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富翁不是攢的
商業是個不斷增殖的過程,所以可以讓錢逐漸多起來,把整個世界的錢為自己所用。猶太人的經營原則是:沒有的時候就借,等你有錢了就可以還了,不敢借錢是永遠不會發財的。攢錢只會讓人變得越來越貧窮,因為連他的思維也貧窮了,而賺錢會讓人富有起來,因為這是一個富人的思維。
攢錢是成不了富翁的,只有賺錢才能有機會成為富翁,這是一個普通的道理。並不是說攢錢是錯誤的,關鍵是一味地攢錢,花錢的時候,就會極其的吝嗇,這會讓你獲得貧窮的思想,讓你永遠也沒有發財的機會。
一個人所具有的思維和感覺決定了他將來是否可以擁有財富,富有的思維創造財富,表現出富人的慷慨和大度。而貧窮的思維造成真正的貧窮,體會到的是窮人的卑微和小氣。
人太窮了,就會整天為生存而奔忙和勞碌,他所想到的就是簡單的生存,沒有時間去想任何的事情了,他的頭腦裏沒有產生財富的渴望,也就失去了成為富人的條件。
猶太巨富比爾?薩爾諾夫小時候生活在紐約的貧民窟裏,他有六個兄弟姐妹,全家只依靠父親做一個小職員的微薄收入來維持,所以生活極為緊張,他們只有把錢省了又省,才可以勉強地度日。到了他15歲的那年,父親把他叫到身邊,對他說:“小比爾,你已經長大了,要自己來養活自己了。”小比爾點點頭,父親繼續說,“我攢了一輩子也沒有給你們攢下什麽,我希望你能去經商,這樣我們才有希望改我們貧窮的命運,這也是我們猶太人的傳統。”
比爾聽了父親的忠告,於是去從事經商。三年之後,就改變了全家的貧窮狀況,5年之後,他們全家搬離了那個社區,7年之後,他們竟然在寸土寸金的紐約買下了一套房子。
猶太人世代都在經商,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經商才能賺取很多的利潤,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貧窮的命運。一代代猶太人從事經商,賺取了讓世人瞠目的財富。
賺錢需要智慧的思維,想要成為一個富人,不但要有智慧的思維,而且要付諸於行動。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富人的行列。
使勁兒地賺錢,使勁兒地花錢,這才是富人的做法。
看看猶太人是怎麽做的吧!他們說,生活要過得幸福和開心,日子一定要有滋潤的感覺,不要怕花錢,相反要大把大把地花錢。猶太人喜歡在那些裝飾考究、豪華的飯店吃晚餐,而且一吃就是兩個小時,吃的極為豐盛。他們一邊吃一邊聊天,不時地哈哈大笑,那種樣子十分的愜意。
這讓想要拼命追上猶太人的日本人自愧不如,日本人花錢極其吝嗇,他們一天到晚只是拼命地省錢和拼命地工作。於是,他們的生活裏就只有工作,為了工作,連吃飯的時間都要盡力縮小,甚至覺得人可以只幹活,不要吃飯睡覺才好。
日本人見了猶太人的這種生活方式,大覺羞愧。猶太人相信絕不要對自己吝嗇,這是一種貧窮的表現。
對於一個商人來說,賺錢的時候,有運籌帷幄的能力,花錢的時候,就大把大把地花。這樣,才能顯示出了商人的胸懷和自信,顯示出他們的氣定神閑、從容不迫,這樣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商人。
在朋友和金錢面前劃清界限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不要把錢借給別人,借出會使你人財兩空;也不要向別人借錢,借進來會使你忘了勤儉。”這句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卻和猶太人的生意經正好相反。
你可以用其他友善的方式接濟你的朋友,但不要借錢給他。借錢給他人就是掏錢為自己買了一個敵人。
猶太人朋友之間很少涉及金錢,他們之間朋友是朋友,金錢是金錢,分得十分的清楚,一般不把友情摻入金錢,也不借錢給別人。
猶太人之間的朋友,大家彼此都很不錯,就在一起吃飯喝酒,這樣的朋友關系就表示你是他喜歡的朋友,他願意和你經常的來往。但是你要是借錢,他們卻很少答應。
這不是因為猶太人不喜歡自己的朋友,也不是因為大家彼此之間不信任,而是他們處事的一種精明。
猶太人是十分自尊的,他們一般情況下是決不肯向人求助的,即使遇到了困難他們也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而很少向別人請求幫助。猶太人在生活上借錢,與他們在生意上的借貸是不一樣的。假如一個人向自己的朋友去借錢,那說明這個人已經處於生活比較困難的時候了。有人借錢給他,他就總是感到忐忑不安,心裏總是想著怎麽樣把錢盡快還給自己的朋友,見了朋友就感覺很不好意思,雖然朋友對他仍然很親密,甚至那人渾然不覺借錢人的尷尬。而借錢人為了避免這種愧疚的心情一般就會回避自己的朋友,希望自己盡快的還錢,等還完錢後自己才覺得在朋友面前會坦然,有了這種心理,這樣的朋友就會因為金錢而變得很不自在,讓人感覺不舒服。
而朋友呢,如果也恰好需要這筆資金,但是已經將錢借給別人,而且為了讓別人放心,自己一般不會說還錢的時間,任憑朋友什麽時間有了錢,就什麽時間來還,而自己許多事情卻急切需要資金辦理,但是話已經出口,就很不好意思去要錢,但因為自己的事情卻不得不去向別人借錢,這樣大家的心裏都不舒服。所以,猶太人之間就心照不宣地達成默契:不借錢給自己的朋友。
猶太人開的餐館貼著這樣的一首歌謠:我喜歡你,你要借錢,我不能借,怕你借了,以後不再上門。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
猶太人喜歡放高利貸收取利息,這已經有幾百年的傳統了,他們如果自己有閑余的資金,就會把這些錢放貸出去收取利息,而有人需要錢自然就可以去借貸了。所以,猶太人沒有錢的時候,喜歡去借貸,來充實自己的資金或者暫借資金來渡過難關。向他人借貸資金是一種商業行為,這與向朋友借錢的行為是不一樣的。
有個故事是這樣說:
雅可夫借給亞瑟500美元,明天就要到期了,但是亞瑟根本沒有錢可以還。雅可夫三天前就已經提醒亞瑟,還有三天就該還錢了。“到明天雅可夫一定會來要錢的。”想到這裏,亞瑟就坐臥不寧,煩躁地在房子裏走來走去。“你為什麽還不睡覺?”他的妻子問他,“我向雅可夫借錢了,明天早上非還他不可”
“你現在有錢了嗎?”
“我連一個子也沒有呢!”
“既然這樣,你就睡覺吧,著急的應該是雅可夫而不是你。”
亞瑟妻子的話代表了我們處理債務的一般態度,既然沒有錢就幹脆放心休息,反正著急也沒用。而事實上,雅可夫也確實沒有辦法,自己的朋友沒有錢,如果逼朋友還錢,那與朋友長久培養起來的感情就會因此而崩潰了。打官司更是浪費自己的錢財,對朋友的感情更是致命的打擊。
還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梅西克向羅揚借了1200馬克,但是梅西克一直沒有錢還,每當遇到羅揚,梅西克都會溜掉,避而不見。可羅揚又束手無策,只能唉聲嘆氣。
這時,他的另一個朋友對他說:“你不妨寫信給梅西克,叫他盡快歸還1800馬克的債,瞧瞧他的反映。”
羅揚也十分需要這筆錢,不得已只好采納了這個辦法,就給梅西克去了一封信。
兩天後,梅西克就回信了,信中說:“羅揚,我很清楚記得我只借了你1200馬克,你怎麽說我欠了你1800馬克,隨信附上1200馬克,如果你要打官司的話,你準輸。”
如果朋友之間真的到了這個地步,就可以想到以後兩人的關系了。
因此,洞悉人情的猶太人說:借錢,即是掏錢給自己買了個敵人。
沒有目標就成不了氣候
猶太人認為,人生短暫,必須珍惜自己難得的一生,並在這有限的時光中實現自己的願望。當然,人在不同社會、不同背景、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奮鬥目標。猶太人因其民族的特性,以及所處的環境,普遍都能從小懷誌,確立自己人生的奮鬥目標。正因為這樣,許許多多的猶太人能利用人生有限的時間和力量去集中攻克一個目標,不至於分散力量,所以成功率比別人高。
在人生的競賽場上,沒有確立目標很難獲得成功。許多人並不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沒有確立目標或者沒有選準目標,因此與成功失之交臂。
猶太人經商,首先註重經商目標,在確立目標時,能切合個人實際和環境影響,決不會把自己的目標定得遙不可及。其次,確立目標後,全力以赴而終至成功,他們決不會半途而廢,隨意中止奮鬥。
英國的猶太人大衛?布朗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他的發跡過程,就是他確立目標後用一生去實現的過程。他出生於1904年,父親經營一間小型齒輪制造廠,幾十年一直慘淡經營,僅僅賺取一點生活費。
盡管如此,布朗的父親還是一個頭腦清醒的人,總結出自己沒有選好奮鬥目標的教訓,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為此,一方面嚴格要求布朗勤於學習和讀書;另一方面,每逢假日就差他到自己的齒輪廠去參加勞動,與工人們一樣艱苦工作,絕無特殊照顧。
布朗在家庭的教育下,在工廠裏磨煉了較長時間,養成了艱苦奮鬥精神,熟悉了工業技術的知識,形成了自己的奮鬥目標。但布朗自己的奮鬥目標不在齒輪廠,而是利用自己在齒輪業務上積累的經驗,往賽車生產這個目標奮鬥。
他通過觀察發現,當時人們對汽車的使用已經十分普及,預感汽車大賽將會成為人們的一種流行娛樂。就這樣,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成立了大衛布朗公司,不惜重金投入,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搞設計,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進行生產。1948年在比利時舉辦的國際汽車大賽中,布朗生產的“馬丁”牌賽車一舉奪魁,大衛布朗公司因此一舉成名,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布朗從此走上發跡之路。
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賦予生命的方向。奮鬥目標是一個人的動力核心,它能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信念、決策模式和行為方式,進而賦予行動以力量。
強調道德和善行
在農業社會時期,猶太人就已遵從簡單的商業道德,體現猶太人重視公平和講道理的交易標準。
在《塔木德》中,商業交易成為一種特殊的行為準則:交易就是交易,而不是為交易而交易。教導人們做一個有道德的商人,而不是作一個惟利是圖的商人,交易強調的是道德和善行。猶太人認為:買者的權利,即使沒有明文規定所有保證,買者仍然有權要求他買的東西必須是品質優良、毫無缺陷。即使賣者打出“貨物出門,概不退換”的招牌,買方若事後發現東西有疵,也有權要求退換。但是,賣方若事先聲明貨物有缺陷,而買者願買,買後便不可退換,這是契約,雙方必須要遵守。自願吃虧與上當受騙是兩回事,《塔木德》堅持原則是保護買方利益。
買方可在購買到東西一天到一星期之內,拿著所買東西去請教別人,因為買主不一定對所買東西很了解,由懂行者作判斷,然後決定是否退換,這都是允許的。在那時,猶太人就有監督買賣度量的官員,夏天和冬天丈量土地的繩子不一樣長,因為天氣變化,繩子伸縮有度。出賣液體甕底的以前的殘渣,便被視為不公平,官員有權過問。
《塔木德》時代,商品沒有統一價格。價錢由賣方張口要,但若買主付出超過一般行情的1/6時,這次交易可以被視作無效,貨、款各退回本人手中,這是《塔木德》所訂的規律。它不光保護買方利益,同時也保護賣方利益。當買方沒有購買誠意時,就不可以進行商談;如有人表示願意購買某商品,他人就不可爭購。
可以這樣說,猶太商人是最具商業道德的買賣人,猶太人之所以能夠摘取“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與此是分不開的。
以善為本的經營策略
眾多猶太巨商在發財致富過程中,都有一個共同舉措——註重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俄國銀行家金茲堡家族,從1840年創立第一家銀行起,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在俄國開設了多家分行,並與西歐金融界建立了廣泛的業務關系,發展成為俄國最大的金融集團,其家族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富豪。金茲堡家族像其他猶太富豪一樣,在其發跡過程中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他在獲得俄國沙皇的同意下,在彼得堡建立了第二家猶太會堂,1863年,他又出資建立俄國猶太人教育普及協會,用他在俄國南部的莊園收入建立猶太農村定居點。金茲堡家族第二代繼續把慈善工作做了下去,曾把其擁有的歐洲最大圖書館捐贈給耶路撒冷猶太公共圖書館。
美國猶太商人施特勞斯,他從商店記賬員開始,步步升遷,最後成為美國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的總經理,在20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富。在他事業成功過程中,也做了大量的慈善活動。除了關心公司職工的福利外,他曾多次到紐約貧民窟察訪,捐資興建牛奶消毒站,並先後在美國36個城市給嬰幼兒分發消毒牛奶。到1920年止,他共捐資在美國和國外設立了297個施奶站,他還資助建設公共衛生事業,1909年在美國新澤西州建立了第一個兒童結核病防治所。1911年,他到巴勒斯坦訪問,決定將他1/3的資產用於該地興建牛奶站、醫院、學校和工廠,為猶太移民提供各項服務。
事實上,猶太商人做善事業的同時,也策劃出“以善為本”的生意經。他們大量的捐資為所在地興辦公益事業,贏得了當地政府的好感,對他們開展各種經營十分有利。有些猶太富商由於對所在國的公益事業有重大義舉,獲得了國王的封爵,如羅思柴爾德家族有人被英王授予勛爵爵位。有些猶太人還獲得當地政府給予的優惠條件,開發房地產、礦山、修建鐵路等,從而拓寬了賺錢的路子。
歸根到底來說,猶太人熱心捐錢辦公益事業是一種營銷策略,這種營銷策略為企業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博取消費者的好感起到了重大作用,對企業鞏固已占有市場及今後擴大市場占有率會產生重大的作用。
此外,猶太商人把“以善為本”作為一項重要的經營策略,除了與其民族的歷史背景有關外,也是一種促銷好辦法。猶太人認為,人是群居性動物,人與人關系的運用,對事業的影響很大。政治家因得人而昌,失人而亡;企業家因為供應的商品或服務,需要人民的歡迎才能發財。顯而易見,與人為善,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是猶太人經商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猶太人認為,人類的內心都有希望被人註目、受人重視、被人容納的願望。所以,猶太商人為了充分利用人類內心深處的欲望,他們用善意的、親切的、溫和的態度與人交往。此外,猶太人還認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必須能與人和諧相處,有容納別人缺點和短處的雅量。
時刻防範交易風險
在猶太人之間無論有無契約,只要他們口頭答應,就可以相互信任。這裏有個關於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的故事。
在19世紀初,德國人梅裏特兄弟移居美國,定居密沙比,他們無意中發現密沙比是一片含鐵豐富的礦區。於是,他們用積攢起來的錢,秘密地大量購進土地,並成立了鐵礦公司。洛克菲勒後來也知道了,但由於晚到了一步,只好在一旁垂涎三尺,等待時機。
1837年,機會終於來了。由於美國發生了經濟危機,市面銀根告緊,梅特裏兄弟陷入了窘境。
一天,礦上來了一位令人尊敬的本地牧師,梅特裏兄弟趕緊把他迎進家中,待作上賓。
聊天中,梅特裏兄弟的話題不免從國家的經濟危機談到了自己的困境,牧師聽到這裏,連忙接過話題,熱情地說:“你們怎麽不早告訴我呢?我可以助你們一臂之力啊!”
走投無路的梅特裏兄弟大喜過望,忙問:“您有什麽辦法?”
牧師說:“我的一位朋友是個大財主,看在我的情面上,他肯定會答應借給你們一筆款子。你們需要多少?”
“有42萬就行。可是,你真的有把握嗎?”
“放心吧,一切由我來辦。”
梅特裏兄弟問:“利息多少?”梅特裏兄弟原本認為肯定是高息,而且他們也準備認了。
誰知牧師道:“我怎麽能要你們的利息呢?”
“不,利息還是要的,你能幫我們借到錢,我們已經非常感謝了,哪能不付利息呢?”
“那好吧,就算低息,比銀行的利率低2厘,怎麽樣?”
兩兄弟以為是在夢中,一時呆住了。
於是,牧師讓他們拿出筆墨,立了一個借據:“今有梅特裏兄弟借到考爾貸款42萬元整,利息3厘,空口無憑,特立此據為證。”
梅特裏兄弟又把字據念了一遍,覺得一切無誤,就高高興興地在字據上簽了名。
事過半年,牧師再次來到了梅特裏兄弟的家裏,他就對梅特裏兄弟說:“我的那個朋友是洛克菲勒,今天早上他來了一封電報,要求馬上索回那筆借款。”
梅特裏兄弟早已把錢用在了礦上,一時間毫無還債的能力,於是被洛克菲勒無可奈何地送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洛克菲勒的律師說:“借據上寫得非常清楚,被告借的是考爾貸款。在這裏我有必要說明一下考爾貸款的性質,考爾貸款是一種貸款人隨時可以索回的貸款,所以它的利息低於一般貸款利息。按照美國的法律,對這種貸款,一旦貸款人要求還款,借款人要麽立即還款,要麽宣布破產,二者必居其一。”
於是,梅特裏兄弟只好宣布破產,將礦產賣給洛克菲勒,作價52萬元。
幾年之後,美國經濟復蘇,鋼鐵業內部競爭也激烈起來,洛克菲勒以1941萬元的價格把密沙比礦賣給了摩根,而摩根還覺得做了一筆便宜生意。
也許有人會說洛克菲勒不守商業道德,但是洛克菲勒並不這樣認為,他認為自己的行為完全是合法的、正當的。況且商業經營的最高目的是賺錢,其遊戲規則是不受道德限制的。
猶太商人這種對待精明的坦然心態,是作為一種傳統代代相傳,在早期教育中就培養成的。
洛克菲勒的父親叫威廉,他曾經說過:“我希望我的兒子們能成為精明的人,所以,一有機會我就欺騙他們,我和兒子們做生意,而且每次只要有機會詐騙和打敗他們,我就絕不留情。”
洛克菲勒童年記憶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一次,父親讓他從高椅子上往父親懷裏跳,第一次父親將小約翰接住了。可是當小約翰第二次縱身跳下時,父親卻突然抽回雙手,讓小約翰撲在地上。威廉無疑是想通過這件事告訴兒子:世界是復雜的,不要輕信任何人,每個人,哪怕是最親近的人,都可能成為你的敵人。
猶太人在經商時,視商場為戰場,視他人為假想敵,心裏高度警惕,永不放棄戒備心。縱然是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也把他們當外人看待,從不輕易信任,這也是猶太人防範交易風險的智慧之舉。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