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原:中西“博物”傳統之異同(2)

《博物誌》中內容,大致可分為五類:一、山川地理知識;二、奇禽異獸描述;三、古代神話材料;四、歷史人物傳說;五、神仙方伎故事。這五大類,完全符合中國文化中的博物傳統,深合中國古代博物傳統之旨。第一類,其中涉及宇宙學說,甚至還有“地動”思想,故為科學史家所重視。第二類,其中甚至出現了中國古代長期流傳的“守宮砂”傳說的早期文獻:相傳守宮砂點在處女胳膊上,永不褪色,只有性交之後才會自動消失。第三類,古代神話傳說,其中甚至包括可猜想為現代“連體人”的記載。第四類,各種著名歷史人物,比如三位著名刺客的傳說,此三名刺客及所刺對象,歷史上皆實有其人。第五類,包括各種古代方術傳說,比如中國古代房中養生學說,房中術史上的傳說人物之一“青牛道士封君達”等等。前兩類與西方的博物學較為接近,但每一類都會帶怪力亂神色彩。

 


“所有的科學不是物理學就是集郵”

 

在許多人心目中,畫畫花草圖案,做做昆蟲標本,拍拍植物照片,這類博物學活動,和精密的數理科學,比如天文學、物理學等等,那是無法同日而語的。博物學顯得那麽地初級、簡單,甚至幼稚。這種觀念,實際上是將“數理程度”作為唯一的標尺,用來衡量一切知識。但凡能夠使用數學工具來描述的,或能夠進行物理實驗的,那就是“硬”科學。使用的數學工具越高深越複雜,似乎就越“硬”;物理實驗設備越龐大,花費的金錢越多,似乎就越“高端”、越“先進”…… 

這樣的觀念,當然帶著濃厚的“物理學沙文主義”色彩,在很多情況下是不正確的。而實際上,即使我們暫且同意上述“物理學沙文主義”的觀念,博物學的“科學地位”也仍然可以保住。作為一個學天體物理專業出身,因而經常徜徉在“物理學沙文主義”幻影之下的人,我很樂意指出這樣一個事實:現代天文學家們的研究工作中,仍然有繪制星圖,編制星表,以及為此進行的巡天觀測等等活動,這些活動和博物學家“尋花問柳”,繪制植物或昆蟲圖譜,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這裏我們不妨重溫物理學家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的金句:“所有的科學不是物理學就是集郵(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stamp collecting)。”盧瑟福的這個金句堪稱“物理學沙文主義”的極致,連天文學也沒被他放在眼裏。不過,按照中國傳統的“博物”理念,集郵毫無疑問應該是博物學的一部分——盡管古代並沒有郵票。盧瑟福的金句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既然在盧瑟福眼裏天文學和博物學都只是“集郵”,那豈不就可以將博物學和天文學相提並論了?

 

如果我們擺脫了科學主義的語境,則西方模式的優越性將進一步被消解。例如,按照霍金(Stephen Hawking)在《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中的意見,他所認同的是一種“依賴模型的實在論(model-dependent realism)”,即“不存在與圖像或理論無關的實在性概念(There is no picture- or theory-independent concept of reality)”。在這樣的認識中,我們以前所堅信的外部世界的客觀性,已經不復存在。既然幾何模型只不過是對外部世界圖像的人為建構,則古代中國人乾脆放棄這種建構直奔應用(畢竟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只需要知道七政“如何”運行),又有何不可?

Views: 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