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2001年被聯合國定為“不同文明間對話年”。似乎伊朗是這一活動的主角之一,是“對話年”的發起國。在2000年9月的“文明對話會議”上伊朗總統哈塔米做主要發言,有一句話頗有警世的味道:“一個徹頭徹尾為政治、軍事、經濟條件所控制的世界最終不可避免地要破壞環境,摧毀一切精神和藝術的家園 使人的心靈無所依歸”。這一倡議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和意義,以及伊朗領導人的意圖,不是本文的關注點。它引發我深思的是:歐美人認同基督教文明,西亞北非許多民族以伊斯蘭文明為旗幟,作為世界公認的幾大文明體系之一的中華文明,今天究竟如何定義?真的,今天中國在世界上能自稱代表什麽樣的精神文明呢?
方今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舉世矚目,軍事也列入核大國。精神卻遇到了危機,民族自性(national identity)成了問題。作為一種主流的社會傾向,重器物輕精神之風達到高峰。從歷史上看,轉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圈:古代中國只重文。風光一時,名傳青史的率多是不事家人生產的文人,那些為建設物質文明作出偉大貢獻的被列入工匠,除個別例外,其名與學都不傳。後來在西方的“奇技淫巧”前吃了大虧,先進人士大力提倡學習聲、光、化、電,在船堅炮利方面急起直追,在這追趕過程中全社會重理工輕人文之風逐漸形成。1949年以後,由於意識形態原因,這一趨勢更走向極端。高校院系調整明顯地發展工科,壓縮文科(為方便計,本文提到“文科”包括人文與社會科學)。“文革”中,在大學幾乎停辦的關鍵時刻有“最高指示”曰:“大學還是要辦的,我主要指的是理工科大學”,文科如何,就不言而喻了。今天,知識及其“分子”理論上得到重視,事實上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我們告別了反對一切“物質刺激”,單憑對一個人一種思想的忠誠枵腹從公的年月,卻跳到了登峰造極的“物質主義”,一切都納入商品經濟,包括本屬於精神領域的事物,只有賺錢的功能才被承認。因此文不如理,理不如工,工不如商,文科表面上在發展,卻備受限制和歪曲,實際上被視為政治或工商的附庸。有一位史學教授朋友曾告訴筆者:他參加了一次文科教學會議,主持會議的一位教育界負責人指示:“人文要為科技發展服務,沒有用的東西少教點!”他只有苦笑。那位負責人的意見是有代表性的,“人文有什麽用”是最常聽到的問話。而所謂“有用”又是最急功近利的短期物質或政治效應之用。以此衡量,大半文史哲的內容都該取消,或作牽強附會的改造。如今,國人對於器物方面的發展,瞄準“國際”,緊追快趕,全民投入,義無反顧;而在精神上卻空前迷茫,無所適從,仍然徘徊於自大與自卑之間,反對“西化”仍是重要口號。但是經歷了大張旗鼓的“與一切傳統徹底決裂”的中國文化和一代新人,用什麽去抵擋“西化”(姑不論其含義是什麽),又用什麽載體去承載、挑選和吸收外來文化?
與此並存的是另一極端:動輒以“五千年文明”自詡。既認為文史哲無用,又以文明古國自豪,是自相矛盾的,因為實際上中國人足以引以自豪的輝煌的文明,主要就是先秦諸子的哲學思想。那時王權還沒有完備到能夠建立統一的意識形態,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有不受拘束的思想自由的時期。斯時也,真是群星燦爛,思想活躍而豐富,千載之下仍感到那智慧的光芒。不過,今天某些方面人士把“五千年文明”放在口邊,還是從實用主義出發,用以抵制“西化”,或在老一套政治思想工作失效後,作為一種替代。偶然在電視新聞中看到我國一位外交官,在挫敗了西方國家提出的有貶損我國政府內容的“人權”決議案後,得意地對記者說,我們五千年就這麽走過來的,我們還要走下去,你們有什麽資格教訓我們!“五千年”在這裏是最典型、最方便的用法。對此,我第一個閃過的想法是,那麽,你把近150年來仁人志士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事業置於何地?特別是涉及人權,能沿著五千年的道路走下去嗎?當然,外交官的即興發言不必深究,舉此例只是說明一種對待歷史文明的實用態度。
自20世紀90年代起,尊孔之風在中國盛行一時,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反對“西化”是其政治層面。更多的善良人士是有感於人欲橫流、見利忘義、世風日下,想從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夫子遺訓中找出路。誠然,載入經典的學說和倫理道德規範支撐了幾千年的中國社會,也曾經造就足為全民風範的盛德君子。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是孔夫子理想中的施教化的程序:先由“君子”以身作則,然後對老百姓產生無形的影響,就像風過處草向一個方向低頭一樣。其實這種教化的程序由社會精英倡導某種思想和價值觀,然後傳播開來是文明傳播的普遍規律,中外皆然。不過在中國不太成功。一是中國太大,教育又從未普及,而且歷代實行的是愚民政策,從未讓老百姓知其所以然;二是聖人之教到底不是宗教,缺乏超現實的強制力量;三是在中國君主專制、等級森嚴的社會裏,知識和道德行為都是有等級的,所謂“禮不下庶人”。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