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中西說書方式對小說敘事的不同影響(1)

【內容提要】希臘、印度等國小說與中國古典小說,在敘事人稱和敘事結構上的差異,可以追溯到早期說書藝人的表演方式。在重視流動的文化環境中,說書藝人采取流動的表演方式,面對的是陌生的觀眾,這就有可能使用第一人稱來敘述虛構故事;而在重視定居的文化環境中,說書藝人是在固定場所作重復性表演,他所面對的觀眾是熟悉或者可能熟悉的,這就限制了藝人以第一人稱作虛構敘事。印度、希臘等地家族式的表演團體,可以用不同藝人輪流講述故事,由此形成了敘述人不斷轉移的框架式結構;而中國採用的單人多日的演出形式,決定了由統一敘述者以單線演進,並不斷設置懸念來串聯情節這樣一種結構方式。

眾所周知,在中西小說的敘事方式中,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在中土古典小說中,無論是文言還是白話小說,幾乎沒有採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情況,但無論在印度、埃及還是希臘、羅馬,用第一人稱敘述都是相當常見的類型。如世界上最早的小說之一、屬於埃及十二王朝早期的《遇難水手的故事》的主體部分就是一位水手講述其早年在海上遇險的經歷,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敘事;十二王朝時期的另一部作品《撒奈哈特歷險記》同樣是第一人稱敘事。在印度,《五卷書》中充斥著以框架式結構(Frame)串聯、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在希臘、羅馬,色諾芬(Xenoephon)的《遠征記》,即是以自己為主人公創作的傳奇體,阿普列尤斯(Lucius Apuleius)的《金驢記》,則是典型的以第一人稱並以框架式結構串聯的長篇小說。中西小說之間的這種差異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一個常識。

至於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探討。如陳才訓認為:中國小說來源於史傳,而歷史敘述需要干預的絕對自由,並忠實於實錄的原則,因此只能採用第三人稱全知敘事;而儒家文化對個性的約束,小說地位的卑微與文人懼禍的心理,都使得小說家對第一人稱敘事心懷顧慮。這種解釋對於文言小說來講是部分成立的,因為文言小說確實屬於歷史性書面敘事,與史傳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但這種解釋對於白話小說來說則遠遠不夠,因為中土白話小說的淵源與文言小說完全不同,它們脫胎於中古時期從西域傳入的講唱表演,原本屬於表演性口頭敘事。為什麽它們同樣缺少第一人稱的敘述?我的意見是必須從早期中西方職業說書藝人不同的表演方式中尋找原因。

注释:

①陈才训《中国古典小说第一人称缺席的文化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4期。需要指出的是,规范的历史叙事并不是全知叙事而是有视角限制的,关于此点,详见拙着《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480页。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