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敘事的本質》一書的末章,筆者將提煉書中的關鍵內容,梳理額外的拓展部分,按照作者的邏輯羅列出過去四十年敘事理論的範圍,其涉及三個時期突出的總體敘事概念:作爲形式系統的敘事、作爲意識形態的敘事、作爲修辭的敘事。其分別對應不同的闡釋體系,從傳統敘事學直至認知敘事學,從現代到後現代,從形式主義到巴黎學派,多個理論家輪番上陣,各顯功力,進行了異彩紛呈的敘事實踐。

形式系統敘事

一、經典敘事學

結構主義起源索緒爾的語言學,在法國一度興起,成爲20世紀前期的重要思潮,結構主義致力依照某種語法模式對作爲形式系統的敘事進行全面描述,結構主義敘事學也被稱爲經典敘事學,爲之後出現的敘事理論提供了重要起點。結構主義最突出的貢獻在於敘事話語的研究方面。代表爲熱奈特的《敘事話語》。

結構主義的首要原則是:意義的創造是有章可循的活動。它嘗試在不同的領域,比如文學、時尚、文化中找到潛伏其中的規章制度,也即是各種準則和慣例。結構主義的第二原則是語言是所有符號系統的原型。因此結構主義的基礎模型便是語言學,比如托多羅夫的《十日談語法》是建立在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基礎之上。索緒爾將言語/語言區分開來,正如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語言是總體系統,言語是個別言説。同樣,結構主義者關注敘事的基本元素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所以結構主義者不是找敘事的描述性語法,而是尋求闡釋個別敘事作品的方法。

結構主義的先驅是普洛普的《民間故事形態學》(嚴格説,普洛普是形式主義),將其行動功能劃分爲31種,普認爲故事本身可以分解爲一連串行爲功能構成的序列。不同類型的故事擁有不同的序列,而同類的故事,不管具體可能出現的成分的省略和順序的調轉,他們都享有共通的序列作爲公式,而故事本身就是把功能序列轉化爲語言的敘述,簡而言之就是“套路”。將這些功能單元理解爲語言,則是訴諸了索緒爾對選擇原則和排列原則的使用,簡單説,選擇原則又叫做聚合軸,比如一句句子,我們需要從語庫中選擇恰當的詞組織句子,以符合語法。比如“有在桌上。”就是違反了語法的聚合規則。排列原則又名選擇軸,意思是我們構造句子時,還要考慮主語和謂語的位置,如果位置顛倒那麼句子就違反了排列原則,比如“飯我吃今天想。”就是一句嚴重違反此規則的句子。

普洛普的貢獻在於找到了俄國民間神話的所有隱含的聚合和選擇操控規則,他發現所有故事都源於幾種基本的人物角色,這些角色作爲基本元素存在於31個基本事件中。這些事件就代表了縱聚合原則,因爲事件在構成故事時可以被替換,但事件與事件之間發生的順序則要符合橫組合原則,這樣就構成了一個民間故事。

⚪故事和話語

後來結構主義者發現俄國民間故事並不是一種原型案例,也就是説,那些民間故事不具有普遍性,因爲結構主義者發現俄羅斯民間故事對所選事件的排列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不足以説明範圍較大的敘事學問題。所以結構主義者進而發展出了“故事/話語”,也即敘事的內容(what説什麼)和敘事的形式(how怎麼説),故事與話語的區分是十分重要的。它涉及到:1、敘事元素的兩類不同組合,一個是集合故事概念下的事件、人物和場景(事件與存在項)另一個是集合話語概念下的所有用於呈現這些元素的手段。2、兩類組合中的各個元素間的關係會因不同的敘事而産生極大的變化。3、同一則敘事通過跨越不同媒介所産生的不同版本的比較。因爲敘事從一個媒介轉換到另一個媒介其主要變化乃是發生於話語層面而非故事層面。(想像小説和電影,最終展現的是文字表述和鏡頭語言,故事是不變的,變化的只是説故事的手段。)(本文作者:今天開始學微積分,發佈於 2023-04-29 知乎平台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