查出時間、地點等簡單的事實。但如果只是這樣,那是沒有善用、或誤用了百科全書。就跟字典一樣,百科全書也是教育與知識的工具。看看百科全書的歷史,你就能確定這一點。
雖然百科全書(encyclopedia)這個字來自希臘文,希臘卻沒有百科全書,同樣地,他們也沒有字典。百科全書這個字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指一本有關知識的書,或是沈澱知識的書,而是知識的本身—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該有的知識。同樣的,又是羅馬人發現百科全書的必要性。最早的一本百科全書是由羅馬人普林尼(Pliny)編纂的。
最有趣的是,第一本依照字母排列順序編輯的百科全書是在1700年才出現的。從此大部分重要的百科全書都是照字母順序來排列的。這是解決所有爭議最簡單的方法,也使得百科全書的編輯邁進了一大步。
百科全書與光是文字的書所產生的問題有點不同。對一本字典來說,按字母排列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但是世界上的知識—這是百科全書的主題—能以字母來排列嗎?顯然不行。那麼,要如何安排出秩序來呢?這又跟知識是如何安排出秩序有關了。
知識的順序是隨著時代而變遷的。在過去,所有相關的知識是以七種教育藝術來排列的—文法、修辭、邏輯三學科,與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四學科組合而成。中世紀的百科全書顯現出這樣的安排。因為大學是照這樣的系統來安排課程的,學生也照樣學習,因此這樣的安排對教育是有用的。
現代的大學與中世紀的大學大不相同了,這些改變也反映在百科全書的編纂上。知識是按專業來區分的,大學中不同的科系也大致是照這樣的方法來區分的。但是這樣的安排,雖然大致上來自百科全書的背景,但仍然受到用字母編排資料的影響。
這個內在的結構—借用社會學家的術語—就是善用百科全書的人要去找出來的東西。的確沒錯,他基本上要找的是真實的知識,但他不能單獨只看一種事實。百科全書所呈現給他的是經過安排的一整套的事實—一整套彼此相關的事實。因此,百科全書和一般光提供訊息的書不同,它所能提供的理解取決於你對這些相關事實之間的關系的了解。
在字母編排的百科全書中,知識之間的關聯變得很模糊。而以主題來編排的百科全書,當然就能很清楚看出其間的相關性。但是以主題編排的百科全書也有許多缺點,其中有許多事實是一般人不會經常使用到的。理想上,最好的百科全書應該是又以主題,又按字母來編排的。它呈現的材料以一篇篇文章表現時,是按字母來排列,但其中又包括某個主題的關鍵與大綱—基本上就是一個目錄。(目錄是在編排一本書的文章時用的,與索引不同。索引是用字母排列的。)以我們所知,目前市面上還沒有這樣的百科全書,但值得努力去嘗試一下。
使用百科全書,讀者必須要依賴編者的幫忙與建議。任何一本好的百科全書都有引言,指導讀者如何有效地運用這本書,你一定要照著這些指示閱讀。通常,這些引言都會要使用者在翻開字母排列的內容之前,先查證一下索引。在這裏,索引的功能就跟目錄一樣,不過並不十分理想。因為索引是在同一個標題下,把百科全書中分散得很廣,但是和某一個相關主題有關的討論都集中起來。這反映一個事實,雖然索引是照字母排列的,但是下一層的細分內容,卻是按照主題編排的。而這些主題又必須是按字母排列的,雖然這也並不是最理想的編排。因此,一本真正好的百科全書,像大英百科全書的索引,有一部分就可以看出他們整理知識的方法。因為這個原因,一個讀者如果不能善用索引,無法讓百科全書為己所用,也只能怪他自己了。
關於使用百科全書,跟字典一樣,也有一些負面的告誡。就跟字典一樣,百科全書是拿來閱讀好書用的—壞書通常用不著百科全書,但是同樣的,最聰明的做法是不要被百科全書限制住了。這又跟字典一樣,百科全書不是拿來解決某個不同觀點的爭論用的。不過,倒是可以用來快速而且一勞永逸地解決相關事實的爭論。從一開始,事實就是沒有必要爭論的。一本百科全書會讓這種徒勞無益的爭吵變得毫無必要,因為百科全書中所記載的全是事實。理想上,除了事實外,百科全書裏應該沒有別的東西。最後,雖然不同的字典對文字的說明有同樣的看法,但是百科全書對事實的說明卻不盡相同。因此,如果你真的對某個主題很感興趣,而且要靠著百科全書的說明來理解的話,不要只看一本百科全書,要看一種以上的百科全書,選擇在不同的時間被寫過很多次的解釋。
我們寫過幾個要點,提供給使用字典的讀者。在百科全書的例子中,與事實相關的要點是相同的。因為字典是關於文字的,而百科全書是關於事實的。
(1)事實是一種說法(proposition)說明一個事實時,會用一組文字來表達。如“亞伯拉罕·林肯出生於1809年2月12日。”或“金的原子序是79。”事實不像文字那樣是物質的,但事實仍然需要解釋。為了全盤地了解知識,你必須知道事實的意義—這個意義又如何影響到你在找尋的真理。如果你知道的只是事實本身,表示你了解的並不多。
(2)事實是一種“真實”的說法("True" proposition)事實不是觀點。當有人說:“事實上……”的時候,表示他在說的是一般人同意的事。他不是說,也不該說,以他個人或少數人的觀察,得來的事實是如此這般。百科全書的調性與風格,就在於這種事實的特質。一本百科全書如果包含了編者未經證實的觀點,就是不誠實的做法。雖然一本百科全書也可能報導觀點(譬如說某些人持這樣的主張,另一些人則又是另一種主張),但卻一定要清楚標明出來。由於百科全書必須只報導事實,不摻雜觀點(除了上述的方法),因而也限制了記載的範圍。它不能處理一些未達成共識的主題—譬如像道德的問題。如果真的要處理這些問題,只能列舉人們各種不同的說法。
(3)事實是真相的反映—事實可能是(1)一個資訊;(2)不受懷疑的推論。不管是哪一種,都代表著事情的真相。(林肯的生日是一個資訊。金原子的序號是一個合理的推論。)因此,事實如果只是對真相提出一點揣測,那就稱不上是觀念或概念,以及理論。同樣地,對真相的解釋(或部分解釋),除非眾所公認是正確的,否則就不能算是事實。
在最後一點上,有一個例外。如果新理論與某個主題、個人或學派有關時,即使這個理論不再正確,或是尚未全部證實,百科全書仍然可以完全或部分報導。譬如我們不再相信亞裏士多德對天體的觀察是真確的,但是在亞裏士多德的理論部分我們還是可以將它記錄下來。
(4)事實是某種程度上的約定俗成—我們說事實會改變。我們的意思是,某個時代的事實,到了另一個時代卻不是事實了。但既然事實代表“真實”,當然是不會變的。因為真實,嚴格來說是不會變的,事實也不會變。不過所有我們認為是真實的主旨,並不一定都是真實的。我們一定要承認的是,任何我們認為是真實的主旨,都可能被更有包容力、或更正確的觀察與調查證明是錯的。與科學有關的事實更是如此。
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文化的影響。譬如一個原子能科學家在腦中所設定的真實是十分復雜的,因此對他來說,某些特定的事實就跟在原始人腦中所想像與接受的不同了。這並不是說科學家與原始人對任何事實都無法取得共鳴,譬如說他們都會同意,二加二等於四,物質的整體大於部分。但是原始人可能不同意科學家所認為的原子核微粒的事實,科學家可能也不同意原始人所說的法術儀式的事實。(這是很難寫的一段,因為我們文化背景的影響,我們會想同意科學家的說法,而很想在原始人認為的事實這兩個字上加引號。這就是真正的重點所在。)
如果你記住前面有關事實的敘述,一本好的百科全書會回答你有關事實的所有問題。將百科全書當作是輔助閱讀的藝術,也就是能對事實提出適當問題的藝術。就跟字典一樣,我們只是幫你提出問題來,百科全書會提供答案的。
還要記得一點,百科全書不是追求知識最理想的途徑。你可能會從其中條理分明的知識中,獲得啟發,但就算是在最重要的問題上,百科全書的啟發性也是有限的。理解需要很多相關條件,在百科全書中卻找不到這樣的東西。
百科全書有兩個明顯的缺失。照理說,百科全書是不記載論點的。除非這個論點已經被廣泛接受了,或已成為歷史性的趣味話題。因此,在百科全書中,主要缺少的是說理的寫法。此外,百科全書雖然記載了有關詩集與詩人的事實,但是其中卻不包含詩與想像的文學作品。因為想像與理性都是追求理解必要的條件,因此在求知的過程中,百科全書無法讓人完全滿意,也就不可避免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