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moooi on August 7, 2021 at 7:12pm


杜牧《阿房宮賦》描寫分析

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錶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分析;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衆,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多。

寫建築,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複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

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

然而鋪陳阿房宮規模大,宮室多、美女衆、珍寶富並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爲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徵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

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爲後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爲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寫作特點


這是篇典型的賦。賦是一種文體,講究鋪張敘事,重視辭藻押韻,本文體現了賦的特點。比如發端之辭“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不僅有氣勢,而且含義尤豐,寫盡秦王朝暴興速滅的歷史,其中“畢”、“一”、“兀”、“出”錘鍊極佳。

“畢”、“一”概括了六國互喪、天下爲秦的史實,而“兀”、“出”,則形象說明“阿房出”是由“蜀山兀”換來的。

作者以誇張的藝術手法,不僅寫出了阿房宮規模宏大,而且生動地揭露了秦始皇的腐敗、荒淫。這些無不反映賦的藝術特點。


賦是一種鋪陳辭藻、描繪事物、抒寫情志的文體。賦的特點有:


1)鋪陳描寫:做大量鋪墊、伏筆,用以說明最終觀點


2)誇張渲染:
大量排比、比喻、誇張的運用


3)駢散結合:
使句式張齊、錯落有致


4)音律和諧:
讀之琅琅上口

Comment by moooi on August 5, 2021 at 8:53pm


杜牧《阿房宮賦》立意

杜牧主張:“凡爲文以意爲主,以氣爲輔,以辭彩章句爲之兵衛。” 強調思想內容的重要性,認爲形式要爲內容服務。作者的用意是什麼?

分析: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一段鋪陳阿房宮的宏偉壯麗。第二段敘寫宮中美女之衆,珍寶之多。第三段夾敘夾議,點明:正是由於秦王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亡秦。

第四段轉入議論,進一步指出: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於不能愛民。

篇末四句言簡意賅,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後人,如不以歷史爲鑑,還會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後人”是全文主旨。聯繫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啓》中所說的“寶曆(唐敬宗的年號)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後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Comment by moooi on August 3, 2021 at 10:38pm


杜牧《阿房宮賦》首句作用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杜牧寫這篇賦,既然是爲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藉以諷諫時弊,爲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


分析:
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爲借鑑;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爲鋪墊。六國何以會滅?賦中說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可見,六國滅亡,是不能愛民的結果。

從何看出六國之不愛民呢?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秦之珍寶”(財富之代稱),來自六國;六國之珍寶取自百姓,統治者爲滿足奢華生活之需要,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六王”因不愛民而“畢”其統治;秦如吸取教訓,“復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

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


創作背景


《阿房宮賦》寫於唐敬宗(李湛)寶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歲。敬宗十六歲即位,昏憒失德,荒淫無度,鬧得朝野疑懼,無不懷有危機感。於是杜牧寫下《阿房宮賦》。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啓》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由此可見其寫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敗的教訓,以警告最高統治者。

Comment by moooi on July 30, 2021 at 3:29pm


杜牧《阿房宮賦》修辭手法


在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裏?

分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爲強烈。

“綠雲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

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誇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誇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

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誇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藉助於開鏡、梳摸、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啓下文。所以,作者緊接著便是寫美女望幸。

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的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著意鋪陳誇張,但所有的鋪敘又都爲後文的議論張本,爲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一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一斑。



寫作背景


分析:《阿房宮賦》作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啓》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善於擊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與宦官嬉戲終日,貪好聲色,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曾在長安洛陽有興修宮殿的龐大計劃。後因平盧成德節度使藉口“以兵匠助修東都”想趁機奪取洛陽,才作罷。

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與黑暗現實,就寫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爲鑑,不能哀而不鑑,最終只能落得“後人復哀後人也”的結局。

本文借寫阿房宮的興建與毀滅,揭露了秦朝統治者的窮奢享樂,並借古諷今,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統治者不要只圖自己奢侈享樂,重蹈覆轍。但是杜牧的忠告沒有使統治者更改。兩年後,王死,半個世紀後,黃巢起義後唐王朝與秦王朝一樣歸於滅亡。
(轉自:讀古詩詞網)

Comment by moooi on July 27, 2021 at 5:39pm


杜牧《阿房宮賦》賞析


第一段,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開篇先用四個三字短句領起,音節緊湊,氣勢不凡,達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這12個字,既寫出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了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語言簡練到不能刪削分毫的程度,筆力千鈞。

接下來從全景到本體構築,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勾勒出阿房宮佔地廣闊、凌雲蔽日的宏偉氣勢,給人一個總體的印象。“驪山北構而西折”四句,寫阿房宮是依着山勢、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以下由寫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宮牆”,自然地過渡到寫阿房宮的建築特點。

其中實寫了樓閣、廊檐,描繪得細緻入微;虛寫了長橋、複道,想像得神奇瑰麗。然後用誇張和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宮“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的怪現象,陪襯出它的宏大寬廣。



第二段,寫阿房宮裏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爲下文的議論設伏。


先寫“妃嬪”的由來,說明是“六王畢,四海一”的結果,照應篇首。作者一連用了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等六組排比句式,寫宮人梳妝打扮、“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的悽慘生活。

鏡如明星,鬟如綠雲,“棄脂”漲渭水,焚椒蘭成煙霧。這些生動的描寫,既表現了宮女命運的悲慘,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燕趙之收藏”以下,由寫人的被欺辱轉而寫物的被踐踏。在這裏,原來六國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塊、鐵鍋一樣堆棄着,“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寫轉爲議論,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發出感嘆,對比人心事理,指出“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進而質問道:“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組“使……多於……”的比喻句排比,盡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經過重重鋪墊,筆鋒一轉,讓“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驕固”的統治者進行較量,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作者連續慨嘆,情不能禁。“嗚呼”之後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 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息息相關。最後,用“後人”的委婉稱謂,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意味深長。(古詩詞網)

Comment by moooi on July 26, 2021 at 9:36pm


杜牧《阿房宮賦》結構層次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前部分鋪排描寫,後部分議論開掘。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後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模。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餘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橫徵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慾紛奢,以致衆叛親離。


三層(餘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後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二層(餘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古詩詞網)

Comment by moooi on July 23, 2021 at 6:29pm


杜牧《阿房宮賦》思想感情


杜牧寫《阿房宮賦》,是爲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爲什麼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裏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現代文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釋“值得憐憫”外,還有可愛、可惜的意思。這裏的“可憐”解釋爲“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裏行間。

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爲灰燼。

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沈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爲安。歷史興亡,激盪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王朝毀於一旦令人可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後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於言表。辭賦不同於論文,許多地方並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Comment by moooi on July 13, 2021 at 9:54pm
Comment by moooi on July 9, 2021 at 3:29pm


艾青《光的讃歌》(一)

每個人的一生
不論聰明還是愚蠢
不論幸福還是不幸
只要他一離開母體
就睜著眼睛追求光明

世界要是沒有光
等於人沒有眼睛
航海的沒有羅盤
打槍的沒有準星
不知道路邊有毒蛇
不知道前面有陷阱

世界要是沒有光
也就沒有揚花飛絮的春天
也就沒有百花爭艷的夏天
也就沒有金果滿園的秋天
也就沒有大雪紛飛的冬天

世界要是沒有光
看不見奔騰不息的江河
看不見連綿千里的森林
看不見容易激動的大海
看不見像老人似的雪山

要是我們什麽也看不見
我們對世界還有什麽留戀

Comment by moooi on July 7, 2021 at 3:45pm


艾青《光的讃歌》(二)

只是因為有了光

我們的大千世界


才顯得絢麗多彩


人間也顯得可愛


光給我們以智慧


光給我們以想像


光給我們以熱情


光幫助我們創造出不朽的形像


那些殿堂多麽雄偉


里面更是金碧輝煌


那些感人肺腑的詩篇


誰讀了能不熱淚盈眶

那些最高明的雕刻家

使冰冷的大理石有了體溫


那些最出色的畫家


描出了色授神與的眼睛

比風更輕的舞蹈

珍珠般圓潤的歌聲


火的熱情、水晶的堅貞


藝術離開光就沒有生命

山野的篝火是美的

港灣的燈塔是美的


夏夜的繁星是美的


慶祝勝利的焰火是美的


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