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神往都德的鄉野4.5
都德的微微、輕輕風格,正是現代人所需要的生活風格。資訊爆炸太令人受不了,資訊變成一種焦慮來源,人們難以聚焦他們的注意力,別說愛恨、選擇等心靈覺知。都德式的傳播風格,讓人們心靈滌新,感覺得清涼。愛墾應該建立這樣的傳播風格。(神往都德的鄉野 4.5)
神往都德的鄉野4.6
我在培養一種創作的節奏,像禪師在找尋入定的狀態。我先唸幾節都德的散文,然後把書擱下。打開身邊的手記本,將我的閱讀感覺隨意的寫下來,看我是否有能力和都得深聊。(神往都德的鄉野4.7)
神往都德的鄉野4.7
我很驚訝,我對剛才唸過的文字,記得一些,忘了一些。這影響了我和都德的交流。我開始為了回想而分心,有些焦急,干擾了我的思緒和心靈談話。我只好暫時把記得的文字隨手寫下來。奇怪,這些文字會把從我記憶中走失的字句找回來。(神往都德的鄉野4.7)
神往都德的鄉野4.8
當念過的文字完整回到我心頭,我嘗試邀它們去詮釋眼前的現象。看它們可否穿透、溶解,一兩件和我的現實息息相關的事。若那說法說服了我、說動了我,我想這些章句對我是有意義的。(神往都德的鄉野 4.8)
神往都德的鄉野 4.9
有時候,讀過的文字把我的現實生活說得零零碎碎,或無精打采,或支支吾吾,我知道我沒把都德的文字讀透。我的心境不夠純凈;我有雜念。此時,我應該深呼吸幾回,把他的書再拿起來深讀。(神往都德的鄉野 4.9)
吳爾芙也寫過許多田園風格的散文,我應該請這位英國才女,和來自法國的都德聊天。這應該是很有趣的事。我讀她的一篇散文《狩獵者》。她將三件事放在一塊談,看來瑣瑣碎碎的一些事,忽地成了靈魂的跳板,翻個美麗的身影掉入人複雜的心理謎團。動作乾淨利落,故事卻說得深刻。我們能這樣駕馭自己生活中的瑣事嗎,讓它們提煉成美好的想法。(神往都德的鄉野 5.0)
陳明發·神往都德的鄉野5.1
閱讀都德的散文、小說,使我們在看着身邊的人,以及圍繞着他們的事事物物時,心頭有一份感知與珍惜。那份心意,使我們的生命有了縱深、重量。有了意義。我的生活里,也曾出現許多值得書寫的人事物。例如,我小時候生活的村子里,有個沒有國籍的“非公民”,這個身份害得他無法找到工作,買房子,沒有女人愿意嫁給他。他後來被逼瘋了,天天拿着標識他是非公民的身份證,站在村子路口高喊:“這是我們的身份證啦,這是我的身份證啦!”在雨中站着時,那聲音特別凄厲......。想到今天多少非法移民入境後沒多久,就拿到身份證成了合法公民,那聲音怎麼也抹不去。(陳明發〈神往都德的鄉野〉系列完成于2011年11月)
神往都德的鄉野 5.2
還有一個人,我認識他的時候,其實有點崇拜他。還沒上學校的我,看着他在大草場臨時搭上來的舞臺上,唱着“沒有錢也得吃碗飯、也得住間房”、“哪怕高山把路擋”.........,覺得他很有趣。後來有一個深夜,一群軍警把他壓走了。村子里從此沒人再辦晚會,唱歌跳舞給我們看。上中學後的某一天,我忽然又看見了他,他逢人都說“他們放我出來了”,然後嘻嘻嘻自己笑一頓。在咖啡店里,大家在聊天,他就坐在一旁默默聽着,偶爾發出“路是人走出來的”;再過半小時,又發出一句“冬天來了,春天會遠嗎?”、“大海航行靠舵手”之類的,誰也沒有理他,他就自己嘻嘻嘻笑一頓。就是沒人再聽到他唱過歌。(神往都德的鄉野 5.2)
陳明發·神往都德的鄉野5.3
都德筆下的風力磨坊老爺,面對引擎動力的磨坊到來,無法抗拒新工藝的沖擊,郁郁過日子,懷念着往昔的繁華景象。我在現實生活中也見過這樣的人,新工藝一來,他就失業了。不僅如此,他連做人起碼的尊嚴,也覺得被人剝奪了。有一位大樓電路檢查人員,工作了二十幾年,勤勤懇懇,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生活過得去。可是,新工藝來了,有了儀器的輔助,不需要太多工人去定時檢查大樓線路,電供公司把他栽了。他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他們為何不好好讓他做到退休?一個獨居的老實人想來想去,最後只有一個結論:”我一定是得罪了什麼人,人家把我告了,害得我沒工作做。“可是,是誰告我了,我得罪了他什麼?日想夜想,人就不正常了。天天感覺得有人在監視他、找機會害他。于是他哪兒都不去,關門關窗把自己關在家里頭喃喃自語。每隔幾天,上菜市買些吃的回家。怕被人認出,天未亮他就出門去。(神往都德的鄉野5.3)
陳明發·神往都德的鄉野5.4
人人都有”那些年“,只是沒幾個人逮住了。要逮住“那些年”,是有方法的,把日子當着文本來經營就是了。某一天,那一天的24小時,可以是一首歌、短詩、俳句、順口溜、繞口令、古詞之類的;另一天,另一段24小時,是一幅畫、一件陶瓷、一張椅子或板凳、一封秘函、一頁舊藥單、一塊蛋糕......,日子就有了具體的意象,也有了拍子和質感。日子和日子開始交談:“那些年.......”,像有深度、溫度的文本。它們之間可能開始消解、重組、增強、改寫、爭執、潤飾、互相引證、轉化并揭示着彼此。生命就這樣被定義與命名。故事讓它立體存在。(神往都德的鄉野5.4)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5.5
我也遇過好些特有能力的人。他們很多都站在權貴的那一邊,或總是想法子站到那一邊。有一次,有人介紹我認識一位“奇才”,和他聊過好一陣子,我至今還是搞不清楚他究竟學的是什麼專業。一會兒說他在某某學院教法律,一會兒又在另一家學院兼職,教建筑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好像很有正義感、道德勇氣,隨時隨地都在批評當政者,偶爾透露他和那些反對派人士很熟,某某異議份子頭頭是他的本土政治啟蒙導師。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是,他不久當上了一位大官的身旁要人。有些人就說:“還是他有學識,看風使舵轉得快!”某個曾經開車載着他南上北下去開會,吃飯喝酒都請他,對他崇拜得近乎同性戀的男士卻罵他:“做了官不認識人啦!連電話也不接!“這位過去老追着新聞界朋友給他曝光的官爺,遇上記者請他對某某事件講講話,居然這麼回答:”我不會跟你們說的,說了你們就亂亂寫,會拖累我的!“這些人罵歸罵,也只能在背後罵,反正藏在深宮的官爺怎麼聽得見呢?(神往都德的鄉野 5.5)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5.6
話說臺灣有個網路作家九把刀,寫了許多暢銷書,再拍一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中華圈掀起風潮。年輕人于是開口閉口都是”那些年“,其實聽聽都是九把刀的”那些年“,不是他們本身私有的”那些年“。有的年輕人想做九把刀了,覺得上網尋找下一位沈佳宜沒意思,不如寫寫小說,拍拍戲,大把沈佳宜會找上門來的。愛情、虛榮心,本來就是青春狂飆時的成長動力,一切都是可能的。問題是要奮發努力去掌握那寫東西、拍東西的能力。讀讀都德也許有幫助,讓我們開始關注身邊的人事物,故事說起來才深刻、具體。九把刀的”那些年“很好看,是因為里頭的人物都是真實的、有血肉、個性的。就算是學校教官或可能月經不準的女老師,形象都很清楚立體。 “那些年”回腸蕩氣,現在不努力,小心“那來年”揪腸泄氣;一直期待的沈佳宜沒出現,或出現了卻嫁給別人去了,擦身而過多可惜。將來一團數不完的“那些年”,唯有傷腸嘔氣...(神往都德的鄉野 5.6)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5.7
昨晚臨睡前讀了一節短文:“遠山宜秋,近山宜春,高山宜雪,平山宜月”,後來睡得很沉。人要貼近大自然,那怕是文句中的。早上醒來,腦子里的第一句話是:”這是我余生的第一天。“腦子很清新啊。我想起來了,昨天早上去了一趟菜市場,夜里燒了一頓飯,湯是豆子煮排骨,加上番茄、苦瓜和豆腐,口味真的清淡,和新鮮的魚新鮮的肉一起下飯,恰好和下廚動手後的愉快心情相呼應,感覺很美好。睡前再念一節清淡如云的短文,身心靈都得到洗滌。(神往都德的鄉野 5.7)
延續閱讀: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5.8
讀都德,是關照自己的生命體驗。像攝影,是一種抉擇的結果。所有的抉擇都意味着有所捨棄。我把自己所選擇的事物,用光與影與速度把它留下來。沒在照片出現的人事物,就被排斥在照片以外;或說,排除在我們的關照范圍外。抉擇的可貴或可惜,在排除、忽略和聚焦、入圈的互相對照彰顯,故事就說得具體、有質地、感質。一體的兩面吧;就像光與影造成照片,光影互相襯托。那生命的體驗才清晰而深刻。(30.11.2011《神往都德的鄉野》5.8)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前言
阿爾方斯 . 都德是法國19 世紀中的散文大家。
重讀他的《磨坊文札》,24名篇,篇篇使人想起,今天許多地方以“漫游”打造品牌,都德早在大半個世紀前已經在提倡這樣的生活美學了。
一個地方的美,要回到當地創意人的創作去找。一般廣告公司一輩子都沒搞懂何謂“生活美學”,是體會不着鄉土的呼吸的。
地方、人文與創意的結合,鄉野自在的生活提案才有生命力。否則,它只是一份建議書,一個空洞的廣告詞。( 12.9. 2011《神往都德的鄉野》)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42 體驗/舞蹈/旅游
https://iconada.tv/photo/6-1 詩性/技术性/
https://iconada.tv/photo/8-1 传承/智性/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1 漢詞非遗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08 文化能力/符号
https://iconada.tv/photo/4 文化中介
https://iconada.tv/photo/7-1 文化哲学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5 文化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 文化資本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09 文化資本
https://iconada.tv/photo/14-1 精神資本
https://iconada.tv/photo/13-1 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理論》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4 敘事藝術
https://iconada.tv/photo/2-13 哲學問題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06 福柯+德里達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07 福柯美學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11 文化消費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12 後現代性遺產
https://iconada.tv/photo/4-4 研究方法
https://iconada.tv/photo/lois-greenfield-40-years-of-dancing-1 網絡學習
https://iconada.tv/photo/12 後現代學習
陳明發: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他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现成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