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Top Photo Appreciation: Elizabeth by Vladimir Rudkovskii)
Views: 911
Tags:
Albums: For Your Eyes Only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陳明發《話語》
習性一直不放過寫詩的男子
幾個凝固的修辭
青春翩雪倦成了砂石
颳得人睜不開眼
扁平的迴蕩盡是
淺淺,淺淺的浮沫
碎影戲謔:豐饒?多元?
遠遠,遠遠不是這模樣
(15.12.2021/ Photo Credit:Falling: Emerge - Clara Lieu)
覆詩友:風花雪月是自然現象,在「詩抒情」的傳統下,海內外中華民族何其有幸,都繼承了說不完的不朽遺産。詩還有一個「言誌」的傳統,揭示喜怒哀樂的人文現象,我們也無限感激,生活稍有不開心,蘇東波、陶淵明諸子便出來陪我們;激烈一點、悲憤一點的,還有屈原。來到後現代社會,我們碰上了更復雜的人文現象,大有我們去面對與挖掘之處。四海華族共勉之。
陳明發《意識岔口》
在意識的岔口,千鈞一髮之間有個雷霆萬鈞的抉擇機會。一般上,有兩股自然衝力可能引起我們的注意,一叫蠻荒,一叫文明。意識拐進前者是一條秘徑;轉入後者則是另一道風景。文明取徑通常佔上鋒,這是人們自幼接受理性啟蒙的勝利。所以即便是文學/藝術論述也常常鬧得像寫機械組裝手冊。這與其說是文化的演進結果,毋寧說是教育發揮了其威權。這也就是為什麼書寫經驗越豐富者,越容易受本身美其名叫“造詣”的知識结構勒緊。任何事物到了他/她手裏,唯有一種經營方式。為了十拿九穩,不符一貫作業者,只好捨棄。這有點像有的餐館,不論是任何海產,一概丟進咖喱去滾就是了,吃來都是那蓋過一切的辣味。即使擺得滿桌子都是海鮮,舉筷那一道似乎都無所謂,反正都是那個味。
意識岔口是我在夢醒瞬間所察覺到的其中一種現像;讓我在面對某個夢象時,能更準確把握個人的流狀意念,牽引關注力流向未知的蠻荒。在有機會更深入潛意識的關鍵時刻,保護它不被日常秩序所阻擾。這樣,或可能與列祖列宗的集體潛意識會晤,而不是老坐在課堂裏有條有理地接受循循善誘。
新生命蔓延在蠻荒裏;包括詩的新生命。(26.11.2021 / Photo Credit:Dear Nature 1/2)
陳明發的詩《感覺》
說感覺,發現了
每個人都很孤獨
我不知道你的,你不知道我的
感覺,我們是
河邊的小石頭,一顆一顆
一場大雨就將我們
卷入不可抗拒的流離
而我不告訴你我的,你不告訴我你的
(23.7.1979)
陳明發的詩《病》
文字與病糾纏,
幾回鼻水淚两行。
一陣乾咳聲聲慢,
竟是宋詞元曲唐時雨。
每一顆冷顫,
都叫詩。
(陳明發,21.3.2021)
陳明發《書店》
走進書局。
許多人熱衷算命,一年已經過了了快半年,還在查看今年的運數如何如何;五十歲了,還在翻《怎樣在三十歲錢前賺個千萬》,不知道是不是為下輩子做準備。
除了這些“指點迷津”的暢銷書,人們還是喜歡故事;沒有劇情,人們很難想像什麼是激情或悸情。
因此,小說在書局里還是占據明顯的位置。
那些吸引人們站在書架前,閱讀三兩個小時不覺得累的小說家,究竟屬于什麼種類的人類呢?
在剛3月15日出版的《村上春樹雜文集》(臺北時報文化,藍小說系列956)中,作者說:
“小說家,是以多觀察,但只稍微下判斷為業的人。” (16頁)
“為什麼小說家必須多觀察?因為不多做正確觀察,就無法做很多正確的描寫--例如透過觀察奄美的黑兔,想描寫保齡球。那麼為什麼只稍微下判斷呢?因為最終下判斷的經常是讀者,不是作者。小說家的任務,是把該下的判斷以更有魅力的形式稍稍(或以暴力也行)交給讀者。
”我想您可能知道,小說家(覺得麻煩,或單純只為自我表現)不把那權利讓給讀者,卻自己對各種事物開始下判斷時,小說首先就會變無聊。失去深度,語言喪失自然的光輝,故事變得不能靈活展開。“(17頁)
(收藏于《陳楨: 札記2001》專頁)
陳明發2020第一首詩《開場白》
為遷就篇幅而拆散的腳註
叫光陰,瑣瑣碎碎的話語
不穿過針孔織不成一株一株樹
長不成市價較好的花和果
這樣的開場白若嫌不含蓄
耐心地等吧,等到夜深人靜時
月光會在天地間自在的裸泳
看膚色看遊姿看天韻地貌
是雕塑是合奏是對吟各自欣賞
再猜測再計算再臆想天就亮了
(1.1.202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6 Comments 3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5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3 Comments 42 Promotions
Posted by Covid-19 Narrative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38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4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5 Comments 44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12 Comments 57 Promotions
Posted by moooi on August 20, 2013 at 6:00pm 53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September 16, 2010 at 9:30pm 13 Comments 55 Promotions
© 2022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