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原:中西“博物”傳統之異同(1)

《西方博物學大系》收錄博物學著作超過一百種,時間跨度為15世紀至1919年,作者分布於16個國家,寫作語種有英語、法語、拉丁語、德語、弗萊芒語等,涉及對象包括植物、昆蟲、軟體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鳥類和人類等,西方博物學史上的經典著作大備於此編。 

 

中西方“博物”傳統及觀念之異同 

 

今天中文裏的“博物學“一詞,學者們認為對應的英語詞匯是Natural History,考其本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無現成對應詞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有“博物”一詞,與“自然史”當然並不精確相同,甚至還有著相當大的區別,但是在“搜集自然界的物品”這種最原始的意義上,兩者確實也大有相通之處,故以“博物學”對譯Natural History一詞,大體仍屬可取,而且已被廣泛接受。 

已故科學史前輩劉祖慰教授嘗言:古代中國人處理知識,如開中藥鋪,有數十上百小抽屜,將百藥分門別類放入其中,即心安矣。劉教授言此,其辭若有憾焉——認為中國人不致力於尋求世界“所以然之理”,故不如西方之分析傳統優越。然而古代中國人這種處理知識的風格,正與西方的博物學相通。 

與此相對,西方的分析傳統致力於探求,各種現象和物體之間的相互關係,試圖以此解釋宇宙運行的原因。自古希臘開始,西方哲人即孜孜不倦建構各種幾何模型,欲用以說明宇宙如何運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即為托勒密(Ptolemy)的宇宙體系。

 

比較兩者,差別即在於:古代中國人主要關心外部世界“如何”運行,而以希臘為源頭的西方知識傳統(西方並非沒有別的知識傳統,只是未能光大而已),更關心世界“為何”如此運行。在線性發展無限進步的科學主義觀念體系中,我們習慣於認為“為何”是在解決了“如何”之後的更高境界,故西方的分析傳統比中國的傳統更高明。 

然而考之古代實際情形,如此簡單的優劣結論未必能夠成立。例如以天文學言之,古代東西方世界天文學的終極問題是共同的:給定任意地點和時刻,計算出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七政)的位置。古代中國人雖不致力於建立幾何模型去解釋七政“為何”如此運行,但他們用抽象的周期疊加(古代巴比倫也使用類似方法),同樣能在足夠高的精度上計算並預報任意給定地點和時刻的七政位置。而通過持續觀察天象變化,以統計、收集各種天象周期,同樣可視之為富有博物學色彩的活動。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雖然我們已經接受了用“博物學”來對譯Natural History,但中國的博物傳統,確實和西方的博物學有一個重大差別——即中國的博物傳統是可以容納怪力亂神的,而西方的博物學基本上沒有怪力亂神的位置。 

古代中國人的博物傳統不限於“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體現此種傳統的典型著作,首推晉代張華《博物誌》一書。書名“博物”,其義盡顯。此書從內容到分類,無不充分體現它作為中國博物傳統的代表資格。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