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之書》(1)

本書是克氏教誨的精選,諸多內容內地讀者都不曾接觸。對於尚未領略克氏智慧之光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門讀物,深入淺出,完整詳實。對於已經入門的讀者而言,它是深化之書,厘清困惑,滌凈煩憂。絕對值得再三閱讀,細細品味。

你可曾安靜地坐著,不專註於任何事物,也不費勁地集中註意力,而是非常安詳地坐著?這時你會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音,會聽到遠處的喧鬧聲以及近在咫尺的細微聲響。這意味著你把所有的聲音都聽進去了。你會發現自己的心在不強求的情況下產生了驚人的轉變。這份轉變裏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識。

譯序·無法被定位的解放者

胡因夢

要介紹克裏希那穆提這個人,不能不提及與他淵源深厚的“通神學會”,因為沒有“通神學會”,就沒有這位影響全世界至深的精神導師了。

“通神學會”是一個創立於19世紀末期的宗教研究組織,其創始者是俄國傑出的神秘主義者勃拉瓦茨基夫人。這個組織的主旨在於促成超越種族、性別、膚色、階級和宗教派別的同體大愛,其研究範疇涵蓋了卡巴拉猶太密教、諾斯迪密教、印度教、佛教、藏密及各種玄學體系。

生於1895年的克裏希那穆提(JidduKrishnamurti),是印度的一個婆羅門家庭中的第八個孩子。據說他從小就具有透視眼及天眼通的能力,是個看似迷糊而實則大智若愚的孩子。1909年當他年滿十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和弟弟尼亞到“通神學會”印度總部附近的沙灘遊玩。當時“通神學會”的負責人是英國著名的社會改革者及思想家安妮·貝贊特,另外一位負責人則是歐美最著名的眼通權威賴德·拜特,據說他能看見靈界眾生以及人體的靈光,還能從靈光判斷一個人的靈性進化程度,其著作頗多,相當受西方玄學界的尊崇。當時“通神學會”在歐美造成一股尋找新彌賽亞的旋風,上流社會的紳士淑女紛紛加入這個學會,而尋找彌賽亞的任務便自然落在這兩位負責人的身上。克裏希那穆提與尼亞毫無預警地巧遇漫步於沙灘上的賴德·拜特,並受到賴德·拜特透視眼的青睞而被譽為擁有最純凈靈光的彌賽亞候選人,這樣的因緣際會令這兩個印度男孩的命運從此徹底改觀。

“通神學會”得到克氏父親的首肯,把兩個男孩接到印度總部加以悉心照料及嚴格訓練,準備培養出未來的救世主。經過多年的明星式待遇及英式貴族教育的熏染,克裏希那穆提與尼亞仍然保有害羞、體恤及溫柔的特質,內在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1922年8月,克裏希那穆提開始進入急劇的拙火覺醒過程,這股由空性中生起的大能,在短短三四個月的時間裏,開始快速地凈化他的脈輪。那是一場冷熱交戰、大死與重生的激烈轉化歷程。過程中克氏的神識曾離開身體飄浮到屋外的一棵胡椒樹上,而讓他嘗到了宇宙大愛的滋味。1925年11月,尼亞因病去世,克氏在極度哀傷中進入了更深的悟境,故而推翻了過去所有的通靈經驗,發展出獨立無染的般若智慧。1929年8月,來自全球的信眾正準備聆聽這位新救世主的演說時,克氏竟然宣布解散為他專門設立的“世界星社”。他要求學會退還所有信徒的捐款,拒絕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並且宣布真理不在任何宗教組織中。下面這段話代表了他終生不移的立場:

我認為實相是無路可循的,你不能透過任何宗教派別或方法而達到它。既然實相是無限、不受任何制約、無路可循的,當然也就不需要人為組織了。沒有任何組織有權力強制人依循特定的道路。如果你們做了這件事,實相就會變成僵固的教條,同時也會變成那些懦弱之人和不滿足之人的玩物。實相無法屈就於人,人必須透過自己的努力來親近它。高山無法自動移到你的腳前,你必須不畏艱險地穿越山谷、攀過懸崖峭壁,才能到達山頂……我只關切一件事,那就是幫助人類得到無條件的終極解脫。

這段宣言令“通神學會”在自創的尷尬劇中日漸沒落,克氏也從眾人期待的救世主轉變成無人理睬的無名氏。在長達八年的隱居生涯裏,克氏的悟境更加深化,而他所要傳達的真理也開始透過直言不諱的演說傳遞到全世界。這位世界導師直到九十歲過世之前,一直未曾間斷地在歐美及亞洲向眾人提出他的見解與質疑。他的演說總是信手拈來,沒有任何講稿便自然而然涵蓋人生所有的層面。他的用詞如行雲流水,優美而深富詩意。雖然他的語匯單純而直接,但是在初次閱讀時卻很難理解。他曾經說過:“你必須熟悉我的語匯以及背後真實的含意。”他所采用的名相諸如愛、自由、真相、實相、熱情、智慧、寂然獨立、洞見、道心、突變,等等,都包含著終極實相的意味在內,亦即佛家所說的無我及空寂的境界。

值得註意的是,如果讀者未經咀嚼就把他的話語生吞下去,很可能出現心智上的消化不良反應,但如果有一些佛學基礎,就能很快地領略他話中的真諦。或許桑都仁波切對克氏思想的評論是最貼切的,他說:“基本上,佛陀通常會從兩個不同的層次——相對與究竟——來因機施教。但克氏不肯妥協,他所指出的解脫途徑乃是要頓超時空,在當下立即產生心智上的突變。”不過這種“理入禪”的形式和中國、日本的禪宗是大異其趣的。表面上看來,克氏的教誨狀似哲學推演,仔細探究之下卻發現他采用的是只破不立的中道實相觀。他不向任何組織、權威、方便法門和意識形態妥協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幫助人類掙脫一切的束縛,因為他認為漸悟漸修太奢侈,太便利了,人類的頭腦所制造出來的災難和可能發生的浩劫,已經不容許耽溺和拖延;他認為當下立即解脫是可以做到的事,這顯示出他對人類潛能給予了最高的肯定。雖然他在1980年曾表示其教誨的影響力“小之又小”,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諸如肯恩·威爾伯、佩瑪·丘卓、阿瑪斯或《平常禪》的作者艾茲拉·貝達,都認為克氏對他們的影響甚巨,更遑論無數受惠於克氏的各界精英及一般讀者。

他雖然試圖超越所有宗教派別的制約,卻被印度的佛家學者視為正宗佛法及吠檀多哲學的現代傳法者,甚至有人認為他是龍樹菩薩的再現。在西方世界,他的教誨是美國兩百多所大學的選修課程,同時也是英國、法國與德國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在西方人的眼裏,克氏的思想被視為蘇格拉底問答法的復興者,也有人舉出柏拉圖思想來闡明克氏的論述,不過超個人心理學者肯恩·威爾伯堅持克氏是“無法被定位的至上解放者”。

我譯介克氏的教誨已經長達二十年之久,但這本每日一篇的精選集,卻有許多內容是過去沒見過的。查閱之下才發現,原來大部分是出自美國克氏基金會所發行的早期全集。

對從未接觸過克氏思想的人來說,這本《生命之書》算是到目前為止內容最完整、最容易入門的默觀教材。對已經入門的讀者而言,本書能厘清許多克氏教誨所造成的困惑及曲解。有幸能再度譯介克氏的思想及智慧,仍然受益良多。但願有緣的讀者也能領受這位“世界導師”的啟蒙,體悟到冥想、日常實修與終極真理的精髓。


導言你就是這本《生命之書》

胡因夢

克裏希那穆提在1934年曾經說過:“你為什麽只想做書本的學生,而不想做人生的門徒?若是能在周遭的環境裏發現孰真孰假,你自然會知道什麽是實相。”他不斷地指出,只有這本思想無法操縱的“生命之書”,這本永遠在變化、充滿活力的著作,才是值得閱讀的,其他的都只是二手信息罷了。無窮的經驗,深植於內心的恐懼、焦慮、痛苦、快樂及人類數千年來所累積的信念,全都在你的內心深處,你就是這本“生命之書”。

克氏在演講時通常以“聆聽”這個主題作為開場,接著便提出講者與聽者之間的關系,最後涉及的則是自然浮現的人生議題。本書便是按照這樣的順序編排的。1985至1986年間克氏的大限已近,這時他的講題開始轉向創造及全新的生活方式,本書也有跟這些主題相關的文摘。

他的視野涵蓋了人類所有的情境,人生的每一個面向在他的眼底都是息息相關的。本書呈現出每周七個不同的主題,讀者若想深入探索其中的任何一個主題,歡迎你查閱與它們相關的原始著作。

1929年克氏展開了他此生的公開演講,赫胥黎形容他的見解是“真正的大家之言”。他對於實相及自由本質的探討,結集成了暢銷數百萬冊的演說及對談錄,目前已經譯成四十國語言。

克氏雖然生性害羞與謙遜,卻不厭其煩地為大眾宣講了數千回沒有草稿的演說,其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任何人都可能在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發現每個當下的實相。他的演說涵蓋了個人及社會所有沖突的根由。完整而深入地覺察我們每個當下的行為,乃是轉化我們自己以及社會的必要行動。有人曾經問他為什麽要演說,他想達成的目標到底是什麽,他答道:“我想告訴你們的,或許只是去發現實相是什麽,但不是經由某種修行體系而達成的。若是能靠自己去探個究竟,那麽所有的人都可以在生活裏展現出這最深的實相……實相是無法累積的,凡是能累積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衰萎,而實相是不會衰萎的。你可以在每一個剎那的思想、關系、言語、姿態、微笑及淚水中發現它。如果你我都能發現它,並且活出它來——活出它就等於是發現它——那麽我們就不會變成膚淺的傳教士;我們會變成真正富有創造力的人——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富有創造力的人。我想這就是我要演說的原因,或許這也是你們會來聽講的原因。”

“這些演說只提出問題,但不給予解答。因為了解問題就能得到解答。”人們經常向他提出問題,他的回答永遠是:“讓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這樣的方式往往能啟動人們探索的意願,而不是立即找到一個簡單的答案。對克而言,去推敲一個問題可以為探索帶來動力,因此本書的文摘應該被視為向讀者提出的問題,而非立即到手的答案。

克氏曾經說過:“這些演講的目的是為了與聽者交流,而不是灌輸一堆的觀念。觀念永遠無法改變我們的心,也無法帶來真正的領悟。如果我們可以在同一時間、同一層次上達到真正的交流,便可能出現超越傳教的深度理解……因此這些演說不是在有意無意地說服你們或勸阻你們。”克氏演講的風格非常簡單,他既不想做上師,也不想做循循善誘的宗教導師,更不屬於任何組織或教派,但人們越來越渴望聽到他清晰而原創的教誨。他過世之前的演講對象已經遍及歐洲、北美、南美、澳洲和印度。

本書節錄了克氏1933至1968年間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演說、對談及著作。克氏的第一本暢銷書《教育與人生的意義》,是在加州歐亥的一棵老橡樹下完成的著作;第二本書《最初與最終的自由》,則是在1953至1954年間由哈珀與羅出版社發行的。

《生活導論》則是克氏在1949至1955年間以手寫的方式記載下來的,內文在出版時未更動過一字。這本書是克氏與前來探訪他的友人的對談日記,因此你會有一種和朋友一起無懼地探究人生的感覺。書中的這幾篇文摘,約略地描述了當時的地點、景觀和周遭的動物,從大自然的美景逐漸轉入對內在的困惑、焦慮及信念的探索。某些訪談錄並沒有收在《生活導論》的三本集子裏,所以在本書中它們是第一次出現。

《迎向人生》及《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都是由克氏的友人瑪麗?樂琴絲在1963至1964年間編撰的,負責發行的出版社也是哈珀與羅。這兩本書是克氏與年輕人的問答記錄,現在已經被視為宗教和文學領域的經典之作。

在人們理解實相和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克氏從不認為自己的角色有多麽的重要和必要。某回他對聽眾說:“講者的話語本身並沒有什麽重要性。真正重要的是,聽者的心必須毫不費力地覺知自己一直處在理解的狀態。如果不了解,而只是聽一些表面的話語,那麽我們勢必會帶走一堆的概念,然後便根據它們而建立日常生活的模式,過著所謂的精神生活。”

1981年他曾經說過:“我們就像朋友一樣,在某個晴朗的日子裏坐在公園裏談人生,談內心的問題,探究存在的本質,並且嚴肅地問自己,人生為什麽困難重重?為什麽我們高度發展的心智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好像只是為了生存似的?每天的生活為什麽會變成一種折磨?也許我們會上教堂、追隨一些政治或宗教領袖,但日常生活總是充滿著擾動;雖然某些時刻也會出現短暫的喜悅或快樂,但生活始終布滿著烏雲。你和講者是本著朋友的情誼來探討這些問題的,因此彼此的心中有關懷,有誠摯的情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有沒有可能活在沒有煩惱的狀態裏。”

Views: 9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