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112》創新動能在故事

談到創新,許多人都倒吸一口氣:“什麽是……創新?”那表情,很像1990年代中,大家聽見資訊工藝那樣。

有些危機神經特別發達之輩,劈頭就是:“創新,或死亡。”為了加強口氣,還補上一句英語,innovation, or die。神氣得像足1990年代中,那些名片上首開風氣,印上電子郵箱以及商號網址的人士。

過了十多年,大家還是好好的,不僅都有電郵和網頁,還有了自己的部落格。連日理萬機的政治人物,都在玩面子書,你鏈接我我鏈接你,捆綁成一團團,眼球離不開I Phone。

有些事物明明是好的,讓人嚷嚷多了,倒令人望之生畏。好像老爸老媽天天喊小孩讀書讀書,顏如玉就越離越遠;電玩、電視越離越近。

創新不是什麽太高深莫測的玩意兒,不過就是講講故事――把故事講得讓人有所感受與體會,企業就有機會發揮領導的影響力,激發內部的創新意願;再加一把勁,在組織同人的創新成果中,繼續投進故事體驗,則可享受到知識產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把這兩件事拆開,變成三個具體步驟,大家就看得出企業創新過程的完整,以及它可行的地方:一,故事支援領導;二,領導激發創新;三,創新帶來產權。


故事支援領導


人們喜歡聽故事,講故事,也喜歡創造、猜測故事。故事在商業社會的價值,一直受到娛樂、廣告、公關、行銷、媒體、品牌與遊說等業者的重視。在這些領域,故事與創意其實是同義詞。近年來,它更成為一個管理學派。最經典的,當數德國學者麥可羅泊特(Michael Loebbert),還有前世界銀行知識管理專案主任史提芬丹寧(Stephen Denning)等人有關“企業說故事”的理論。

美國2004年5月的《哈佛商業評論》曾撰文分析,故事管理是當前領導人手中最有力的武器。武器的比喻,說明了故事的力量。可是,更好的形容應該是“樂意隨行的召喚”;從《聖經》、《佛經》、《可蘭經》、《論語》、《莊子》到《伊索寓言》,那一些觸動人心的思想,不是透過故事的形式發出邀請?


故事當然也不是萬靈藥,對復興組織、催長創意,不可能百發百中、萬無一失。存心不正,或觀念錯誤,對創新的基本假設有缺陷,故事講得再精彩,人們還是不願意買賬的。只有當說故事者的原意是好的、真誠的,說出來的故事才可能長久的發揮影響力,贏得大家的熱忱敬重與參與。否則,遲早淪為反面的笑話,拖累了創新計劃。


當企業領袖習慣了以故事塑造創意組織,有任何重要的宣布,他會私下嘗試用故事的方式表達出來。在撰寫與練習的當兒,他就能意識到故事與新項目之間的微妙關系;故事不理想,很可能就是計劃本身有問題。他可借此來回的反思、修正;甚至推翻、重來。認真的作業過程,為創新項目提供了成功機會。


領導激發創新


在球場上,天才或明星球員常有好戲。可是,能否贏球,卻往往是團隊默契的結果。同樣的道理,創意固然源自個人;但個人的創意要變成整體組織的創新,需要團體的協調與磨合。偏偏,大家雖有共同的目標,它卻不會自動的、自然的實現;它需要有效的領導。

不管是最高負責人,還是各專案小組的召集者,除了運用獎勵、認可與升遷等結構資本外,更有利的途徑是講故事。一來激發同事們參與創新的團隊精神;二來刺激他們的想像力,把人力與智慧的無形資本,從心頭、腦子掏出來,變成大家研究、辯論、求證與整合的創意。


創新帶來產權


完滿的創新,給組織帶來的創意資產,總是令人艷羨。例如,具有市場價值的新產品、新服務;或是提升組織效能的新過程、作業與觀念。深度經營這些集體智慧的結晶,將給企業進一步帶來知識產權的收獲,好比專利、設計、商標、品牌、版權、配方、特許權、地方標誌和商業機密。

有的創意資產雖不屬於知識產權,例如成功的創新經驗,讓同事間建立起更強的認同感與判斷直感,等等。雖然公司的年度損益表上,並不記錄員工的這些內在素質,可是,積極的“人的因素”,卻比任何有形的、可數字化的資產來得珍貴。單是這方面的故事,就說不完,人人都願意付費拜師。

Views: 6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