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美琪·後現代千高原上的遊牧公民(11)

這個世界想要藉著變得稚氣,來讓我們相信,成人住在另外的地方,而且要遮掩起事實──就是說,真正的稚氣散落於各個角落,也就是成人來到此地,上演稚氣的戲碼,好來孵化自身的稚氣(布希亞,1998:35-36)。

其實成人自身的稚氣也正在每一個人身上,可是狄斯奈樂園卻藉  著群眾的溫暖與柔情,和外部絕對孤寂的停車場所對比出來的效應, 及夢想所營造出的「膺品幻境」,來使成人相信,稚氣不是四處皆有, 所以成人必須到這裡來餵養稚氣的想像。而「這個凍結的、孩童般的  世界之所以被建立」,恰恰也正是被「一個本身即是被冷凍住的人所  想望與實現— 華特‧狄斯奈(Walt Disney)就在攝氏一百八十度的地底,等待復生」(布希亞,1998:34-35)。


馬克.史洛卡(Mark Slouka)在《虛擬入侵》(War of the Worlds: Cyberspace and the High-Tech Assault on Reality)中,也提到「生物自我」在數位洪流的浪潮衝擊下,被狠狠的與過去的歲月撕裂:「這意味著在我們根植於物理真實的生物自我,和我們所居住的日趨快速、合成化的世界之間,有一條逐漸擴大的鴻溝。科技發展把我們用更快的這一項回饋元素,才得以成就網路空間的煉金術,從而誘惑我們的想像,讓我們把虛幻當作真實」。 

速度帶進數位未來,我們同時也面臨將自己和自己作為生物的過去歲月撕裂開來的危險— 從最深刻的意義上講,我們知道什麼,我們是什麼,都是以那一段過去做為基礎」(史洛卡,1998:166)。時間感的斷裂使我們無法將自己錨定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下,認知自己的位置並校準自己的認同依歸,時空符旨鍊的斷裂,使歷史感的失語瘖啞,成為一種文化中的常態,而這正也是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在談及後現代的文化邏輯時,所說的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

就是基於這樣的認識,精神分裂症可以說是種種符徵之間的關係 的解體。在拉岡看來,時間性、人類的時間、過去、現在、記憶、積年累月一以貫之的個人認同等經驗──對於時間本身的這種  存在或經驗的感受──也是語言的一個效果。正是因為語言具有 過去與未來,因為句子在時間中移動,我們才能擁有對我們而言 似乎是具體的或生活的時間經驗。但是,精神分裂者不是用那種 方式了解語言表述,因此也就無法擁有我們這種時間連續感的經 驗,而是注定生活在一個永遠固定的現在,過去的各個不同的時 刻之間少有關連,而且無從意會未來的視野。換句話說,精神分 裂的經驗就是經驗到孤立、沒有關連、不連續的有形符徵,這些 符徵無法結合成條理一貫的序列。這麼說來,精神分裂者並不是 按照我們的意義了解個人的認同,因為我們的認同感取決於我們 所理解的在時間過程中固定不變的「主體我」(the “I”)與「客體我」(the “me”)(詹明信,1998:178)。

生命被切割成無窮無盡的殘片斷簡,各自漂浮在掏空了歷史意義  的符號汪洋中,成為一座座魯賓遜式的孤島,精神分裂者因為時空關   係的解體,使認同無限流逸無法定位,整個歷史無深度化所造成的懷   舊,所懷的已不再是古早之舊,而是去年之舊、上一刻之舊,因為擬   像作為一種懷舊的商品,已經無法鍊結到「所懷之舊」所處的具體文   化時空,因此詹明信也具體提出最早由林區(Kevin   Lynch)在《城市的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書中所指出的「認知繪圖」(cognitive  mapping)概念,來為文化立標定樁,以企圖透過分辨每一塊浸潤著歷史色澤的磚瓦、每一個文化氛圍下的路標,來救贖這種時空關係斷裂的落差。(Jameson, 1991)

16 威廉.吉卜森(William Gibson)就曾描寫那些「『控制台牛仔們』一旦戴上網路空間頭盔,就被電腦產生的立體幻覺的威力推進虛擬資料景觀之中」(魏特罕,1999:185);除了美國航太總署曾經研發一具視訊頭盔之外,史洛卡也描述他親身經歷的經驗,當他在住所附近的一家商場瀏覽時,即可「戴上一副特 殊的頭盔──配備小型影像監視器,能在眼前製造出身歷聲的影像──然後在 一個完全由電腦生成的、穩定的、三度空間的世界裡逡巡」,他還可以「戴上 特製的手套,甚至穿上一件緊身衣,附加連線裝置,連上定位移動傳輸器,便 可以將我自己和別人的動作連結進入虛擬世界裡。幾年之內,手套和緊身衣將能為我傳送呈現出虛擬的實物」(史洛卡,1998:32)。

17 瑪格麗特.魏特罕(Margaret Wertheim)在《空間地圖》(The Pearly Gates of Cyberspace: A History of Space from Dante to the Internet)一書中,就提及漢斯. 莫拉維奇( Hans Moravec )在《腦力子裔》(Mind Children)中提示了一個將人的心智轉化為數位結構的科技未來與前景。在莫拉維奇的設想中,機器人醫 生可以利用「高解析度磁感應測量方法」和「大量磁電天線」,將人腦完全複 製下載到電腦中;而類同的想像也出現在吉卜森的小說《計零》(Count Zero) 中(魏特罕,1999:215-218)。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